粒铜电镀工艺研究

2016-11-04 10:02张辉李超桂小秋肖薇邵志松
科技与创新 2016年17期

张辉++李超++桂小秋++肖薇++邵志松

文章编号:2095-6835(2016)17-0109-02

摘 要:为了增大铜的比表面积,通过改变现有硫酸体系光亮镀铜的镀液配方和电镀工艺,分析镀液配方与工艺对所获得表面镀层宏观形貌和微观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电镀液中硫酸铜的质量浓度为200~250 g/L,硫酸的体积分数为3~4 mL/L,温度70 ℃,电流密度为17~19 mA/dm2时,可以获得较理想的粗糙镀层。

关键词:粒铜;电镀工艺;镀液配方;导电导热性

中图分类号:TQ153.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7.109

金属铜单子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是制造电子产品散热管的主要材料。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速度的加快,进一步提高了电子产品的运算能力,而电子产品的散热性也成为了制约电子产品发展的关键。散热管主要是在管的内壁通过刻沟、黏结等方法增大内壁面积,提高散热性。采取以上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散热性,但是,工艺复杂,成本比较高。为了找出一种能够在低成本、简便工艺下提高铜表面积的方法,本文用电镀法进行了一系列提高铜表面粗糙度的探索,对比不同电镀工艺参数对铜表面粗糙度影响,得出最粗糙、散热最好的电镀粒铜工艺。

1 实验

所用材料为紫铜片(规格50 mm×20 mm),工艺流程是:有机溶剂清洗→流动冷水洗→粗化处理→流动冷水洗→去离子水漂洗→电镀→流动冷水洗→缓蚀剂液浸渍→干燥→检测。

本实验选择了3种实验工艺进行交叉对比,确定了最优的实验工艺四。4种工艺是:①电镀液是用自来水配置硫酸铜质量浓度为50~300 g/L的溶液,加入体积分数为3 ml/L浓度的硫酸,在70 ℃、15 A/dm2的电流密度下电镀40 min;②电镀液中硫酸铜的质量浓度为250 g/L,加入体积分数为0~20 mL/L的硫酸,在70 ℃、15 A/dm2的电流密度下电镀40 min;③电镀液中硫酸铜的质量浓度为250 g/L,加入体积分数为3 mL/L的硫酸,温度70 ℃,改变电流密度3~23 A/dm2 ,电镀时间40 min;④电镀液中硫酸铜的质量浓度为250 g/L,加入体积分数为3 ml/L的硫酸,电流密度17 A/dm2 ,温度70 ℃,对试片进行不同的前处理,电镀时间40 min,对镀层干燥后用粗糙度测试仪测试粗糙度,用显微镜拍照。

2 实验结果

2.1 硫酸铜浓度对镀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硫酸铜浓度的提高,镀层的粗糙度也随之提高,沉积速度也会加快。当硫酸铜的质量浓度为250 g/L时,粗糙度达到4.高浓度的铜离子可以使同一时间到达阴极表面的离子数增大,有利于粒子在同一位置的堆垛,提高粗糙程度。但是,由于硫酸铜有一定的溶解度,过高硫酸铜不利于槽液的稳定。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2.2 硫酸含量对镀层粗糙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在低酸度的情况下,随着硫酸含量的提高,镀层的粗糙度先增加后减少。当硫酸的体积分数超过4 ml/L后,镀层粗糙度开始下降;当硫酸的体积分数为20 ml/L后,镀层开始向光亮镀层变化。硫酸在镀液中起导电的作用,并且可以防止铜离子水解。硫酸浓度过低,镀液分散能力差,尖端放电严重。硫酸浓度过高,镀液分散能力好,但是,镀层粗糙度低,具体如表2所示。

2.3 电流密度对镀层粗糙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粗糙度随着电流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先提高后降低。当电流密度为15 A/dm2时,达到最高的粗糙度5.电流密度低,铜沉积由扩散步骤控制,离子排序规则有序,粗糙度也降低,电流密度过高,浓差极化增强,会烧焦或形成海绵铜,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2.4 前处理方式对镀层粗糙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前处理方式不同,获得的镀层粗糙度也不一样。经过有机溶剂擦洗的,镀层粗糙度较低等级为4;通过砂纸打磨和喷砂处理过的试片,镀层粗糙度等级为6;经过硝酸侵蚀的试样,获得的粗糙度较好等级为7.由于硝酸侵蚀的试样表面平整程度不一样,经过硝酸的侵蚀,会使表面微观粗化,在电镀过程中,又在微观粗化的基础面进行晶粒的生长,从而提升了镀层的粗糙度。图1是最佳工艺(硫酸铜的质量浓度为250 g/L,硫酸的体积分数为3 mL/L,电流密度为17 A/dm2,温度为70 ℃,对试片进行硝酸侵蚀前处理,电镀时间为40 min)处理后的粒铜金相图片,粗糙度等级为7.

3 结论

通过对镀液的成分和电镀工艺参数的控制,当电镀液中硫酸铜的质量浓度为200~250 g/L,硫酸的体积分数为3~4 mL/L,温度在60~70 ℃,电流密度为17~19 mA/dm2时,用硝酸处理2 min后电镀,可得到粗糙度较好的镀层。其表面积会增大,具有极高的散热性能。

参考文献

[1]中国腐蚀与防护协会.有色金属的耐蚀性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168.

[2]田水峑.金属腐蚀与防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144.

[3]姚广寿,马哲树,罗林,等.电子电器设备中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C]//第八届全国热管会议.成都: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管专业组,2002.

[4]刘一兵.计算机CPU芯片散热技术[J].低温与超导,2008,36(6):78-82.

[5]刘一兵,黄新民,刘安宁.基于电子散热新技术的研究[J].制冷技术,2010(3):54-57.

[6]杜三明,赵元森.电解铜箔无砷粗化处理工艺改进探索[J].河南冶金,2014,22(2):23-25.

[7]刘宇星,郭占成,卢维昌,等.电沉积制备镍箔的 SEM 形貌和抗拉强度[J].过程工程学报,2004,4(4):341-345.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