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刺放血联合火龙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

2016-11-11 09:31周世杰刘传慧吕成国
光明中医 2016年19期
关键词:火龙华佗夹脊

周世杰 刘传慧 吕成国



叩刺放血联合火龙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

周世杰 刘传慧 吕成国

目的 评价叩刺放血联合火龙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100例患者,叩刺放血背部华佗夹脊穴、火龙灸督脉穴,评价治疗方案整体疗效,并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叩刺放血华佗夹脊穴联合火龙灸督脉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总体有效率为95.65%,各项观察指标经统计学检验显示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叩刺放血华佗夹脊穴联合火龙灸督脉穴能有效缓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症状,并能减轻西药治疗的不良作用,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叩刺放血; 火灸;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以侵犯人体中轴骶髂关节、脊柱关节等为主,也可侵犯四肢关节,病情特殊者甚至伴发关节外表现而病及其它脏器[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疼痛及进行性的关节活动度下降、关节畸形、脊柱强直的病理变化均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严重者可使患者丧失劳动甚至生活自理能力,该病好发于青壮年,致残率较高,使青壮年失去创造社会价值能力,并使家庭及社会承担较大压力,有较严重的社会影响。目前,强直性脊柱炎没有根治的方法,早期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并改善预后。西医目前治疗多采用理疗、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案,其中长期服用西药多具有毒副作用较大、价格昂贵等缺点,不宜长期使用。本课题组结合我院实际,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华佗夹脊穴叩刺放血联合督脉穴火龙灸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患者来源于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综合内外科、疼痛科就诊且符合标准的患者,共100例,男81例,女19例,年龄19~48岁,平均(35.29±7.32)岁,病程3.5~130月,平均(23±18)月。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的标准拟定实际诊断标准:①腰痛和腰部晨僵3个月以上,休息不缓解;②骶髂关节片示双侧骶髂关节边缘模糊,并稍致密,关节间隙变窄;③脊柱活动功能部分受限;④血沉加快,HLA-B27阳性;⑤腰椎X线示椎小关节正常或关节间隙改变。具备①②两项,诊断即可确立,每增加1项,则诊断更确切。(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纽约标准(1984年版),临床表现:①下腰背部疼痛,晨僵持续至少3个月,活动后改善,休息后无法缓解;②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2.5cm);③腰椎水平面及垂直面活动受限;④双侧骶髂关节炎Ⅱ~Ⅳ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具备④并附加①~③中至少1条即可诊断。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临床表现为活动期症状;④志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心脑血管、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合并其他脊柱疾病(如脊柱外伤,脊椎退变)、风湿性疾病者;④关节严重畸形、功能丧失者;⑤使用抗风湿药物、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者;⑥未签知情同意书者。

1.2.4 中止标准 ①依从性差,没有按规定接受治疗者;②治疗及随访期间病情加重或突发其它疾病而不宜继续试验者;③中途接受本研究方案以外的其它治疗者;④发生晕针反应或其它原因以致治疗不能完成者;⑤自行退出者。

1.2.5 剔除标准 数据缺失影响疗效判定者(治疗前或治疗后无相关数据记录)。

1.3 治疗方法 叩刺放血华佗夹脊穴:选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操作:选择环境适宜的治疗室,俯卧位,暴露脊背部,选择受累脊柱节段华佗夹脊穴,先走罐至皮肤潮红,再选用梅花针重叩刺夹脊穴,以皮肤见细小出血点为度,然后在叩刺放血的穴位上行闪罐法至皮肤少许出血,4号玻璃罐留罐8~10min,局部吸拔较多瘀血后起罐,以无菌纱布按压针孔并清洁局部皮肤,无菌输液贴固定。每次辨证选用6~7个穴,每周2次,3周为一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间歇5天,再继续下一疗程,连续4个疗程后行疗效分析。火龙灸督脉穴:含火龙液的药纱布配制:选狗脊、杜仲、肉桂、淫羊藿、三七、当归、姜黄、 细辛、桂枝、防风,伸筋草、羌活、独活、艾叶等中药,等份文火煎后低温保存备用,使用时7∶3兑黄酒加热后浸透纱布。操作:选择环境适宜的治疗室,俯卧位,暴露脊背部,选择受累脊柱节段督脉,将温度适宜的湿热毛巾铺于患病的脊柱段,在湿热毛巾上方铺一层含火龙液的药纱布,在药物纱布上均匀撒上95%酒精,在火龙灸区周围覆盖稍加湿的毛巾,止血钳夹持一块干棉球,点燃棉球,用燃烧的棉球引燃毛巾上的纱布,7~10s后盖湿毛巾灭火,如此反复20次。每周2次,3周为一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间歇5天,再继续下一疗程,连续4个疗程后行疗效分析。受试患者均先叩刺放血华佗夹脊穴,休息10min后再行督脉穴火龙灸治疗。受试患者均不采用其它的止痛消炎的治疗,均接受相同的疾病认知教育,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告知患者该疾病的慢性特点及积极有效治疗的必要性,告知患者避免环境及衣物潮湿,避免受凉,适当进行脊柱及大关节活动功能锻炼,卧硬板床。

