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新疆棉花产业的困境与对策

2016-11-08 06:52师林军樊昱君
新疆农垦经济 2016年10期
关键词:植棉棉农皮棉

张 杰 师林军 樊昱君

(石河子大学棉花经济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

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新疆棉花产业的困境与对策

张杰师林军樊昱君

(石河子大学棉花经济研究中心,新疆石河子832003)

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新疆棉花品质下滑、棉农收入下降,棉花产业转型面临诸多困境。文章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产生的棉花生产过程中品种多乱杂、采收不规范、加工难分类等现象,致使新疆棉花品质下滑、销售困难、竞争力下降。因此,应通过调整补贴方式、推进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重塑生产经营主体等措施转变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品质提升;目标价格补贴;棉花产业

新疆棉花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在我国棉花全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的大幅上升,使新疆的植棉成本持续攀升,已高于世界主要产棉国。棉花生产者通过机械化采收降低植棉成本,但由于当前棉花品种、种植模式、皮棉加工等环节不适合机械化采收,导致机采棉的品质较低、销售困难[1]。高成本与不当的产业政策导致的高棉价严重削弱了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力,为降低生产成本,纺织企业大量进口棉花,一度导致我国“高库存”与“高进口”并存的尴尬局面。针对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棉贱伤农、棉贵伤纺”等问题,为保护棉农利益,维护我国棉花产业的安全,国家先后出台了棉花进口配额政策、临时收储政策和目标价格补贴等一系列棉花产业扶持政策。然而,上述政策并未解决制约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反而使新疆棉花品质逐年下滑、棉农收入大幅下降、植棉面积锐减,严重制约着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转变棉花支持政策导向,成为促进新疆棉花产业转型的关键所在。

一、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状况

相对于我国其他棉花种植区,新疆棉区日照时间长、降雨量少,具有一定的植棉优势。再加上优质棉基地建设中国家政策对节水灌溉、高标准棉田、良种工程、全程机械化等项目的支持,新疆逐渐形成了以“精量播种”“早密矮栽培”“膜下滴灌”与“全程机械化”相结合的高产植棉模式,棉花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40%,新疆棉花单产的提高对全国单产水平的贡献率达到近50%[2]。

(一)植棉规模大幅增加,战略地位显著提高

作为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新疆植棉面积、总产、单产、调出量、棉花品质等均居全国第一。自1995年国家实施优质棉基地建设以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与产量持续增加。2000年新疆棉花产量达到150万吨,占全国比重已由1995年的不足20%增长为34%。其后10年,我国棉花种植逐步形成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三足鼎立”的格局,至2010年新疆棉花产量达到247.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1.59%;2014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4222千公顷、总产量617.8万吨,其中新疆棉花种植面积2421千公顷、产量达到451万吨,分别占全国的57%和73%①本文用《新疆统计年鉴2015》数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新疆植棉面积与产量分别为1953.3千公顷与367.7万吨。根据我们的调研,新疆数据更接近实际。。新疆棉花产量已占全国的70%左右,在我国棉花生产和棉花产业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图1 1995-2014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

(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机械化采收成为发展趋势

植棉成本持续上升,棉农收益不断下滑。棉花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劳动投入是其他农作物的数倍,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大大挤占了植棉户的收益,以2014年为例,人工采收费高达2元/公斤,每亩人工采收费用占到总成本的30%以上,而机采成本仅为人工采摘成本的20%~30%。因此,为降低棉花生产成本,很多棉农利用机械化采收,机采棉成为新疆棉花生产的发展趋势。由于地方棉花分散化种植,机采棉的规模很小,机采棉主要集中在兵团。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大规模推广机采棉的棉区,2014年兵团机采面积630万亩,占种植面积的60%;新疆地方机采面积130万亩,占植棉面积的8%,其中北疆机采面积122万亩,占种植面积的27%,棉花机械化采收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三)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初见成效,纺织业发展有所好转

为解决“棉贱伤农、棉贵伤纺”的问题,我国于2014年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目标价格政策实施一年来,市场定价机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政策目标基本实现,政策效果初步显现。一是棉农籽棉交售价格加补贴合计约为7.1~7.6元/公斤,高于6.5元/公斤的生产成本,目标价格能保障棉农的基本收入。二是国际国内棉花价格差距大幅缩小,流通企业的市场接轨能力得到提升。三是增强了政府调控棉花种植面积的力度,2015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减少500万亩左右。四是棉农尤其是加工、销售企业质量意识提升,2014年度新疆棉花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长度整齐度与上年度相比均有所好转。实行目标价格改革以后,棉花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纺织企业将根据需求及对市场走势和价格的判断去采购棉花,纺织企业购买新疆棉花的意愿增强。2014年,我国纺织行业运行基本平稳,但整体增速回落明显。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5%,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增速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

