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高贵传统

2016-11-09 01:58韩蕊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美学价值包容性中国画

摘 要:中国绘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载体的一部分,中国绘画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其独有的形式面貌与高贵的精神气质。单纯地说中国画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中国画分科及立意、中国画的法则、中国画的空间处理及中国画艺术的美学价值几方面试来分析中国画传统文化精神,并就当今中国画面临的新挑战探讨中国画的包容性。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精神;美学价值;包容性

广义的“中国绘画”概念几乎等同于存在于中国领土上、由中国居民创造的一切绘画作品。20世纪中期相对稳定的狭义的“中国画”概念,主要指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其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为丹青。近现代以来,为了区别于西方输入的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

中国绘画的历史,如果从史前岩画算起,已逾三万年,如果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的甘肃秦安大地湾地画算起,也有五千年以上。中国绘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对社会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载体的一部分,中国绘画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其独有的形式面貌与高贵的精神气质。

单纯地说中国画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本文仅以中国画分科及立意、中国画的法则、中国画的空间处理及中国画艺术的美学价值几方面来分析中国画传统文化精神,并就当今中国画面临的新挑战探讨中国画的包容性。

一、中国画的分科及立意

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关于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鸟兽、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元代有“画家十三科”,但内容相当庞杂,作为分类标准不适宜。

普遍认可的是将中国画分为三科,即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中国绘画重立意、重神韵的特点,是在主客观统一的前提下,在人物画中要求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并表现出一定的褒贬态度,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则要求画家像诗人咏物一样在写景写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说使画也像文学那样起到“言志”的作用。无论在政治、宗教还是文学对绘画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这一点都是一以贯之的。因此,中国绘画在造型上提倡不拘于形似,甚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象刻画既要为对象传神,也要为作者抒情达意;艺术表现上敢于大胆取舍,抓住与对象本质特征关系最为直接的结构,进行恰当的艺术夸张、变形,使用某些程式化、装饰化的手法。

二、中国画的法则

中国画的法则,主要是由六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确立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指一幅作品完成后的整体效果,包含着很多传统美学的观念,更多的是意会。它基于画家的天赋品格,也依赖于另外五法的专业功力。骨法用笔是用笔的法则,中国画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其独特的绘画工具和绘画方法,决定其用笔魅力的讲究,笔法没有固定形式,需配合描绘的形象用毛笔生动地勾勒、刻画所要描绘对象的形象,还有其形态和精神。在中国画创作的长期探索中,一代代中国画家归纳了多种线描、皴法、点法的用笔方法,不断丰富着中国画笔墨的表现力。所谓应物象形就是对照物象描摹形象,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传统画家注重写生的逼真,宋代对这种逼真的追求可谓无微不至,到了元代文人画全面兴起,提倡通过对形似的概括、提炼来达到真实和传神。应物象形既是对画家专业观察能力的评判标准,也是对画家专业表达能力的评判标准。随类赋彩是在色彩方面达到应物象形,是在色彩上对物象的真实面貌或精神气质加以表现。经营位置就是衣服画面的构图手法,这点与西方绘画有很大的不同,下文关于中国画空间处理中予以详述。传移模写之本意是将粉本拷贝到正式画作中的办法,由于古代的粉本多为前代画家画稿,故而包含了继承优秀传统的意思。六法一直作为法则的主线在中国画发展历程中由后代不断传承和发展着,并赋予其新时代的诠释。

三、中国画的空间处理

中国画的布局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绘画,谢赫也把经营位置作为绘画法则列于六法之中,可见对绘画空间处理的重视。《易经》有云:“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是对中国人空间意识最早的记载。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对中国画空间意识也有过精辟论述:“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

中国早期绘画中长卷的流行与中国绘画独特的空间处理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画的移动视点和散点透视迥异于西方的固定视点和焦点透视,与其说这是由于采用了手卷方式的结果,不如说是因此导致了手卷的出现,因为散点透视的方法不仅出现在卷轴画中,在很多中国造型艺术中都有体现。

在中国山水画全盛时期,北宋郭熙提出了山水画“三远法”,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林泉高致?山水训》),这是古代山水画基本的空间透视处理方式。在山水画中最常见的做法是将俯视取景的山水与平视的屋宇组合在一起,即使在一个最简单的立轴中也可能包含着移步换景的变化。作者可以隐匿不见,但又无处不在地牵引着观者,这被王国维归纳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从宋元至明清,越往后越不重视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乃至根本不画人物,但画中的主体仿佛又越来越突出。

