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实践中的矛盾管控与和谐引导

2016-11-07 01:29蔡小玲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社会问题

【摘 要】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度转型期,原有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注重采取社会问题和谐引导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将社会冲突纳入可控轨道;培养共同价值观,消除阶层冲突感,妥善解决社会各阶层各种矛盾纠纷。

【关键词】 社会问题;治理实践;矛盾管控;和谐引导

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事实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社会变迁。卡尔·波拉尼指出,现代社会的源泉和基础是市场经济,现代社会的各种变化受双重运动支配,即“市场的持续扩张以及这一运动所遭遇的在特定方向上制约其扩张的反制运动”。当下,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度转型期,原有的那种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然导致社会层面的矛盾和冲突多发。因此,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在实行社会矛盾管控的同时,还要注重采取社会问题和谐引导的方式和方法,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纠纷。

一、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将社会冲突纳入可控轨道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的妥善处理机制,就是在把握矛盾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各种方式、方法、途径的综合运用和优化组合,以达到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许多地方在法制框架下,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控各种社会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既坚持法治手段,又体现以人为本;既采取果断措施,又使用交心方式。妥善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调解各个层面的各种纠纷。这是一条很好的善治路径。

一方面,依法行政。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社会冲突,通过依法行政,避免了矛盾激化,保证了社会和谐。

对于当代中国来讲,依法执政、依法办事是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因此,当下要重点加强面向领导层面的法制培训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从而带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学法、严格守法。同时,要加强广大群众的普法教育。通过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方式,大力推进法律进厂、进村、进学校、进社区,着力培养、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另一方面,要建立社会矛盾预警与应急机制,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对各类自然和人为的危机事件建立管理制度,分为行政与战略技术两个层面,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同时,还要设立意外防护及民事保护和危机管理培训机构,对各级政府官员和业务主管部门官员以及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不但在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方面,而且在出现危机事件时,能及时有效地启动应急机制,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妥善处理问题,并且能在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善后工作机制。

二、培养共同价值观,消除阶层冲突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良性的向前发展的社会,总是与这个社会共同认知的价值内在统一。实践中,伴随着诸多危机,历史发展的转折或转型过程给社会带来的震荡和冲击非常急剧而强烈,在各种社会现象中表现突出的是共同价值观的丧失、社会心理的失衡和政治认同出现危机。

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一个社会的各种文化表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文化和社会价值是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处理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需要全面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思想、道德等各种方式和手段,在社会各阶层当中培育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精神。借鉴国外经验和作法,许多国家化解矛盾冲突的共同做法是,在全体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之中培育共同遵循的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因此,我们应该着力培养紧跟时代脉络的、能为社会成员认可的共同价值观,在全社会倡导公正互助、文明和谐的社会文化,提高社会的凝聚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倡导、传播与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型状。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坚持和实行关爱、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一个社会的和谐环境,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这一和谐的文化精神品质是“开放包容”。

从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相对集中的较短时间里显现出来,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有些问题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强调开放包容,建设和谐文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

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处理各阶层社会问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当今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相互碰撞,非主流价值观日益模糊人们的视线,对于许多“假、丑、恶”现象,公众采取麻木、暧昧态度。市场经济下的商品浪潮迅速席卷各个角落,在带走贫困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棘手的社会垃圾。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铁锈般的腐蚀着人们的心灵。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在社会各阶层倡导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显得非常必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当下我国的特殊国情是许多社会矛盾存在的客观根源。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终身教育的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各阶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公民的自觉追求和自我行动,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时,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国情教育结合起来。在社会转型期,我们更应该经常向群众讲清楚国家的实际情况,让人们明白我国目前不仅取得的建设成就,但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各个社会阶层引导国民把自身利益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自觉意识。只有这样,这才能让一些社会问题和各种矛盾更好地得到解决。

社会转型期,我国进入了一个更大机遇与更大挑战并存的阶段。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各方面的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出现了多样化,价值取向也日益凸显多样化,因而导致各种矛盾日益增多,许多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改革开放促使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使我国摆脱了因贫困造成的生存难题,但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矛盾。能否处理和解决好当前存在的大量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也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重大考验。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和本身的地情出发,在各社会阶层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模式、新路径、新办法,从而实现社会走向善治。

【参考文献】

[1] 施九青.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胡仙芝.政务公开与政治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蔡小玲(1964-)女,海南屯昌人,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南省行政学院、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社会问题应对措施探析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浅谈初中生的日常管理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
浅议问题学生教育之我见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审美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