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铁道“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教学实践与探索

2016-11-05 22:38陈韫韬王剑锋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职业技能职业教育

陈韫韬+王剑锋

摘 要:本文针对铁道机车专业“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教学改革实践案例,结合笔者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体会和理解,从职业技能出发分析探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问题,提出了重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重构课程体系的原则和思路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技能;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78-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的出台为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指明了方向,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本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从职业技能出发分析与探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铁道机车专业对应岗位群分为机车运用方向和机车检修方向。“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面向机车运用方向岗位群,是机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出口。就学习内容来讲,“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全面、系统地涵盖了机车运用方向岗位群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传统的教学中,是通过若干独立设置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完成的,而机车乘务作业过程是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密切结合的过程,情景性、过程性、实时性很强,按学科思想设立的独立专业课程自成一体,与岗位作业实际若即若离,指向性、适用性不强,与岗位作业情景脱离的理论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铁道机车乘务岗位工作的特殊性,在校内、在铁道生产现场难以提供满足岗位训练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因此,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围绕机车乘务作业岗位工作标准重构“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教学内容,并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以三维立体实景的方式实现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的教学和演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学习、训练,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教学过程与岗位作业过程一致,实现机车乘务作业的一体化教学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重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重新构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内容要体现职业岗位需求,体现工作任务。课程体系的重构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加大对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把单纯的课堂教学向课堂与现场岗位工作一体化教学转变,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变革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精髓所在,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三、重构课程体系的总体原则

第一,根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来构建教学内容,改革、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学习模式。

第二,树立“大平台,模块化,多方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大平台”和“模块化”是为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增强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在相近的职业岗位群中,建立统一的公共课程平台,并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要求,设置模块化课程,以适应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达到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集中教学资源、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的目的。

第三,凸显实践性教学的地位。在教学标准的编制(修改)中,加大实习、实训力度,确保实践性教学不少于总学时的50%,打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性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局面。形成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甚至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态势,体现高职教育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色。

第四,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行业、企业规范(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融入课程,本着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明确理论知识旨在为后续的专业技术、专业技能服务的方向。对与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关系不大的课程该精减的尽量精减。同时,加大与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直接、间接相关课程的开设力度,突出核心技能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

第五,贯彻产学结合思想。教学标准的修订和实施过程,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现场专家的建议、要求,共同制订和实施,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这样的高职教育才有生命力,才能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行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的需求。针对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岗位群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对岗位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和专业技能的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以此为切入点构建学习内容,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科学分析和归纳,并结合工作流程、工作任务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学习模块,通过对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设计,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或课程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一核心来进行。

(一)以职业生涯为目标,定位专业发展方向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应使学生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一致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拓展成长空间。

(二)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构架

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的,是面向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的。因此,要对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和分析,从岗位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出发,从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出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组织课程结构,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构架中的主线地位,以岗位要求确定工作任务,形成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辐射专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构架。

(三)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将工作过程解构为一系列具体的岗位任务,以岗位要求确定任务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要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理念,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从岗位需求出发,构建任务引领型专业(实训)课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四)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确定课程内容

要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确定课程内容,围绕职业技能,将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整合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理实一体化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注重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学习,使职业教育不脱离实际,不脱离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开拓创新,加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

(五)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标准的开发建设中,要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以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引领和规范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使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涵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中级以上的资格证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五、新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一)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完成基于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应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根据对职业岗位群的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体系与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具有确定的对应关系。要按照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及职业教育的规律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序化,本着“大平台”和“模块化”思路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增强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在相近的职业岗位群中,建立统一的公共课程平台,并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要求,设置模块化课程,以适应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体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拓宽就业渠道,达到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集中教学资源,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的目的。

重要的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时及教学进度设计上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课程模块间的教学进度与时间安排要符合职业技能培养规律,打破串行、并行的老套路,才能使教学改革不流于形式,落到实处。

(二)重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重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在“空间上”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撕裂的问题。解决长期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问题。这是个系统性问题,要在教育单位办学思想上建立职业教育的思想理念,建立配套制度体系,重新调整配置教学资源,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在“空间上”进行整合,构建满足职业技能培养的“一体化”教室,实现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职业素质,实现在“干中学、学中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步提高,逐步达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重构专业教材体系

在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后,必须有配套教材。教材是组成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之一。在教材的重构和建设中,要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确定课程内容,围绕职业技能将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整合为课程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材内容,充分体现基于工作过程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提高教材质量。同时,要把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引入学习内容,体现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建设中要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注重行业、企业的参与,注重行业企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注重职业技能标准的引入,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四)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培养建设一支年龄、学历、专兼职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是教学改革和“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必要保障,但这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职业教育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严重影响教学改革效果,也会造成教学改革的停滞不前或流于形式。

六、结束语

以上观点是作者通过学习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并结合自身多年来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体会和理解而来,难免存在谬误和瑕疵,敬请广大教育工作者、专家给予批评、指导,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赵居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2]赵居礼,刘向红.基于学分制制订高职教学计划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职业技能职业教育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