四、中国画艺术的美学价值

中国画文化的价值观是由儒、道、禅三家作为精神主干而共同构造的,它在中国艺术文化中体现为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这些美学倾向又共同塑造了中国画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从而有别于西方人的美学追求。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儒家美学价值体现为“中和”之美、“雄强”与“充实”、“不忍人之心”与“宇宙心灵”。转化到艺术上就是说,艺术表达感情不要过分,与处理人际关系一样要重视和谐,但又要体现出一种与父权体制的威仪和庄重相应的“雄强”“充实”之美。儒家美学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的宇宙心灵,即无论有无生命都要视为兄弟,都要施以仁爱之心。人心对于万物的情感关切导致它超越一己私心成为宇宙之心,这决定了中国画中散点透视的空间构造和人生感。

道教文化作为中国本土文化,与儒家文化互为补充,道家美学价值强调自然之美,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扩展为存在的一切,为中国画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标准。道家美学提倡“虚静”与“空灵”为中国画艺术提供了一种审美意境,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中利用虚白和空无构造无有相生的灵动空间。关于中国画中的水墨问题,是老子对于“素”与“玄”高度重视的结果,中国画利用水墨的浓淡干湿和勾、皴、点、染表现山石的相悖,与西方油画的明暗处理迥异其趣。

作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禅宗追求生命解脱和彻悟存在本体的哲理倾向,与中国文化形成了很好地融合。它为中国绘画艺术提供了“冲淡”和“禅味”这样的美学价值,即选择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景象来传达并表现与日常感受禅宗对立的具有空幻深意的存在感。禅宗美学价值还表现为彻悟存在本来面目似的圆满,弘一法师所说“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境界,也如王国维所说“偶然值林叟,谈笑无归期”。这是人经历了千辛万苦的追求之后对世界的重新肯定。

这三家美学价值彼此互补,整体上也具有共同特色,他们都把审美主体与美学价值之间的同一关系(即天人合一)视为最高境界,因此中国绘画艺术不只体现在艺术作品本身,也体现在画家主体和整个艺术活动上,画家使自己成为造物主,化境于心源。正是这些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美学价值,决定了中国画的基本美学特征和民族特色。

五、当今中国画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画概念在中国美术体系中一直相对稳定,20世纪中期以后在西方艺术的不断冲击与影响下,中国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变化,在西方绘画观念影响下,中国画是保持材料技法的固有面貌、从而保持传统的纯净,还是接受外来艺术形式以跟上时代呢?回顾中国画史,本来不难做出选择,因为中国绘画正是在海纳百川的气魄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但是这一次与从前都不一样,后现代主义的结果将是消解绘画,将各种艺术形式都融入装置艺术,在中国画中也出现了拼贴与装置的试验,在民族绘画传统与绘画本身的双重生存困境中,这个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无论在20世纪中期还是晚期,都有人主张将中国画改称为彩墨画或水墨画,或者有些一时不被承认为中国画的作品只好称为彩墨画。随着西式教育方式的普及,现代美术院校中培养出来的画家多少都接受过素描、色彩学和几何透视法的训练,传统中国画家的观察认知方式已经被改变,纯粹的中国画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传统的空间表现方式已经变成了一种带有浓厚复古情调的形式。中国画的边界也不可能再清晰,但是它仍以宽容精神为自己赢得着生存权。现在我们承认的中国画,除了传统及其新变化之外,还接纳了两类新成员:一是以传统手法表现现代绘画观念的,如工笔画引入了照相写实主义手法;一是将现代主义观念和手法融入传统观念与技法之中,如表现主义和拼贴手法在人物画中的体现,这些在当下看来也是能被一般民众和官方所接受的。

在中国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中国绘画艺术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符号,记录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强大,中国画以其独特的高贵品质与自信在不断的包容与变革中必将获得生命的永恒。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徐建融.中国画的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3]郎绍君.20世纪中国画研究三题[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

韩蕊,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美学价值包容性中国画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包容性设计专题引介
书画名人汇
体育艺术的美学特征及美育功能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关于《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美学价值分析
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学意义探微
包容性金融统计框架初探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