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策略

2016-11-14 22:41石琴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怀古比较法梧桐

石琴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比较法,运用求同和求异思维,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高效的阅读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尝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方法很多,如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等,笔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尝试使用比较法,姑且称之为“比较阅读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运用十分广泛,大到可以包含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比较,小到某些阅读文章的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等,都可以在比较中将优点、亮点和盘托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和学会认识事物规律性的能力。下面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在实践中有效运用比较法。

一、求同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诗歌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重要板块,使用比较阅读法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体悟诗歌的经典魅力。一是将比较法运用于诗歌主题思想的归纳方面。比如,在学习《卜算子·咏梅》时,我组织学生同时阅读王安石的《咏梅》,然后比较两位作家在梅的寓意上有何相似点。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首先是梅花绽放皆是在断桥边和墙角这些清冷之地;其次是梅花开放之际往往是无人欣赏之时;最后是两首诗皆突出了梅花之香气。二是在诗歌意象的归纳总结上。学完李清照《声声慢》后,笔者就有意识地遴选出其“姐妹”篇中的相关诗句,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李煜《相见欢》中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在这些诗句中,学生不难发现,其中皆提到了同一物象——梧桐,然后笔者追问学生,梧桐有何共同寓意,通过求同之思,让学生体悟出“梧桐”有凄苦和悲伤之寓言。三是用于归纳作者的风格特征。有些诗或词人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或词,其中不乏不同风格的诗词,但总体来看,个人风格在其绝大多数名篇中皆有表现,洞悉诗人或词人在不同诗词中流露出的共性风格,有助于了解作者其它作品之内涵,如李白表现得飘逸浪漫,而杜甫显得沉郁顿挫,王维则有恬淡超然之性等等。

二、求异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如果说求同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那求异则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等特点,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尤为重要,培养发散性思维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义,更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考量着教师处理文本和选用教学手段的能力。求异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为普遍,以小说散文阅读为例,在剖析人物形象或性格时,求异法往往能帮助学生抓住最佳切入点,厘清人物的鲜明形象,并以此为支点,在脑海里构建出人物形象的脉络图。

在讲授鲁迅的《祝福》时,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是重点之一,学生往往无法全面了解,很难深入地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笔者便提醒学生比较祥林嫂两次去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候的差异。学生得出以下意见,第一次:祥林嫂是“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不过第二次是这样:“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顺着这个思路,笔者便引领学生再次用比较法进行深度阅读,祥林嫂两次做工时的表现有何差异?很显然,第一次,她很勤快,什么都做,人人都说她比男人还勤快,但第二次却是“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最后再比较人们对祥林嫂前后的态度差别等等,通过这些细节上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所受到的来自个人命运和社会压迫所带来的双重迫害,同时在比较中进一步引申出文章的宗旨,命运对她来说是不公的,但社会对她的迫害更加残忍。

三、求同和求异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并用

求同和求异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教学思维方法,各有所长,究竟是采用哪一种方法,要看具体的阅读文本,这两种方法本身也不是互相矛盾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时这两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兼而用之,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

例如,苏教版的第三板块——历史的回声(千古江山)诗歌鉴赏单元中,篇名为《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两首词就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教学这两首词时,有意识地贯穿了求同和求异两种教学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笔者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词的相同之处,小组很快得出结论:两首词的题材皆是咏史怀古类,而且题目的构成方式皆用“地名+怀古”方式;此外两首词从思想境界来看,都是借古喻今,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宏大志向。之后笔者话峰一转问学生,两首词有没有不同之处?如果有,表现在哪里?继续讨论之后,整合小组答案,学生得出以下结论:辛弃疾词中典故运用较多,苏轼词中没有;再者,苏轼词的结尾处,既表达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触及到天人合一的宇宙人生之终极意义;相比较而言,辛弃疾词的结尾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英雄使命和民族情怀,两者在宗旨的层次上有差异。可见,求同和求异可交错使用,相得益彰,教师需因材施教,因文施教,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怀古比较法梧桐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清晏园怀古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梧桐花开
上都怀古
翠云廊怀古
梧桐深处凤未归
管窥“浮沉比较法”在脉诊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