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

2016-11-10 09:27任云霞吴三妮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7期
关键词:无痛性时间段心电图

任云霞 吴三妮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市立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0)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

任云霞 吴三妮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市立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0)

目的 探究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14例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有无疼痛划分为对照组(有痛)和实验组(无痛),每组57例,将两组患者在发病时的年龄、时间段、活动情况以及心率、心电图特征进行对比,对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特点以及护理要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均超过75岁,且非活动状态、睡眠休息时间段、心电图S-T向下偏移低于2 mm的临床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为每分钟(65.24±2.67)次,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为每分钟(81.35±6.34)次,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与有痛性心肌缺血特点差异较为显著,应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对无痛性心肌缺血起到预防效果,疾病的发生率也会随之下降,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得到较好的改善。

老年;无痛心肌缺血;临床特点;护理对策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又称阴性冠心病或者隐匿性心肌缺血,发病原因主要就是冠状动脉循环受阻,但是在发病期间不会有明显的心绞痛以及胸痛现象,大部分患者在患病时不会及时感知到,而经过长时间的劳动或者一直处于运动状态时,就会出现心慌、胸闷,发病较为严重时,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威胁[1]。因此,需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进行应对,选取我院收治的114例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研究,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14例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有无疼痛划分为对照组(有痛)和实验组(无痛),每组57例。114例患者中,52例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66~83岁,平均(75.23±11.23)岁,病程1.5~7.5年,平均病程(4.23±1.03)年,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程资料,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方法

1.2.1监测方法分析:给予两组患者持续24 h的动态监测,将24 h ECG进行记录,日常生活以及服药维持正常。

1.2.2诊断心肌缺血:借用心电图进行检测,当有下移或者水平型向下偏移1 mm,且持续时间超过1 min时判断为心肌缺血。将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心脏排血量降低以及高血钾、心肌直接损害等疾病排除[2]。

1.2.3临床特点对比分析:将两组患者发病时的心率、活动情况以及年龄、发病时间段、心电图特征进行对比,按照年龄结构进行划分,分为<75岁以及≥75岁;活动状态分为:看电视、上下楼梯、行走、谈话、从事某项工作等。休息状态分为睡眠以及静卧等。按照发病时间段进行划分:睡眠休息时间段为02:00~7:00、12:00~14:00、21:00~02:00;工作活动时间段为07:00~12:00、14:00~21:00。

1.3观察指标:观察分析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段、活动情况以及心率、心电图特征。

1.4统计学分析:借助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实验中所有数据,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即(),行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百分率表示,即(%),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均超过75岁,且非活动状态、睡眠休息时间段、心电图S-T向下偏移低于2 mm的临床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为每分钟(65.24±2.67)次,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为每分钟(81.35 ±6.34)次,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n(%)]

3 讨 论

3.1临床特点:患者以往未有冠心病史,平时也未有冠心病症状,而依然有5%的患者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疾病,当患者有心肌梗死疾病出现时,还会有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出现,且占心肌梗死总数的1/3左右[3]。据相关研究证实,患有心绞痛的患者中,约有75%的患者同时患有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且发病次数较多,能够达到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次数的3~4倍之多,也就是说患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中大约有84%~90%的概率患有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4]。本组研究中,借助24 h动态监测方式,得出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的发病时间段为02:00~7:00、12:00~14:00、21:00~02:00。对于超过75岁的老年患者来说,发病率较其他年龄段的人高[5]。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的发病原因为供氧欠缺,由此证明,当患者处于睡眠休息状态时发病率就会相对较高。当心电图中S-T段出现向下偏移,且低于2 mm时,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的发生率就会明显高于对照组。当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发病时,患者的心率就会相对缓慢,而对于有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来说,其在发病阶段的心率就会相对较快[6]。

3.2护理对策分析:在护理中,需要将预防作为主要手段,从而使疾病的发病率能够得到相应的减少。而护理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需要充分了解患者在睡眠时发病较多的情况,在患者休息或者睡眠前进行吸氧护理,需持续20 min。此外,还需要针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将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宣讲,从而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重视程度能够提升。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对饮食以及运动进行指导,同时告知患者定期实施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重要意义,患者对疾病的敏感性能够提升,针对年龄较大且体质较弱的患者应该做好严密监测,以便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做好治疗工作。

综合上述分析,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均超过75岁,且非活动状态、睡眠休息时间段、心电图S-T向下偏移低于2 mm的临床症状、心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与有痛性心肌缺血特点差异较为显著,应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对无痛性心肌缺血起到预防效果,疾病的发生率也会随之下降,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得到较好的改善。

[1]陈晶.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169-170.

[2]马俊.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9):257.

[3]张林秀.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1,25(36):3358.

[4]朱华玲.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2):140.

[5]祝亚玲.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358.

[6]牛迪,王子怡.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要点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219.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nile Painless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REN Yun-xia, WU San-ni
(Binzhou Bincheng District Municipal Hospital, Binzhou 256600,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nile painless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Febr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5 of our hospital clinical data 114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ainless myocardial ischemia, according to the presence of pain is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pai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inless), 5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t the onset of age, time, activity and heart rate, ecg features, for the elderly painless myocardial ischemia clinical features and summarize nursing key points of analysis. Results The patient's age more than 75 years old, and inactive, sleep and rest time, ECG S-T downward migration of less than 2 mm clinical symptom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Experimental group average heart rate of the patients was(65.24±2.67) times per minut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average heart rate per minute (81.35±6.34),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The painless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myocardial ischemic pain sex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pplication specific nursing measures to prevent painless myocardial ischemia effect,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 also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quality of life better.

The elderly; Painless myocardial ischemia;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R473.5

B

1671-8194(2016)27-0009-02

猜你喜欢
无痛性时间段心电图
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价值研究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整体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的效果及负性情绪影响分析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夏天晒太阳防病要注意时间段
终末期肾病患者并发无痛性主动脉夹层1例并文献复习
发朋友圈没人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三天后”是啥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