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失衡与失算

2016-11-14 08:31李文
当代世界 2016年11期

李文

自2009年至今美国实施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已经超过七年。随着和平与发展正能量向中国的集聚,美国这一以遏制中国崛起为目标的“重要谋划”违背时代潮流的性质日益显露,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更是遇到许多变数与挫折。只要中国站稳立场,不出现战略性失误,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倾斜的天平

美国地位的相对衰落和中国影响力的稳步上升,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的一次重大历史性变革。对美国而言,是顺应时代潮流,接受中国的崛起,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遏制中国的崛起,很难抉择,又无法回避。尽管美国最终将不得不采纳第一个选项,但出于“美国不会放弃唯一超级大国的声望及其所带来的国际地位”的狭隘与短视,破坏、阻挠中国的发展成为时下美国战略选择难以割舍的选项。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地球村不再是你死我活、我赢你输的角斗场,而成为所有国家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明晰,相互敌视、结盟对抗的做法越来越不得人心。国际体系在整体上更加富有可调整性和兼容性,尤其是新产生的体系和机制更加具有超越性、开放性和包容性,通过对抗和战争挑战、颠覆现有国际秩序与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大为降低;“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正在成为国与国交往的新趋势。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作为现有国际体制和秩序的重要参与者、维护者和完善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坚持互利共赢为出发点的和平、合作与和谐的发展道路,致力于改善与其他国家以及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积极推进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多边经济合作,在国际大家庭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赞扬。

与冷战结束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唯一霸主的情形有所不同,今日世界的权力已从美国一国手中日渐分散到多个新兴大国及非国家行为体手中,美国仅凭一己之力已无法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各种安全挑战,调动各种资源来服务其政治外交目标的能力明显下降。美国维护自身“全球领导者地位”与实现这一抱负的手段之间出现巨大鸿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在国际政治乱局中穿梭自如的绝对优势有所丧失,在价值理念、体制机制、秩序安排等方面的主导地位有所削弱。

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目的是遏制中国崛起,继续维系自身的霸权地位。在今日国际社会致力于化干戈为玉帛,世界其他大国都没有确定主要对手的新时代,唯有美国把战略目标指向一个无法消灭,甚至无法明确界定的敌人,并四处拉帮结伙进行“围剿”,充分表现出美国在大势已去情况下的不甘。尽管与中国相比,美国更为强大,但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一员,代表着和平与发展的先进力量,美国力图通过“亚太再平衡战略”遏制中国崛起,无异于与正义和进步的力量为敌,与历史发展趋势对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亚太再平衡战略”也没有像美国所预期的那样获得亚洲多数国家的支持。尽管美国没有放过任何一次挑拨、拉拢的机会,但在中国周边国家中,除了日本等极少数国家甘当、也敢当美国的马前卒外,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与中国对抗。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察,也只有在中国的东面,美国的意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贯彻和落实”。在中国北方,俄罗斯作为世界重要政治军事大国,近年来已经彻底丢掉对美国的幻想,与中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国西南,印巴两个南亚重要国家也没有加入美国遏制中国的团队。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印度则与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奥巴马政府一直想把印度拉进“朋友圈”,曾被美国列入“入境黑名单”的印度总理莫迪也在上任后成为美国的座上宾。但印度有着自身的战略考量,不愿意以牺牲中国为代价搭上美国这艘老船。在东南方向,大部分东盟国家不愿意和中国搞僵关系。越南和缅甸是美国的新拉拢对象,奥巴马先后成为史上首位访缅和越战结束之后第三位访越的在任美国总统。但越南并没有因此而一味倒向美国,反而于2016年9月与中国一道发表联合公报,要“推动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缅甸也没有因为标志性人物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上台而投入西方的怀抱。

随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有识之士日渐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美国正在由“积极的霸权”转变为“消极的霸权”,即由对自己领导世界的能力充满信心,转变为对维持自己的领导地位力不从心;由不担心其他国家和地区赶上和超过自己,到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良好发展态势深感恐惧和焦虑。

人算不如天算

应该承认,以美国的立场看,七年多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取得不少“成效”。可以说,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遇到诸多麻烦与问题,无一不是“美国制造”。加大了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投入,破坏、阻碍了东亚经济合作进程,尤其是阻击了中日韩自贸协定FTA的达成,则是这一战略的“可圈可点” 之处。

但从总体上考察,“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的效果和美国的预期相去甚远。一些对美国而言具有重要甚至关键意义的谋划和应对,得到的结果也没达到美国所设想和控制的范围。

其一,将日本“绑上了”美国的亚太战车,怂恿、支持日本抢占中国钓鱼岛失败——没有想到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意志坚不可摧。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在2012年悍然宣布将钓鱼岛国有化。对日本背信弃义、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可耻行径,中国毅然决然地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宣布钓鱼岛领海基线、实现舰机的正常巡逻、划定东海航空识别区涵盖钓鱼岛,并公开提出钓鱼岛问题是日本对二战战后秩序的公然挑战。习近平还向世界阐明中国的原则立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日本偷鸡不成蚀把米,令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占据了战略主动地位。

其二,操纵所谓南海仲裁案无果而终——没有想到“强权即真理”的外交理念陷入破产。2009年1月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就把南海问题视为美国维护地区霸权地位、对中国进行战略牵制的重要抓手。2014年4月,奥巴马在与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会谈时再次对菲律宾诉诸国际仲裁表达了公开支持。2016年,在美国直接导演下,菲律宾演出了一场所谓南海仲裁案的闹剧。

