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Y型支架植入术在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可行性

2016-11-07 14:01房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6期
关键词:介入治疗可行性

房阳

【摘要】 目的 对改良Y型支架植入术在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 32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 根据介入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6例。观察组患者行改良Y型支架植入术, 对照组患者行经典crush 支架术。对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及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造影剂用量、球囊用量均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球囊对吻成功率为100%(16/16), 高于对照组的93.75%(15/16),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支再狭窄率、边支再狭窄率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1年的随访, 在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方面观察组(1例)比对照组(2例)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 改良Y型支架植入术不仅操作较为简单, 耗时较少, 同时在分支再狭窄率上相对更低, 在心脏不良事件的减少中也更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改良Y型支架植入术;介入治疗;可行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158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率在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应用中显著降低。但分叉病变在手术过程中很容易出现,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占据15%~20%的比例, 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一大难点, 不仅治疗成功率不高、手术难度较大、手术费时较长, 且术后往往呈现较高的再狭窄率[1]。目前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已经逐渐发展出多种效果不一的手术方式, 而在指南化的标准共识上仍然缺乏[2]。本文主要以本院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为依据, 对改良Y型支架植入术在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接收的32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根据介入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6例。观察组患者男10例, 女6例;年龄45~68岁, 平均年龄(55.1±7.4) 岁;合并糖尿病5例, 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分别为9、1例, 心绞痛15例。

对照组患者男 11例, 女5例;年龄43~69岁, 平均年龄(53.9±8.7) 岁;合并糖尿病6例, 高血压、心绞痛分别为10、16例, 心绞痛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手术准备期间两组患者均每天常规口服300 mg

阿司匹林和75 mg氯吡格雷, 至少服用3 d:术前注射100~150 U/kg普通肝素。在选择支架时, 可对EXCEL 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加以应用。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Y型支架植入术, 将导引钢丝分别置入分叉病变的主干及分支, 当病变狭窄严重时可对球囊扩张预先实施。在主支支架成功释放后, 开始在分支中导入并对分支开口进行扩张, 在分支血管中植入合适的支架。分支支架前标记应对齐或稍微突出于分支与主支交界处上沿, 待分支支架释放后同时打开主支球囊。对照组患者实施经典 crush支架术, 主支与分支分别置入支架和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将支架置入分支;将球囊预留于主支, 待释放分支支架后将分支支架球囊和导丝进行撤出;对导丝加以交换, 最终对主支和边支支架进行扩张。

1. 3 术后用药与随访[3] 两组患者术后均口服300 mg/d阿司匹林, 1个月后减轻用量为100 mg/d, 同时口服5 mg/d氯吡格雷, 至少进行18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对100 mg阿司匹林长期口服。对患者进行1年左右的随访, 对两组患者手术过程、术后心血管事件、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等进行记录和比较。

1. 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X 线曝光时间、球囊用量、造影剂用量及球囊对吻成功率;对比两组主支直径狭窄率、边支直径狭窄率、主支再狭窄率、主支晚期管腔丢失、边支晚期管腔丢失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0.4±19.5)min,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1.5±20.2)min;观察组患者X线曝光时间为(41.3±

11.2)min, 对照组患者X 线曝光时间为(59.6±15.7)min;观察组球囊用量为(1.4±0.41)个, 对照组球囊用量为(2.6±0.57)个;

观察组造影剂用量为(184±20)ml, 对照组造影剂用量为(223±27)ml;观察组球囊对吻成功率为100%(16/16), 对照组球囊对吻成功率为93.75%(15/16)。观察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造影剂用量、球囊用量均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球囊对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经过6个月的随访后进行冠脉造影, 观察组主支直径狭窄率为(17.7±6.53)%、边支直径狭窄率为(25.5±8.44)%, 与对照组的(16.8±6.20)%、(31.4±10.8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主支再狭窄率为0、边支再狭窄率为12.5%(2/16), 优于对照组的25.00%(4/16)、43.75%(7/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主支晚期管腔丢失(0.17±0.20)mm、边支晚期管腔丢失(0.19±0.14)mm, 与对照组的(0.19±0.14)、(0.32±0.23)m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年的随访, 在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方面观察组(1例)比对照组(2例)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 比较常见的病变为分叉病变。对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来说, 当前尚未形成一个具有指南性质的标准共识, 尽管在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方面具有较多的操作技术方法和器械种类, 但总的治疗策略主要为两种, 一种为单支架技术, 另一种为双支架技术。单支架技术主要是通过在主支放置支架的技术, 其比较实用的情况主要为分支开口未受累仅存在很小的急性闭塞风险, 或者在分支方面比较细小、在分支方面临床意义不大等情境下, 在这些情况下可以将单支架技术作为最佳选择, 可以发挥较好的远期临床效果。但当分支直径较大时, 如>2.5 mm时, 或者分支口部或近端显著狭窄, 在主支方面发生严重狭窄, 具有较重的斑块负荷, 以及可以预计在分支血管闭塞风险上较大的分叉病变, 通常会采取双支架植入术, 才能保证手术过程更加安全。

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双支架术选择中, 当前使用比较多的是手术方式为经典crush 支架术与改良Y型支架植入术[4]。两种手术方式虽然操作不同, 但在适应证方面基本相同。

本次研究中, 经典crush 支架术手术过程相对更少, 所花费的手术时间与X线照射时间也更长一些, 在造影剂的用量方面也较大。除此之外, 相对改良Y型支架植入术来说, 其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更加困难, 且结果显示成功率不高, 对球囊消耗明显要多一些。而改良Y型支架植入术穿越主支支架进入分支血管的过程中导丝只需进行一次, 分支支架与血管壁之间不会出现分支导丝误入情况, 最终球囊对吻扩张在分支支架释放的同时完成, 具有较高的最终球囊对吻扩张成功率。

综上所述, 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张, 改良Y型支架植入术不仅操作较为简单, 耗时较少;同时在分支再狭窄率上相对更低, 在心脏不良事件的减少中也更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贺永明, 赵欣, 许海峰, 等.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定义、分类和治疗策略.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2, 33(3):379-384.

[2] 吴雪锋, 钱菊英.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药物支架治疗进展.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 18(4):225-227.

[3] 陈纪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9-20.

[4] 娜日娜, 倪海涛, 钱涛, 等. 闭环Y型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4(12):56-58.

[收稿日期:2016-06-14]

猜你喜欢
介入治疗可行性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螺旋CT对食管癌手术的可行性评价
浅谈出行及服务MaaS方案在XX市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髋部滑囊炎的介入治疗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