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病性肢端皮炎一例

2016-11-10 08:10吴亚芬徐荣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肢端病性腋窝

钱 华 鲁 慧 吴亚芬 胡 翠 徐荣华 李 巍



肠病性肢端皮炎一例

钱华鲁慧吴亚芬胡翠徐荣华李巍

临床资料患儿,男,5个月。因反复皮疹2个月入院。患儿于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股沟部红色丘疹,有少许渗出,易哭闹,继而颈部亦出现红色皮疹,初始无发热及咳嗽,无青紫、气急,无呕吐、腹泻,无血尿黑便,发病后曾至我科就诊,查血常规:WBC 7.9×109/L,L 63.0%,予“头孢克洛、呋滑粉”治疗,皮疹略有好转,但近1周来皮疹反复,且渐蔓延至腋窝、双手、颜面部,伴发热,热峰达40℃,为进一步诊治,拟“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收入院。发病以来患儿精神及食欲欠佳,睡眠欠安宁,大便黄稀,每日2~3次,小便肉眼观无特殊。患儿既往体质一般。无“结核、麻疹”等传染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及重大外伤史,否认血制品使用史。患儿系G1P1,足月剖宫产,出生体重2650 g,无产伤窒息抢救史,Apgar评分不详。生后母乳喂养,尚未添加辅食。3个月抬头,尚未出牙。已按时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无不良反应。

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眼周、口周见皲裂及少许渗出,颈部、腋窝、腹股沟、阴囊皮肤潮红、糜烂,见渗出,双手散在绿豆大水疱(图1)。颌下、耳后、颈部、腋下、腹股沟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6.5×109/L,N 56.6%,CRP 46 mg/L,Hb 97 g/L,PLT 164×109/L,生化全套+体液免疫:α-羟丁酸脱氢酶314.4 U/L、补体C3 0.71 g/L、高敏C反应蛋白72.4 mg/L、肌酐26 μmol/L、免疫球蛋白A 0.07 g/L、免疫球蛋白G 2.53 g/L、尿素1.88 mmol/L、尿酸195.7 μmol/L、前白蛋白47 mg/L、球蛋白18.8 g/L、乳酸脱氢酶395.1 U/L、总蛋白57.9 g/L;胸片:双肺纹理增深,右锁骨皱褶;微量元素:锌7.5 μmol/L(正常 9~20.7 μmol/L)。右下肢近腹股沟活检组织病理:水疱主要位于基底层上方或角质层下,真皮浅层见散在炎细胞浸润(图2)。诊断:肠病性肢端皮炎。

治疗:予院内制剂锌维糖浆10 mL口服,3次/日,予抗生素抗感染、丙种球蛋白营养支持治疗,同时加强局部护理,预防感染,2周后患儿皮疹基本消退(图3)。

图11a:眼周、口周、颈部见红斑、皲裂、少许渗出及结痂;1b:腋窝、腹股沟、阴囊皮肤潮红、糜烂及渗出;1c:双手散在绿豆大水疱,结痂

图2(右下肢)水疱主要位于基底层上方或角质层下,真皮浅层见散在炎细胞浸润(HE,×100)图3治疗2周后3a:眼周、口周、颈部皮损基本消退;3b:腹股沟及肛周皮疹基本消退,留红色印迹

讨论肠病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AE)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锌缺乏症,其临床以三联征:肢端皮炎、秃发和腹泻为特征。皮疹呈肢端分布,即位于面、手、足和肛门、生殖器部位,已被认为是锌缺乏的特异病症性皮肤标志[1]。目前遗传医学研究认为,本病是一种少见的遗传锌结合配体异常,其致病模式主要是因位于染色体 8q24,3区域的SLC39A4基因出现突变所致[2]。锌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可以稳定细胞膜结构和完整性,同时在人体免疫系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锌缺乏者对各种病原菌的敏感性明显增加。本病发病率不详,无种族及性别差异。多在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发病,以断奶前后发病率最高,患儿血锌水平明显降低,给予补锌治疗后临床症状能显著改善,对于单纯口服补锌治疗有效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清,有人推测可能是突变未完全破坏hZ-IP4蛋白功能,过量锌存在即可克服这些突变对蛋白功能下调的影响[3],还有学者认为AE患者通过对饮食锌(2~20倍于推荐膳食供给量)的补充即可改善锌的吸收,提示在富锌条件下肠道表面尚存在其他锌吸收机制[4,5]。

本例患儿生后3个月发病,皮损表现为眼周、口周、颈部、腋窝、腹股沟、阴囊皮肤潮红、糜烂,可见丘疹、水疱结痂,双手足亦可见水疱结痂,病程中有哭闹,轻度腹泻,血清锌降低,口服锌制剂有效,故肠病性肢端皮炎诊断明确。该患儿皮损形态主要为红斑、水疱、渗出、糜烂及结痂,易误诊为间擦疹或湿疹,按湿疹治疗会长期迁延不愈甚至病情加重。目前该患儿门诊随访,定期复查血清锌水平,半年内皮疹无反复。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51-1453.

[2] Wang K, Pugh EW, Griffen S, et al. Homozygosity mapping places the 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 gene on chromosomal region 8q24.3[J]. Am J Hum Genet,2001,68(4):1055-1060.

[3] Wang K, Zhou B, Kuo YM, et al. A novel member of a zinc transporter family is defective in 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J]. Am J Hum Genet,2002,71(1):66-73.

[4] Coromilas A, Brandling-Bennett HA, Morel KD, et al. Novel SLC39A4 mutation in 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J]. Pediatr Dermatol,2011,28(6):697-700.

[5] Eide DJ. The SLC39 family of metal ion transporters[J]. Pflugers Arch,2004,447(5):796-800.

(收稿:2014-04-02)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215003

李巍,E-mail:carfield1981@foxmail.com

猜你喜欢
肢端病性腋窝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分析
脾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肢端肥大症并发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风痰瘀虚”的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病性证素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研究
肢端肥大症患者糖代谢异常和相关指标分析
八珍汤加味序贯中药包热熨治疗气血两虚型子宫腺肌病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素特征与临床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
腋下广告
乳腺癌中DLL4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联合疗法治愈连续性肢端皮炎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