二、转变发展方式是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当前全球棉花“供大于求”的格局下,世界主要产棉国尤其是印度、巴基斯坦和西非等发展中国家供给依然存在逐步上升的趋势,再加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纺织服装产品需求不足,棉价在低位徘徊成为市场的常态。为解决“棉贱伤农、棉贵伤纺”的问题,我国于2014年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让市场在棉价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通过财政补贴保证新疆棉农的生产成本和基本收益,但棉企销售困难与纺企用棉需求无法满足的困境并未得到解决,棉花市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目标价格补贴难以解决我国棉花的供需困境。同时,随着我国要素价格尤其是劳动力价格的上升,棉花生产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对棉花产业支持政策的财政成本持续大幅增加,过多的直接补贴有违WTO贸易规则,也对我国财政支出造成一定压力。因此,转变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方式成为促进棉花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面对上述困境我国是否应该放弃棉花种植,完全依靠进口通过市场对棉花资源进行配置呢?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作为纺织品的消费和出口大国,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2011-2014年间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额占出口贸易总额的12%以上,为保障棉花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我国需要保证一定比例的棉花自给率,加强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是保障我国棉花产业安全的出路。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内纺织服装业对高品质皮棉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可见,要提高我国棉花全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转变棉花产业发展方式,提高棉花品质。

三、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棉花品质持续下滑

长期以来,新疆棉花素以纤维长、丝光度好、品级高、洁白著称,成为我国纺织企业生产配棉的首选原料,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3]。但自2010年以来尤其是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以来,新疆棉花的内在品质出现持续下滑,棉花品级由过去的一级、二级为主转变为以三级为主。棉纤维品质直接决定纺织产品的质量,棉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长度整齐度和短纤维含量等指标是决定可纺性和棉纱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2011-2013年连续三年,新疆地方与兵团棉花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A档值、长度整齐度明显下降(如表1),影响全国棉花质量下滑。2014年受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质量意识也显著增强,新疆棉花纤维品质较以前有所提升,但棉花品质并不能满足纺织企业的需求,导致新疆地方棉花售价低、兵团机采棉销售困难。2015年新疆棉花品质大幅下滑,表面上看是受特殊天气的影响,实质是长期以来棉花生产“只关注产量和衣分率,不注重内在品质”种植观念导致的。

(二)财政补贴难以保障棉农收入提高

植棉成本持续上升,棉农收益不断下滑。近年来,种子、地膜、农药、水费、化肥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尤其是劳动力价格的大幅上升,使新疆植棉的低成本优势不断弱化。据测算,2001年我国皮棉生产成本为7004.6元/吨,与美国同期相比每吨低4125.7元,仅为美国皮棉生产成本的62.9%[4]。到2013年新疆兵团皮棉种植成本约14193元/吨,而同期美国皮棉种植成本在13395元/吨左右,兵团与地方皮棉成本高于美棉生产成本[5]。三年收储占用国家2000亿元以上的资金,再加上利息、仓储、管理以及抛储的亏损等费用,国家要承担近千亿的财政支出,而对棉农增收的保障作用却十分有限[6]。2014年国家拨给新疆250亿元用于目标价格补贴,但棉农普遍反映植棉收入低于往年和预期。可见,上述棉花补贴政策对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棉农收入的保障作用不强。

(三)品种多乱杂依然十分严重

棉种是决定棉花产量与内在品质的核心,市场经济条件下棉农在棉花品种选择时更多考虑产量和衣分率,根本不关注棉花品质,导致棉花品种多、乱、杂的问题普遍存在。2012-2014年新疆地方规模以上品种分别种植了34个、38个和37个。对北疆的调查显示,一个植棉面积10万亩的乡镇种植品种多达30个,品种“多乱杂”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善。棉花种子制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重审定,轻育种”“重品种,轻繁育”,导致棉花种子年均审批数量上升至20-30个左右,2012年审批通过的棉花品种数量高达38个,截至2013年新疆已审定的棉花品种数量254种。在南疆很多植棉县非法地下制售棉花种子的行为十分猖狂,一些棉花加工企业与农资经销商非法生产经营棉花品种。由于棉花品种经营主体混乱,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棉花遗传品质低下,棉花一致性较差,进而影响棉花纤维的内在质量,使新疆棉花纤维的可纺性下降,纺织企业宁愿使用高额滑准税下的进口棉花,而不愿使用新疆棉。

