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难得糊涂”

2016-11-07 17:17化定兴
杂文月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汪先生扇面郑板桥

化定兴

针对扇面上常常出现的“难得糊涂”字样,丁辉先生不以为然,说要论糊涂,马虎、苟且、得过且过,我们到处都是,何谓“难得”?我们社会真正“难得”的毋宁不是“糊涂”,而是稀里糊涂、得过且过的反面——“认真”(《杂文月刊》2015年9月上)。

丁辉先生论述“难得认真”,拿“难得糊涂”开刀,有些揣着明白装糊涂了。扇面上的“难得糊涂”主要说的是一种处世哲学,而丁辉先生所说的“难得认真”主要说国人的做事态度和专业精神,两者并非互相矛盾。而且,认真和糊涂的语义并不截然相反。

不过,丁辉先生只是把“难得糊涂”作为一个影子,重点在于说认真之难得。汪弱之先生《难得糊涂便是糊涂》一文,则把“难得糊涂”批了个底朝天。文章指出:“有人说,郑板桥说的是装糊涂,不是真糊涂。是的,有些人正直真诚,不善表演,既不愿意装糊涂,也装不了糊涂。然而,更多的人装糊涂并不那么难呀。”按照整个文章主题来看,汪先生想说的是糊涂不难得,真正难得的是明白(《杂文月刊》2016年2月上)。

在论述装糊涂不难时,汪先生举了《皇帝的新装》的例子,说不论大臣还是众百姓,都看到皇帝没穿衣服,却故意装糊涂,赞美皇帝的衣服很好看,所以真正装糊涂之事实在不难。难得的应该是那个孩子说出了真话:皇帝身上没穿衣服!

这个寓言采用夸张的手法,主要揭露了皇帝的昏庸和大臣们的虚伪、奸诈,赞扬了那个孩子的勇敢和真实。进一步来说,在伴君如伴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年代,装糊涂虽然不难,可谓生存的本能,但对于喜欢直言上谏的人,难得糊涂的告诫也不是糊涂之语。

按照字面来理解,糊涂是个贬义词,根本不存在难得的问题。诚如汪弱之先生所言,通常说来,说某种事物比较难得,不仅指得到它不容易,还意味着它是值得珍惜、赞赏的事物,比如我们可以说“难得他有这样的孝心”,不可以说“难得他如此忤逆”……然而,难得糊涂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恐怕不是大家对郑板桥的个人崇拜,也不是大家争着要做糊涂之人,而是因为这话确实蕴含着一定哲理,并能在生活中得到体现。不然,以中国人之实用理性,断不会将这四个挂在嘴边,记在心里。

就难得糊涂的意思,有人总结了不少,比如抗议之声说,自我解嘲说,自我清醒说等。这种解释背后大多有故事和语境,如果在字面上打转,就难以理解。朱铁志先生便认为:“郑板桥是个极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刚直不阿,面对谗言无能为力时,才会有‘难得糊涂的感叹。‘难在何处?‘难在他毕竟清醒明白,心如明镜,无法对恶势力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难在他‘一枝一叶总关情,对百姓的疾苦不能无动于衷。”“只有假装糊涂,然则终究不能无观现实,遂有痛苦于内,‘淡然于外,而生‘难得糊涂之叹了。”朱先生之说,在下以为比较符合难得糊涂的本意。

郑板桥毕竟身处宦海浮沉的官场,有那种体验不稀奇。而今日,人们说起难得糊涂,却有自己的一番理解,这里面既有儒家中庸的韵味,也有老子大智若愚的身影。比如生活里,有些事情就需要装糊涂,当然装得好不好是个技术问题,装得好,还是能避免一些误会,减少一些争执,这被不少人作为夫妻交往之道。而在说话中,什么时候说真话,说多少也是有讲究的,否则为什么会有说话的艺术呢?这时候,难得糊涂就派上用场了,不是所有明白的都要竹筒倒豆子。

所以说,“糊涂”更多已转化为大家生活的一种智慧,是一种主动的糊涂,里面可能有市井气,可能有点狡黠,但无疑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既然是智慧,那就可以称得上难得了。而生活里常说的傻人有傻福与难得糊涂实有异曲同工之意。

关于难得糊涂,汪弱之先生有句话说到了要害,那就是:假如你是个明白人,说“难得糊涂”也就罢了。可有些人常常糊涂,或真糊涂,或装糊涂,却也时不时地说“难得糊涂”,岂不更糊涂?由此观之,“难得糊涂”并不是人人都能领会其中的深意,需要一定的智慧方可,但也无需为了批评“难得糊涂”,拿真糊涂的人开涮,这样恐错会了郑板桥的良苦用心。

猜你喜欢
汪先生扇面郑板桥
清 程邃 行书双进酒词扇面
停车挡道影响他人出行,要负法律责任吗
雷家民作品
寻踪汪曾祺
汪曾祺:老头很“抠”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扇面等式
温暖而无边无际的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