1.4 疗效观察

1.4.1 疗效评定时间 治疗前、治疗4个疗程后。

1.4.2 疗效评定指标 记录治疗前后胸廓活动度、指地距、Schober试验,晨僵时间及红细胞沉降率变化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

1.4.3 整体疗效评定标准 (1)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治疗4个疗程,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恢复正常生产和劳动;显效:治疗4个疗程,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仅有不定时的轻微腰背痛,能正常生活和劳动;有效:治疗4个疗程,症状体征得到控制,腰部各方向活动明显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劳动;无效:治疗4个疗程以上,症状体征得不到明显控制,病变逆行向上发展,波及胸椎及颈椎,甚至出现驼背畸形,行走困难。(2)西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风湿病学》中的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标准进行评定。

2 结果

2.1 病例脱落 本组有5例缺失部分治疗前数据记录,故不纳入统计予以剔除,有3例因不能坚持叩刺放血或其他原因自动退出而终止治疗,致治疗后部分数据缺失,无法进行比较分析,不能纳入统计分析,因此,本组纳入统计分析的例数为92例。未完成规定治疗而中途脱落或失访的病例共8例,约占总观察数的8%(<10%),故本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2]。

2.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纳入统计学分析患者92例,参照整体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43例,显效3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65%,详见表1。

表1 受试者整体疗效评定结果 (例,%)

2.3 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本组纳入统计学分析患者92例,将各项观察指标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各项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表 (例,±s)

注: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P<0.05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归属于中医学“痹症”“骨痹”“肾痹”等范畴,是一种病因不明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侵犯人体骶髂关节和脊椎关节等中轴关节为主,并可有关节外表现,我国AS患病率为0.3%左右,男女比例5∶1之间,发病高峰年龄在20~30 岁。以腰骶部晨僵、疼痛,腰椎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晚期可因脊柱骨性强直而致残,有较严重的社会影响。强直性脊柱炎目前尚无根治的办法,早期正确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发展及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西医早期治疗多采用理疗、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案,其中长期使用西药多具有毒副作用较大、价格昂贵等缺点,不宜长期使用。中医中药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历代医家对该病均有不同程度的认识,《素问 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素问·长刺节论》曰:“痛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 痹论》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 善胀,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素问》曰:“督脉为病,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高摇之”;《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四时逆丛论》曰:“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 “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督脉…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腰痛》曰:“有风、有湿、有寒、有闪挫、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认为该病病因以先天禀赋不足,肾虚督空为主,感受外邪或瘀血阻滞经脉为诱发因素;病机,主要多认为是肾虚督寒,阳气不足,为本虚标实,而或有寒湿、湿热、痰瘀之邪痹阻经脉。近代娄玉钤把痹症病因总结为“虚邪瘀”,正虚为患病内因,邪侵为发病外在诱因,瘀血是病理改变的关键,提出活血,祛风,扶正的治疗方案,把扶正,祛邪,化瘀,通络思想贯穿该病治疗的始终[3,4]。患者多表现有胸腰背部的疼痛,晨僵,在经络循行上,腰背部有督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遵“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理论,确立“补肾强督,强筋壮骨,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治疗法则,本院拟定叩刺放血华佗夹脊穴和督脉穴火龙灸的疗法,以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