(四)分散化种植难以加工出高品质棉花

分散化的小农经营模式难以做到统一管理,严重制约先进植棉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而影响皮棉的长度、马克隆值、整齐度和棉纤维的一致性等指标;虽然兵团棉花种植规模较地方棉农高出很多,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种植面积相比,种植的分散化问题十分严重。分散化种植难以做到规范采收。据调查,在棉花采收中不注意科学采收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存在采收不及时、混收混存、异性纤维等问题,导致高品质的籽棉因采收不规范使棉花纤维品质严重下降。由于分散种植,棉农交售籽棉品种不同,导致加工过程难分类,混等级加工问题比较严重。只有严格遵守籽棉收购环节的“一试五定”检验标准,按照生产规范加工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皮棉。但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股份制、私营棉花加工企业越来越多,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企业哄抢资源、混等级收购加工,为了抢收籽棉,根本无暇顾及“一试五定”。大多企业为节省成本收购的棉花不能分级、分品种堆放,混等级加工导致棉花品质大幅下滑。不按质论价会使棉花种植者不再注重籽棉质量而追求数量,造成棉花品质的下降。

表12009 -2015年新疆地方、兵团及全国棉花纤检品质状况

(五)信息不对称导致棉花交易“市场失灵”

棉花交易难以做到“优质优价”,导致“柠檬市场”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棉农、加工厂、流通企业和纺织企业均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皮棉交易时,纺织企业根据可纺性从棉花加工、流通企业购买皮棉,异性纤维含量低、棉纤维长度较长、断裂比强度大、马克隆值适当、纤维一致性高的皮棉可纺性高、纺纱成本低,因此,纺织企业也愿意出高价购买高品质的皮棉,能够做到“优质优价”;但加工、流通企业难以将“优质优价”的信号传递给植棉户,因为在籽棉交易时依据籽棉的衣分率、含杂量和重量给籽棉定价,而非依据棉花内在品质定价,导致棉农只关心籽棉的衣分和产量,很少关注棉花的内在品质。可见,现有籽棉、皮棉交易方式使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优质优价”的优胜劣汰机制,棉农、加工厂、纺织企业间缺失有效的协调机制,纺织企业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将需求信息通过加工环节传递给生产环节,只能被动接受低品质的棉花或高价购买优质进口棉花,这是制约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六)相关技术不配套机采棉综合效益低

新疆棉花现阶段的“早密矮膜”种植模式不适应机械化采收,机采棉易将地膜、棉叶等杂质吸起,使机采棉含杂量很高、棉纤维一致性低。机采棉生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从品种研发、田间管理、脱叶催熟、采收拉运、清理加工、公检销售等诸多环节采取相适应的配套技术。而现阶段兵团机采棉在上述生产环节中的配套技术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品种大多是按照“早密矮”种植模式培育的,不适合机械化采收,尚未研发出适合新疆种植环境的机采品种。二是一些适宜机采的田间管理技术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规范性不够,适宜新疆干燥环境的脱叶催熟技术有待提高。三是采收拉运环节,如果采用打模技术可以省去了人工辅助喂花,提高加工效率和皮棉质量,但目前该技术的推广并不理想。四是机采棉加工工艺上大多直接沿用引进工艺,缺乏与当地加工条件相适应的改进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采棉的产量和品质。五是机采棉含杂量高,加工厂为把杂质、异性纤维剔除,增加清理次数4次左右,将导致机采棉纤维长度缩短0.5厘米,品级降低1级,还会增加棉结数量,机采棉过度加工问题导致品质降低。

四、转变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方式的对策

(一)目标价格补贴兼顾产量与质量,转变只追求产量与衣分的导向

新疆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棉花品质,当前市场力量难以做到“优质优价”,棉花生产者在现有经营体制下追求“产量与衣分”符合其经济利益,仅靠市场作用难以提高棉花质量。一是建议对不同品级的皮棉实行差异化补贴,皮棉品质越高补贴额度越大,严格要求加工厂按照籽棉的内在品质定价、适度拉大不同品质间的价差,在籽棉收购过程中严格执行“一试五定”,将“优质优价”的信号传递给棉花生产者,通过差异化补贴促进生产者种植高品质的棉花。二是在WTO的贸易规则下,规避“黄箱”风险与国际贸易争端,加大“绿箱”扶持力度,在实现棉花种植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棉花收入保险政策。棉农以目标收入向保险机构投保,保险机构在对棉农目标收入的核算时,可以根据前几年的棉花生产利润确定一个3-5年内的亩均目标收入水平。若棉农因灾受损,当损失率达到30%以上,保险机构对棉农目标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差额进行赔付,国家财政对棉农的投保费用给予一定的补贴。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探索机采棉种植新模式

