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2016-11-05 08:10杜俊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杜俊

摘 要: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刻理解集团化办学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高职衔接系统化育人和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职业学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五个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升职业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22-02

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也是学校解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培养对接企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 深刻理解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中高职衔接、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意义与内涵

(一)集团化办学与现代学徒制的关系

集团化办学是宏观层面推进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表现为职业学校外部关系,重点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体制机制,加强城乡、区域合作,实现学校、企业、行业相互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按照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深度融入产业链,提升质量,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政府统筹协调,加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提升职业学校服务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能力。

(二)现代学徒制试点是集团化办学的重要举措

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职业学校要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打通和拓宽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学校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积极与一机集团共建 “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训基地”,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专业教学推行工学结合、“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岗位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试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措施。现代学徒制试点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实现职业教育“五个对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办学质量。

(三)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办学是集团化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任务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发挥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职业学校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衔接工作:(1)适应产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2)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3)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4)培养学生素质为本,改进育人模式;(5)坚持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制度改革;(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应用;(7)发挥职教集团作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8)中高职一体化育人,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 现代学校制度是集团化办学的有力保障

教育部发布了《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深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依法治校是职业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要保障。职业学校通过依法治校,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通过依法治校,转变办学和管理的理念,创新办学思路、方式和手段;通过依法治校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通过依法治校,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校内制度和校外制度,保障集团化办学持续、有效发展。

二、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

(一)发挥教育集团优势,创新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2012年,我校牵头组建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教育集团, 成立了教育集团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1544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1个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明确了5项合作内容——教师培训、校企资源共享、校外实习实训、企业职工培训、学生顶岗就业;确定了4个合作方式——订单冠名培养、共建实训基地、专业建设开发、职工双向培训;取得了4项合作成果——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研发、教学改革推进、校企文化融合;达到了1个合作目的 ,即培养中高级合格技能型人才,服务包头市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为现代装备制造业提供技能型人才。

(二)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

学校积极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三元合一的学生实习管理体系,深化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创新实习实训内容,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积极探索创立“学生→学徒→准职工→职工”的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建立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初步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基地与车间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学生与职工对接、培训与岗位对接。学校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两种方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学校先后组织了四批次近300人次数控专业学生到一机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实习,年底校企双方联手组织了学徒制学生技能大赛,企业择优录用了13名学生。

(三) 加强与高职院校合作,启动了自治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直通车”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赢发展”的原则,学校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框架协议》,打通了中高职衔接“直通车”,积极探索中高职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拓宽了中职学校就业与升学两条腿走路的办学路径。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基础性和实践性作用,为高职院校培养和输送有别于普通高中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合格生源,科学确立中高职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构建了中高职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统一了人才培养标准与教学培养模式,统筹了院校课程安排与教材建设,贯通中高职教育,实现一体化办学,实现了中高职合作共赢的目的。2014、2015两年,院校双方在机械加工、数控技术应用等六个专业进行合作,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600个中高职衔接招生计划,成就了中职学生深造的职业梦想。

(四)初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落实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形成以学校章程为核心、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建立有行业企业人员参加的学校管理理事会,形成校企合作项目决策、执行与监督权相互制衡的决策机制,保证了学校管理与决策的规范、高效运行,在重大决策执行过程中,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教职员工及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对决策予以调整。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服务地方经济、着力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和职业院校等集团成员的优势,不断加强校际和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创新教学实习、顶岗就业和中高职“直通车”的办学模式,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是促进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内涵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亮峰,傅彩明,刘明伟.现代机械工程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架构[J].科技咨询导报,2007,(30).

[2]杜国海,王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比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6).

[3]武正林.坚持就业导向增强高职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猜你喜欢
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
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制度化分析
铁岭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对策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跃升的校企合作症结及其破解
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防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