美国给中国制造了麻烦,也损害了自家的国际形象。美国既不是南海争端的当事国,也不是南海周边国家,插手南海问题的主要目的就是搞乱地区局势,在道德上不无瑕疵。美国自己不是海洋法公约的签订国,却以海洋法治的维护者自居;自己拒不接受国际法院这一联合国最主要司法机构就尼加拉瓜诉美国案所做出的判决,却要求中国接受所谓的临时仲裁结果,难免遭到国际社会的诟病。临时仲裁庭公布的所谓最终结果漏洞百出,如混淆海洋和岛礁的区别,把有淡水、适合人类居住生活太平岛说成礁,违背常理的行为暴露出的正是美国的霸权逻辑。

针对所谓南海仲裁案,中国不承认、不接受的立场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接受和认可。2016年7月25日,中国东盟外长会通过“中国与东盟国家外长关于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联合声明”,确认通过双边谈判来解决争议的基本原则。9月7日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再次确认了这个共识,中国东盟国家围绕南海的争议又回归到了外交轨道。随着菲律宾新政府表示要在南海争端中采取较为务实的态度,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上任后,发出了积极改善对华关系的信号,所谓的南海仲裁草草收场、无疾而终。

其三,围堵“亚投行”的图谋落空——没想到中国的“朋友圈”这么大。二战后国际社会产生的重要经济合作机制和金融机构,包括关税及贸易总协定、WTO、IMF、世界银行、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C)即后来的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都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近年来,尽管因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这些机制和机构并没有根据现实的变化进行必要的改革与调整,主要以服务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益为核心运作的性质几乎没有发生丝毫改变。

亚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的地区,但亚洲国家有一个严重局限,就是缺乏好的投资渠道,不得不把大量储蓄用来购买美国国债等。一方面,亚洲发展需要更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水平,以促进未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亚洲国家却无法把自己的资本用来促进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自身的合理诉求迟迟得不到应有关注的情况下,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亚投行”倡议。这是中国首次实现以发起人和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倡导组建多边金融机构,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方”,美国理应予以支持。但事与愿违,美国不仅自己拒绝加入,还亲自主导了一场“围堵”行动:私下游说其盟友们不要加入,公开批评作为“特殊关系”盟友的英国不跟美国商量就加入“亚投行”是对中国“一再迁就”。

在2015年6月举行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上,作为美国的盟友,英国、德国、法国和韩国顶住来自华盛顿的压力,纷纷加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行列。迄今,加入“亚投行”的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已占四席:中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西方七国集团已占五席: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金砖国家全部加入。G20国家中已占15席。“亚投行”正式成员国按大洲分,亚洲34国,欧洲18国,大洋洲2国,南美洲1国,非洲2国,总计57国。在世界上有头有脸的国家中,只有美国和日本没有加入。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以在世界范围有着最多的盟友而自得。2015年,约瑟夫·奈指出:“美国得益于它的关系网和盟友而处于有利地位。华盛顿有60个条约同盟国,而中国一个都没有。” 但美国干扰、阻挠“亚投行”图谋的破产,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结伴不结盟”的主张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

中国崛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美国阻断中国崛起进程的图谋会得逞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因为要真正做到阻止中国崛起,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在历史上,传统大国和崛起大国之间的确不乏以战争对决的先例,但在目前形势下,任何关于“中美必有一战”说法都因与实际情况的不相符合而失去其真理性。道理很简单,中国完全能够通过和平发展的途径完成民族复兴伟业,不需要武力征服和颠覆;而若美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则对美中双方以及世界都意味着毁灭性的灾难。

与军事干涉相比,经济封锁似乎不失为一项无需付出高昂代价就能达到遏制意图的良策。前苏联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于美国的经济封锁造成的。但今日的情形,决定了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和对中国发动战争一样缺乏可行性。冷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之间几乎没有经济往来,但今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15年,中美贸易额达5584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已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亚太地区,中国的经济拉动力已经超过美国,许多国家与中国经济上相互依赖日益加深,无不指望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国际社会所做的贡献,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在经济上封锁中国明显不具备任何可能性。

除了上述两策,美国能够采取的遏制、打压中国的办法尚有下述几种:一是贸易战,如成立TPP等新的经济合作机制,尽量把中国排斥在外;二是舆论战,在国际社会继续诋毁、抹黑、污蔑、攻击中国,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势,发动中国版的颜色革命;三是干扰滋事,继续在中国周边生事生乱,消耗中国的外交资源;四是武力恐吓、威胁和威慑,如继续派军舰进入中国南海,在中国周边布置萨德系统;五是唆使喽啰国家试探中国的意志与决心,与中国发生军事摩擦、甚至局部冲突。但这些做法除了进一步暴露美国内心世界的狭隘和阴暗外,对中国民族复兴的进程所能起到的妨碍作用十分有限。

中国的崛起将在多种力量交叉、冲突、失衡与平衡不断交替的过程中完成,与外部因素相比,内部因素更为关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能够在治理和防止腐败和两极分化这两个数千年来影响中国发展进步的两大痼疾方面有所突破,从而使中国人民100多年来因受压迫、受奴役、受侵略而积蓄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数千年积蓄的巨大潜能获得空前释放。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性制度保证和最重要的动力源泉。

“只要政治上不出现颠覆性错误,经济上不出现毁灭性打击,制度上不出现断层式波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即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几乎不存在任何悬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徐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