当前机采棉含杂多、品质低、销售困难,究其原因是新疆还未探索出适合机械化采收的棉花种植模式。因此,一要加大对适合机采的品种的研发投入,培育出衣分高、棉纤维长、成熟相对集中、植株紧凑、高矮适中的机采品种。二要探索适合机采的种植、采收模式,田间管理与采棉机械不匹配,导致机械化采摘只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采收的棉花品质大大降低,因此,要加大对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性的研发投入。三要加大对棉花加工机械设备的研究及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开发与应用机采棉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棉花加工质量。同时还要加强“轻简育苗移栽”技术在新疆的试点,这是解决品种多乱杂、延长棉花生长时间、提高棉花品质的重大技术,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可从根本上提升新疆棉花的品质。

(三)按照“兵团模式”规范品种种植,解决品种多乱杂问题

目前我国棉纺织企业需求多样化、高端化,与新疆棉品质类型单一化、低品质的矛盾日趋突出,必须按照纺织企业的需求调整新疆棉花品种的种植结构与布局。一是要按照兵团团场“一主一副”的模式严格控制品种种植,以县(市)为单位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必须超过植棉面积的80%,并将考核结果与棉花补贴额挂钩、与地方政府政绩挂钩。二是要禁止生产、经营未经审定的品种,加大对套牌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根据棉种市场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行为出现的新情况,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清除,要加大套牌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三是要严格棉花新品种审定,提高新旧品种的差异标准。只搞微小差异改良,不提高新品种差异标准就是保护落后,只有提高新品种与旧品种的差异标准,才能通过市场机制让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在竞争中胜出,提高棉花育种的科技水平。

(四)鼓励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棉花规模化生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皮棉的内在品质,提升棉花产业的竞争力[7]。据调查,如果规模达到几万亩生产成本可降低10%~20%左右,规模化的棉花生产有利于种植品种的统一、田间管理的统一、采收过程的规范,这将从根本上提高棉纤维的品质。在土地规模相同的情况下,棉花合作社等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经营方式比分散的棉农亩均收益高10%~20%,同时组织化经营可提高棉农的议价能力和棉纤维的品质。因此,要按照十八大“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结合新疆实际促进棉花生产领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是可以通过棉农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成立棉花合作社,制定政策鼓励合作社发展棉花加工,直接向纺织企业销售皮棉。二是利用现有加工流通企业的资金、技术实力,流转棉农的土地成立股份制棉花经营公司,形成集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型棉花经营主体,减少交易环节。三是通过棉纺织企业带动、棉花合作社与棉花经营公司联动、棉农积极参与的订单生产,打造“纺织企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新机制,紧密联结产业链各环节,有效解决我国棉花“供需矛盾”问题。

[1]赵新民,张杰,王力.兵团机采棉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3,(03):87-94.

[2]毛树春,李亚兵,冯璐,孔庆平,孙景生.新疆棉花生产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展望,2014,(11):43-51.

[3]李雪源,等.提升新疆棉花综合生产能力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汇编[C].中国棉花学会,2011:4.

[4]王莉,杜珉.中美棉花生产成本比较分析[J].农业展望,2006,(07):12-13.

[5]银河期货陈晓燕.中美棉花生产成本及收益的比较[N].期货日报,2014-06-25:003.

[6]张杰,王力,赵新民.我国棉花产业的困境与出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4,(09):28-34,110.

[7]孔庆平.新疆棉花产业面临的困境与发展战略探讨[A].中国棉花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汇编[C].中国棉花学会,2015:5.

(责任编辑:胡宜挺)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BJL075)(项目编号:13XJY017);石河子大学棉花经济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RCCE201502)。

张杰(1977-),男,河南濮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棉花经济。

猜你喜欢
植棉棉农皮棉
棉农
气流喷气式皮棉清理机
美国2018/2019年度皮棉总产达400万t
2019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下降2.7%
美国国家棉花总会预测美国棉农2019年植棉面积达585万hm2
美国2018/2019年度植棉预测
塔城地区纤检所干部深入农田助力棉农春耕
全国植棉意向面积再降3.17个百分点
调运皮棉
印度棉价暴跌导致棉农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