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功能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心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2016-11-07 01:42满慧静宋宏颖潘芳芳张海燕吕秀东王艳玲王化刚
护理与康复 2016年9期
关键词:顺应性步行有氧

满慧静,宋宏颖,潘芳芳,张海燕,吕秀东,王艳玲,王化刚

(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沧州 061000)



·康复护理·

有氧功能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心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满慧静,宋宏颖,潘芳芳,张海燕,吕秀东,王艳玲,王化刚

(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沧州061000)

目的观察有氧功能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心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6例脑卒中患者按住院病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当患者坐位平衡达到Ⅲ级时增加有氧功能锻炼。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干预前后的左室顺应性和6 min步行距离测评。结果8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左室顺应性都显著提高(P<0.05),但是观察组较对照组具有更好的左室顺应性,干预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6 min步行能力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有显著性的提高(P<0.05)。结论适宜的有氧功能锻炼更有助于早期脑卒中患者身体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恢复。

脑卒中;有氧训练;心功能;步行能力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6.09.022

脑卒中是一组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都高。脑卒中后机体功能障碍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患者回归家庭的希望。脑卒中患者往往伴有心功能不全现象[1]。然而目前康复理念主要集中关注在患者肢体功能上,较少关注患者心功能的康复,进而延缓了患者整体的康复进程[2]。有氧运动指在运动期间人体以有氧分解代谢为主,是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锻炼[3]。有氧功能训练是一组低中强度的、长时间的运动,要求受试者靶心率持续处于一定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对于受试者是安全的,同时能调动受试者的心肺机能。2014年4月至8月,本院神经内科采用适宜的有氧功能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进行心肺功能和步行能力康复训练,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首次发病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轻度心功能不全并界定为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患有心功能不全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入院1周内病情基本稳定,完成规定的各项检查;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有严重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观察期间随访失访者及复发者,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按住院病区分组,在神经内一、二、三科住院患者为观察组,在神经内四、五、六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在研究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病例脱落14例(观察组10例、对照组4例),最终纳入患者4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包括预防脑水肿、神经保护、扩容改善血液循环等,患者于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后即开始进行康复介入治疗。

1.2.1对照组良姿体位和肢体关节被动活动(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主要包括患者无论是健侧卧位、患侧卧位还是平卧位要求患者肢体都保持功能位,3种卧位姿势交替进行;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主要是在全关节范围内的被动活动,期间不能引起患者的肢体疼痛,10~15 min/次,1次/d。关节和躯体的主动运动主要包括仰卧位时上下肢体的辅助主动运动,单双桥运动,健患侧翻身锻炼,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10~15 min/次,1次/d。运动频率为5次/周,共8周。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患者坐位平衡达到Ⅲ级时加有氧功能锻炼,即采用四肢联动全身功能康复训练器进行训练。治疗师首先给患者讲解四肢联动全身功能康复训练器的训练方法和注意事项。由治疗师和陪同家属共同帮助患者坐在训练器上,并帮助患者双下肢踩踏在蹬踏板上,嘱患者健侧手握住健侧方把手。确定患者坐稳后治疗师为患者调节旋转座椅及维持患者患侧上肢握位的手套,并将患手用绑带固定在把手上,固定好双脚的绑带、维持坐位平衡的胸腰带和安全扶手。然后嘱患者健侧下肢做蹬踏运动、健侧上肢做推拉运动以带动患侧下肢和上肢,嘱咐并鼓励患者在运动中患侧上下肢尽量跟随健侧上下肢进行相应的主动活动。治疗师每隔5 min测量患者脉搏并作记录,以保证患者整个过程的运动强度为,运动有效心率=(220-年龄-静息心率)×(50%~59%)+静息心率[5]。运动时间:开始前2 d为5 min,以后每天加5 min的锻炼时间直至达到30 min/d。运动频率为5次/周,共8周。

1.3评价指标

1.3.1左室顺应性心室顺应性是指心室在单位压力变化下所引起的容积改变,常以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容积曲线表示,是心室舒张功能评定的主要内容之一。测试方法:受试者取仰卧位,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检测患者左心室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心室顺应性为E/A。心室顺应性降低表示同一充盈压改变所引起的容量变化小,即心功能降低。在训练前、训练8周后测试。

1.3.26 min步行距离[6]6 min步行距离可用于评定患者心脏储备功能和康复的治疗效果[7]。患者在进食2 h后进行测试,在两边有扶手的走廊划出一段长达30 m的直线,测定患者6 min内行走的路程(m)。6 min步行距离越长提示运动耐量越大,心功能越好。在训练前、训练8周后各测试1次。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训练前后左室顺应性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左室顺应性比较

2.2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增加绝对值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增加绝对值比较

注:1)表示组内比较,P<0.05

3 讨  论

3.1有氧功能训练提高早期脑卒中患者心功能和步行能力急性脑卒中后患者心脏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患者卒中后心率失常、心肌缺血,严重者可出现室性颤动等症状,还可能发生左室舒张期功能在主动和被动充盈方面存在障碍,即患者左室顺应性下降[8]。脑卒中患者最后的期望是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完成自身的生活自理,减少家庭人员的陪护,降低家庭的负担。单纯的肢体功能康复仅仅是完成康复工程的第一步,患者心脏功能及自身体能的提高是满足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的条件。因此,脑卒中后患者心功能的康复不可缺少,与患者健侧肢体功能改善同样不可忽视。脑卒中患者经常采用的康复锻炼手法如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锻炼是一系列的无节奏的、短时间、中断的锻炼方法,不能有效的刺激患者心肺功能改善。有氧运动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长,使机体心肺得到有效的刺激,从而提高机体的心肺功能(耐力),即提高机体的体能[3],进而可加快患者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住院的时间。本研究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在患者坐位平衡达到Ⅲ级时,加用蹬踏式的四肢联动全身功能康复训练器进行康复训练,一方面其安全性高,另一方面其运动方式简单易操作,能达到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控制,对于早期脑卒中患者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有氧运动锻炼方式。研究结果显示,经康复训练8周后,两组患者左室顺应性均有提高,但观察组效果更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干预后6 min步行距离为(58.62±41.57)m,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脑卒中早期适宜的有氧运动训练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整体的体能,从而提高了患者步行能力与效率。

3.2注意事项在有氧运动训练前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详细的评估;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时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在训练时要时时监测患者表情及心率变化,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指导家属在有氧运动训练后帮助患者做放松活动,如按摩等,特别是患者患侧肢体。

[1] 冯慧,潘化平.脑卒中的心血管康复现状与进展[J]新医学,2016,47(1):1-6.

[2] 王尊,范宏娟,陆晓,等.病程6周内脑卒中患者有氧耐力训练可行性的初步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1):1047-1050.

[3] 高志新.论有氧运动与健身[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350-351.

[4]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病疾病分类及诊断[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2-3.

[5] 曹明英,姚朱华,周馨,等.不同强度的有氧康复运动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95-97.

[6] 卜晓佳,梁涛.6分钟步行试验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4,19(2):158-160.

[7] 张萍.六分钟步行试验及在心功能评价中的作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7,1(4):10-11.

[8] 田小卫,刘金艳,王梅生.急性脑梗死患者左室功能的改变[J].华西医学,2010,25(4):685-686.

满慧静(1982-),女,硕士,中级康复治疗师.

2016-04-12

R493

A

1671-9875(2016)09-0879-03

猜你喜欢
顺应性步行有氧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魔方小区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步行回家
非顺应球囊高压处理半顺应球囊不能扩张的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从步行到奔跑
腔内隔绝术用覆膜支架顺应性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天麻钩藤饮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顺应性和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