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2016-11-10 06:41何明
现代农业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锈菌叶锈病小种

何明

小麦锈病病原属于担子菌亚门,锈菌目,双孢锈菌属(柄锈菌属)。该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发生广、危害大的一类病害。该病在新疆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小麦遇病后,植株营养物质不断被病菌所消耗,植株表面的夏孢子堆破坏寄主的表皮细胞和叶绿素,使光合作用削弱,水分蒸腾加快,使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发病轻时小麦能正常抽穗,但千粒重降低;发病早而重时,植株矮小,有的不能正常抽穗,有的虽然可以抽穗,但千粒重降低严重,今年我县条锈病已经流行,造成减产10%~20%。

1技术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公害防治原则。

2小麦锈病

该病分条锈、叶锈、杆锈三种。

2.1条锈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锈斑鲜黄,长椭圆形,斑小,幼苗期排列不成行,沿叶脉扩展,流行期病斑呈虚线形,排列整齐。

2.2叶锈病症状

病害发生在叶片上,叶鞘上,茎上少见。锈斑(夏孢子堆)橙褐色,近圆形、散生。

2.3杆锈病症状

病害发生茎杆上和叶鞘上,也危害叶片和穗部,呈不规则形散生于病部,绣斑红褐色,长椭圆形,表皮容易破裂明显外翻。

3发病条件

小麦锈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主要取决于寄主,病原和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

3.1寄主

小麦品种不同,感病性也有差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引起锈病流行的基本因素。一个小麦品种对一个地区的锈菌生理小种具有抗性,对其他地区生理小种不一定有抗性。此外,由于病菌的变异还会产生新的生理小种,往往引起抗病品种抗病能力衰退或消失,因此,要进行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其变化的调查,进行经常性的研究。

3.2 菌源

菌源量大,致病力强,是锈病发生流行的先决条件。小麦锈病是专化性很强的专化寄生菌,同一种锈菌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小种。而这些小种致病性常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小种,造成原抗病品种抗性“丧失”。

3.3环境条件

3.3.1湿度 三种锈菌,必须在叶面有水滴,水膜或空气湿度饱和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侵入寄主,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有利于锈病发生。

3.3.2温度 三种锈病的发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条锈病最适合温度9℃~16℃,叶锈病为15℃~22℃,秆锈病为18℃~25℃,因此,一般是条锈病在春季发病最早,叶锈病次之,秆锈病最迟。

3.3.3栽培管理 一般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氮肥偏施过迟,植株密度大,荫蔽,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均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为害,发病较重。

4传播途径

三种锈病均为典型的远距离气流传播的病害。锈病夏孢子的重量极轻,成熟后只要遇到轻微气流,旧能从孢子堆中飞散到气流中,当菌量较少,风力不大的情况下,夏孢子即降落到附近麦株或地面上。决定孢子传播距离的是风速,但有一定的均量是传播的前提。这是因为孢子数量很少时即能被强风吹的很远,到达空中的密度已稀少,而落到麦叶上并得以萌发侵入致发病的机率便接近于零。因此锈病远距离传播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4.1麦田的夏孢子量

麦田必须有大量夏孢子。

4.2气流和风速

有适当的上升气流,水平风速,下沉气流和降雨等一系列天气条件的配合,以满足夏孢子上升,平移和下降的动力条件。

4.3感病麦田

孢子降落地面,必须有感病麦田,才能发病。

5防治技术

5.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清除自生麦苗,合理施肥灌水,合理密植,培育壮苗,可以减少锈病发生危害。一旦锈病发生,应控点防片,控片防面,防止病情扩散。

5.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猜你喜欢
锈菌叶锈病小种
39份外引小麦种质的抗叶锈病基因检测及其抗性鉴定
安徽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
禾谷锈菌转主寄主的研究进展
赋予谷类作物叶锈病抗性
青海云杉的生长习性及叶锈病、立枯病的防治
越南黄檀锈菌与锈菌瘿蚊关系*
年际间干旱对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复杂性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黄淮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调查
一种杨树锈病天敌昆虫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