华佗夹脊穴在杨上善所注的《黄帝内经太素》描述如下“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挟脊当椎,按痛处即是足太阳之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痏也”,经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形成了现代的华佗夹脊穴。华佗夹脊穴是经外奇穴,位于脊柱两侧,内邻督脉、外挟足太阳膀胱经,有沟通两经作用,与督脉经穴异而功相同,并具有背俞穴之功能而较之更为安全。本研究中先梅花针叩刺至局部皮肤发红,加强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经气,促进背部气血的运行,调节经络气血[5]。研究表明,华佗夹脊穴局部均有相应节段的脊神经后支及其相伴行的动静脉,脊神经支和椎旁交感神经干是华佗夹脊穴针刺效应的解剖学基础,华佗夹脊穴针刺效应和机体自主神经的调节有关,尤其是针刺的双向调节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的调控机制起到通经活络,改善血循环的效果。华佗夹脊穴通过对自主神经的刺激,督脉、膀胱经双向调节作用来调节诸脏腑,使机体代谢恢复正常[6]。另一方面通过夹脊穴放血,达到排除瘀血、驱除外邪、疏通经络的作用,如《素问·血气形志》所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放血法具有调和阴阳、通利关窍、开通闭塞、祛除瘀阻、泻出热毒、扶助正气的作用。其原理可能是通过放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排除一部分炎性致痛代谢产物,“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使局部充血,加快恢复机体抗病能力。放血后还可通过叩刺穴位遗留的针刺效应对脏腑功能起到持续刺激作用,调整机体整体机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本次研究中局部夹脊穴叩刺出血后行留罐放血,综合了腧穴、叩刺、放血疗法的作用,改善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督脉为机体阳脉之海,循行于脊部后正中线,带脉出于第二腰椎处,阳维脉交汇于风府,哑门,故督脉和各阳经均相连,《难经》曰:“督脉并于脊里”。《黄帝内经》认为“督脉之为病…… 腰痛不可摇”;《素问》这样描述:“督脉为病,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高摇之”。火龙灸以“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为理论基础,以熏蒸法,民间热敷法,搓酒法,火疗法为基础改良后而成。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和部位,采用了火龙灸督脉穴位进行治疗[7]。腰背部循行的经络有督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因此我院在配制火龙灸药液时选用主入肝肾经的狗脊、杜仲、肉桂、淫羊藿等以补肝肾,壮督阳,强筋骨,除风湿,三七、当归、姜黄等活血化瘀止痛,细辛、桂枝、防风、伸筋草、羌活、独活、艾叶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观火龙灸组方共奏温补督肾之阳、祛风散寒除湿、活血祛瘀通络的作用。火龙灸法集火、药、酒为一体,其中黄酒性通脉活络,火性温热势猛,黄酒助药性,火助酒行,使药力通透穴位,舒筋骨、通经络,具有祛邪排毒,逐瘀消痰,软坚散结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局部受热后,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加速局部血流,可促进药物的吸收与渗透,早期应用能抑制纤维增生与韧带钙化,可预防椎间骨桥形成,避免脊柱畸形。本次研究中运用督脉火龙灸疗法,加之运用火龙灸液,使药力直达病灶,减轻患者的临床痛苦。

回顾该研究,叩刺放血夹脊穴联合火龙灸督脉穴,选穴处方上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以及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不同疗法配合使用上综合了经络、 腧穴、 药物、叩刺放血的功效, 集腧穴叩刺、中药外治、督脉灸法于一体,使气血运行畅通,从而恢复机体筋肉的正常功能,有效地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晨僵、腰背疼痛、胸廓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并显著控制了体内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又可减去口服药物的毒副作用,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及运用。

本研究存在病例数量较小,仅观察4个疗程后的疗效,时间较短,未纳入患者免疫学指标、影像学指标改变等指标进行观察,无法对远期疗效及综合疗效判定提供客观依据,是本次研究缺陷所在,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 杨志敏,吕妮妮. 益肾强督祛寒通络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证体会[J].光明中医, 2015,30(11):2412-2414.

[2] 赵水平,彭道泉.现代临床科研方法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66-67.

[3] 赵敏.娄玉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中医杂志, 2010,51(11):980,992.

[4]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 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 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5] 柯来明.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采用中医针灸综合治疗的机理及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 2015,30(8):1704-1705.

[6] 郭艳明.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8例[J]. 山西中医, 2007,23(2):34-35.

[7] 高萍.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 2011,26(4):860.

芫花饮片

炮制:芫花 除去杂质。

醋芫花 取净芫花,照醋炙法(附录II D)炒至醋吸尽。

性味:苦、辛,温;有毒。

归经:归肺、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泻水逐饮;外用杀虫疗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外治疥癣秃疮,痈肿,冻疮。

用法与用量:1.5~3g。醋芫花研末吞服,一次0.6~0.9g,一日1次。外用适量。

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

花蕊石饮片

炮制:花蕊石 洗净,干燥,砸成碎块。

煅花蕊石 取净化蕊石,照明煅法(附录ⅡD)煅至红透。

性味:酸、涩,平。

归经: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化瘀止血。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跌扑伤痛。

用法与用量:4.5~9g,多研末服。外用适量。贮藏:置干燥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综合内外科(郑州 450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9.034

1003-8914(2016)-19-2845-04

�济华

2016-03-01)

猜你喜欢
火龙华佗夹脊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火龙果园之行
“夹脊”与“夹脊穴”探析
“火龙”来袭
华佗学医
小火龙
华佗治病
华佗学医
小华佗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