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自然观的多重属性

2016-11-07 01:29齐承水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自然观马克思

【摘 要】 文章从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属性,社会属性,物质属性,价值属性等多重维度去探析马克思的自然观。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应该和自然界保持一致。人类可以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大自然,从而获得人自身需要的满足。但是我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的话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关键词】 马克思;自然观;多重维度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在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进步、社会的和谐等诸多方面。然而,回顾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在资本逻辑的统治之下,人们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导致了人的异化,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就是很好的证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了。现如今,人们的自然观已经让工具理性所压抑,价值理性却表现的微不足道,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思想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的著作来研究自然观,但是他的许多经典著作当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思想,本文就力求从多重维度来阐释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属性

一直以来,有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优先性问题,学界展开了争论。从时间在先的角度来看,自然界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悠久,人是自然界长期变化发展的产物,是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从自然界获取物质材料,人是受制于自然界的;然而从逻辑在先的角度来看,只有人诞生后,才有自然这个概念,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人类可以征服自然。不管是时间在先还是逻辑在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人的发展始终是建立在自然界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是建立在人化自然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所强调的人化自然,意味着人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然规律,对大自然进行改造,并获取人类发展所需要物质生产生活资料。在人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之中,自然就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的烙印。马克思曾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写道:“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马克思在这里就说明了,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马克思也强调人是人的自然存在物,那就表明,人在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时,通过对大自然的实践活动,把自然界当做人类向前不断发展地重要基础,人本身不是手段,而是自身发展的目的。总之,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实践属性意在说明人类活动的前提是自然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

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而使得自然界打上人类的烙印,但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并不能为所欲为。人类可以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大自然,从而获得人自身需要的满足。但是我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的话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恩格斯曾经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起到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这就告诫人们,人作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大自然,如果超出了自然规律的条件性和适用的范围,即使我们取得了成就,但是终究有一天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实践活动要有一定的度,如果任由人类工具理性的扩张,那么生态危机的恶化会阻碍人类的发展,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报复会也会进一步增强。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深度与广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这样讲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发展变化,正是人类正视了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是自然界的主宰者的思想被人们所接受。人类所进行的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是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出发的。在马克思之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中,他们强调人们认识自然是抽象地去认识,用抽象的思想去认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然而马克思则强调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应该从感性的、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生活出发。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正确地去看待自然。

在马克思的哲学语境下,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问题,归根到底是人自身在社会关系的发展之中出现了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社会关系并不是抽象思辨的社会关系,而是根植于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物质社会生活之中。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当然也包括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话,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念,自然表现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当中。马克思的自然观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人们必然会和自然形成各种关系,把自然放在社会关系中去理解很有必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写道:“在这种自然的类关系中,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规定。”这正是马克思自然观点社会属性的最好表达,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还强调,自然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人的本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类的整体素质。所以,科学正确认识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必须要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从中就能清晰地把握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从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繁荣时期,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却使得人的社会关系出现了异化,这就给生态危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在资本贪婪性的刺激之下,资本家为了获取利益的最大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对金钱贪恋,蒙蔽了资本家的双眼,社会关系的风气也是以金钱和资本来衡量。在异化的社会关系氛围中,人们用异化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这就表现在人对自然的关系上,对大自然的开发并没有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而是从异化的社会关系出发。正是在这样思想观念的影响下,生态环境危机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自然观的物质属性

在传统的教科书上,一谈到物质属性,马上让人想到的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其实,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并没有从这方面进行界定过。马克思曾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了正确理解物质概念的方法原则。马克思这样说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去理解。”这就告诉我们,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也应从人的感性的活动理解,不应该只从人的主观方面进行简单地抽象地臆想。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物质属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首先,马克思的自然观强调了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性。自从人类产生以后,人们对自然的关系,首先就表现在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生存所需要的东西,从而维持自身的生存。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从敬畏自然到过度开发自然,这一过程就如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谈到的一样,人类从人的依赖关系转变到物的依赖关系,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人类的工具理性不断膨胀。不管是以人的依赖关系,还是物的依赖关系,自然满足人的生产生活是第一位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这样讲到:“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的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所以,只有人类从自然中获取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之后,人们才能进行生命的生产和相应的精神活动。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之所在。由于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劳作,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强,自然已经成为人类谋取不当利益的附属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主要以资本逻辑为核心,在资本社会之前,资本仅仅表现在其使用价值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资本就表现为一种欲望的象征。资本家也是资本的化身,人的欲望的扩张不断推动着资本的积累,资本的积累又使人的欲望得以扩张。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私有制的性质,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资本家的首要目标。马克思曾经引用《评论家季刊》的文章指出:“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于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如果战乱和纷争能够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战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由于资本有如此所谓的强大功能,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在反思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时候,应该科学地看待资本的作用。马克思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科学反思,从他对资本的批判当中就能够看出来。

最后,对资本积极扬弃,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人成为资本的附庸,主要是资本的魔力迷惑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的各种活动都是以资本来衡量,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异化,社会关系也出现了异化。在这种异化思维的影响之下,人们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由原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发展,逐渐转变到人类为了自身不可告人的密谋,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异化。异化的思维和异化的手段,使得人与自然关系越来越紧张。为了扭转这种已经恶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强调对于资本应该积极地扬弃,人类对于资本所发挥的作用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于资本的扬弃,就要转变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方式。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都用资本来衡量。需要用到资本的时候,资本就要发挥它自身的应有的作用,在一些不能用资本来衡量的地方,要注意资本的适用原则。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逐渐形成科学的自然价值观、自然人生观、自然世界观。

四、马克思自然观的价值属性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不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怎样变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是人类所向往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终极人文关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问题。对于马克思自然观的价值属性,笔者认为应该从作为个体的人和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这两面来进行理解。

从微观角度来看,马克思自然观的价值属性表现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前面笔者谈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是由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所造成的,正是私有制阻碍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常化,从而也阻碍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的语境之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文明形态的必然体现。在这一层面上,人才会有真正的类本质,人的类本质才会真正的彰显。这也就是说,人是自身发展的目的,而不是发展的手段。人的这种发展观念的变化,是在更高的人类社会形态才会出现。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为了促进和服务于人自身的发展,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也会是理性的人类活动,而不是原来在资本逻辑的统治之下的盲目的人类行为。这是因为,人把自身作为发展的目的,而不是手段,这就足以说明人类的行为动机已经不在是异化的了,而是能够表现出人类自身的本真之所在。所有的这些也是马克思所愿意看到的,也只有这样做,人自身的素质才能够提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文关怀才会真正的实现。

从宏观角度来看,马克思自然观的价值属性表现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做出合理大胆地预测,他们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之中,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统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这样写到:“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在这里就说明了,只有人类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人和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才会得到解决。充分发展的自然主义其实强调了自然界的基础性,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中心也要以自然界为基础;而发展完成的人道主义,则强调的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应该和自然界保持一致。在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马克思语境中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内涵之所在。

五、结语

曾经对于马克思是否有自然观思想,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实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马克思不仅有自然观思想,而且自然观思想的内涵还非常丰富。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实践属性、社会属性、物质属性、价值属性等维度去理解很有必要,但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内涵还应该进一步挖掘。现如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对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与此同时,马克思的思想只有与理论不断地对话,才能彰显出其理论魅力,也只有这样马克思的思想才不会过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张永红: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4).

[3] 王俊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诉求[J].广西社会科学,2013(4).

[4] 杜明娥,杨英姿:生态文明: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生态转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

【作者简介】

齐承水(1989-)男,陕西商洛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自然观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演变与发展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