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研究

2016-11-07 03:10张耀峰
关键词:特需专业学位学位

张耀峰

(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研究

张耀峰

(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通知,拉开了“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序幕。针对“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别。然后,总结了“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现有“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最后,构建了“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具有原创精神和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其目的重在学术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会计、教师、律师等,其目的重在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

二、“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相比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早期的研究集中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变等方面。[2]近些年的则主要集中在对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3]学位制度的特点、[4]各类教育结构[5](张建功等,2008)以及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质量控制等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6][7]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满足有关行业领域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特殊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2011]54号文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式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以下简称“特需”)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很多同时具有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培养资格的高校未能将传统专业硕士和“特需”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加以区别;其次,大部分成果是针对学术型或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对“特需”项目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针对性不够;最后,单纯研究培养模式概念以及国外经验的对比,缺乏对“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研究。

三、现有“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

(一)案例教学力度不够

严格要求专业课程教师撰写并提交课程教学案例,并参加年度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的案例教学评比。聘请其它高校有经验的案例教学专家来校作案例教学公开示范课。

(二)双导师制的贯彻有待深化

校内外导师要经常沟通,不仅要督促所带研究生理论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校外导师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其设计一些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具体研究项目,以使双导师制的优势得到真正发挥。

(三)实习与实践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调研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实习与实践管理制度,访谈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生,制定并不断完善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习与实践的管理制度。

(四)协同创新培养平台的主体多元化程度不够

充分利用校外行业导师资源,建立涵盖由学校、企业、行业以及政府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综合协同创新培养平台。

(五)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调研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结合“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构建一套适合于“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四、“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本文参照各专业的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将“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为两个层次,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40个(见表1)。

(一)师资队伍指标

师资队伍是“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师资队伍的评价指标包含学科带头人的数量、校内导师人数、校内导师职称/学历结构、校外导师人数、校外导师职称(职务)结构、师生比、导师培训等7个二级指标。

(二)奖助体系指标

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以及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奖学金的落实为“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生活保障。奖助体系评价指标包括研究生奖助制度体系、奖助学金管理监督措施、奖助学金覆盖面、奖助学金额度、研究生满意度等5个二级指标。

(三)课程教学指标

“特需”专业硕士研究生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因此在课程教学方面要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因此在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中包括课程设置合理性,课程总学分,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比重,实训、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占培养周期比重,案例教学及案例库建设、教学模式创新等6个二级指标。

表1:“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四)专业实践指标

与课程教学相呼应的是“特需”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指标是最能体现“特需”特征的指标,该指标应包括实验室建设情况、实务专家进课堂频率、研究生工作站数量、实践教学基地数量、研究生学科竞赛成绩、专业实习等6个二级指标。

(五)学位论文指标

“特需”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区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理论研究为主的风格,体现实用性和问题导向。因此,学位论文的评价指标应包括学位论文管理制度完善,案例研究或应用研究论文所占比例,外审合格率,答辩通过率、论文优秀率5个二级指标。

(六)日常管理指标

日常管理包括从招生到就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了“特需”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该项指标应包括制度体系建设、辅导员配备、研究生会建设、研究生活动组织、研究生党团建设、寝室管理等6个二级指标。

(七)就业发展指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是就业,“特需”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是反映培养模式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认为,就业发展评价指标应包括就业率、就业区域分布、就业工资收入、就业岗位、发展前景等5个二级指标。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提高培养质量为主线的一系列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得以实施。“特需”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在改革的浪潮中得以诞生。相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言,我国大多数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特需”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起步则更晚。参与“特需”项目的高校对开展研究生教育的热情很高,愿意在研究生教育上投入更多资源,甚至可以说是倾全校之力进行建设。该类高校所承担的“特需”项目大多依托本校最有特色、最有实力的优势学科,在专业实力上并不亚于重点高校的普通专业,以及具备了研究生培养能力。另外,开展“特需”项目的高校没有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经验,当然也不会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混为一谈、不加区分,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更具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优势。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参与“特需”项目的高校都是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基础相对薄弱的本科院校,其研究生教育经验不足。因此,探索出一套适合这些高校的“特需”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广“特需”项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别,总结了“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构建了“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希望本文对“特需”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初步探讨能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注: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345,2015368;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027)

[1]包水梅,顾怀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1,(9):41-45.

[2]吴镇柔.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王莹,朱方长.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76-79.

[4]肖志兴.美国学位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8,(5):67-70.

[5]张建功,张振刚.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7):104-109.

[6]涂俊才,李名家,秦发兰,汪华.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69-5971.

[7]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46-47.

猜你喜欢
特需专业学位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学位撤销法律规定的现存问题与厘清完善
——以《学位条例》的相关修订为例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北京:特需医疗服务等价格放开 不影响百姓医保报销
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环境创设策略探讨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