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梅毒性白斑一例

2016-11-10 08:10张升伟李芳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浅色黑素黑素细胞

张升伟 李芳英



伪梅毒性白斑一例

张升伟李芳英

伪梅毒性白斑是一种少见的色素减退性皮肤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国内较少报道,现将我们接诊的1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教师。6年前无明显诱因于颈部、躯干及四肢近端逐渐出现较多浅色斑,无任何自觉症状,未治疗。近年浅色斑逐渐增多、扩大,无明显季节性变化。患者既往健康,已婚,育有一健康男孩。无家族史,其父母为姑表兄妹。无不洁性接触史,无特殊化学品接触史,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正常。皮肤科检查:颈部、躯干、四肢对称分布较密集的浅色斑,直径0.5~2.5 c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清,皮损以腰腹部及四肢近端为多,少数皮损融合(图1~3)。皮疹表面皮纹正常,无鳞屑,无渗出及浸润,无压痛,无感觉异常。皮损边缘无色素沉着。

[1] 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659.

[2] 吴铁锋.白斑与黑斑的诊治[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3-84.

[3] 张士发,宋丽新,王良明,等.伪梅毒性白斑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10):821-822.

[4] 张洁尘,冯素英,陈祥生.进行性斑样色素减退症[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36(2):118-119.

[5] 聂小娟,赵天恩,汪新义,等.伪梅毒性白斑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9,25(2):130-131.

(收稿:2014-02-07修回:2014-03-06)

赣州市南康区皮肤病防治所,江西南康,341400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均正常,真菌镜检阴性,梅毒血清学试验RPR和TPHA均阴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右大腿浅色斑)皮肤组织未见特殊病变。免疫组化标记示表皮基底部散在个别黑素细胞Melan-A:(+)、HMB45:(+)(图4、5)。

诊断:根据临床特点、实验室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伪梅毒性白斑。

图1~3颈、胸腹、上臂及腋下部密集对称分布大小不等的浅色斑,部分融合成斑片

图4表皮基底部散在个别黑素细胞Melan-A(+)(免疫组化,×200)

图5表皮基底部散在个别黑素细胞HMB45(+)(免疫组化,×400)

讨论伪梅毒性白斑,又称假梅毒性白斑[1,2]、花斑癣样白斑,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日本报道该类疾病患者的皮损以腰部为主,多见于20~40岁男性,女性少见。但我国有学者[3]报道皮损以躯干为主,多见于女性,年龄20~30岁。本病长期存在,与季节变化无关。

本病主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白癜风:为瓷白色斑,而本病为浅色斑,白癜风毛发也可以变白,边界清楚并有色素过度沉着。(2)二期梅毒性白斑:患者有不洁性接触史,可有一期及二期梅毒疹,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3)贫血痣:多为单一皮损,位置固定,于出生后即出现,可随患者身体生长而成比例扩大,且摩擦后白斑区无发红。(4)白色糠疹: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界限较清楚或不清,可有细碎的糠状鳞屑,好发于儿童面部,发病常与季节有关,可有瘙痒。(5)花斑癣:皮损为浅色斑,但有时伴有褐色斑,境界较为清楚,附有少许菲薄鳞屑,真菌检查阳性。(6)进行性斑样色素减退症:以原发的境界不清的钱币状、色素减退性、无鳞屑性斑疹为特征,常对称发生于躯干部,很少累及面颈部,Wood灯下色素减退斑处可见红色荧光,病理示表皮基底层黑素减少,但有人认为该两种病可能是同一种病的不同亚型[4]。

根据本病皮损为色素减退斑、DOPA染色皮损基底细胞层黑素细胞数量基本正常,而黑素细胞内黑素颗粒减少等特点,提示该病的发生主要与黑素细胞功能受损(而不是破坏)导致黑素颗粒合成和分泌减少有关,黑素细胞功能受损的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未发现老年患者,可能本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和可逆性。本例发病是否与其父母近亲结婚有关,尚不能确定。另外,本病多迁延不愈,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报道[5]外用1%甲氧基补骨脂素乳膏联合长波紫外线照射疗效较好,我们采取糖皮质激素乳膏外用治疗,皮损有所改善。

猜你喜欢
浅色黑素黑素细胞
从前
为什么夏天穿深色衣服要比穿浅色衣服热?
黑素核在黑素转运与降解中的作用
黑素小体在不同肤色皮肤类型角质形成细胞内的分布:黑素小体簇不是具有降解功能的细胞器
Fonsecaea monophora黑素的理化性质及其合成途径的分析研究
春“色”撩人
Sox10单抗免疫组化检测脂溢性角化病和皮肤纤维瘤中黑素细胞的增殖
自体培养黑素细胞治疗白癜风患者疗效观察
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体外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学好活动课 中考试题轻松轻松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