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语言荆冠的游弋者

2016-11-14 06:32漫尘
华文文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诗集

漫尘

摘 要:综观欧阳昱的写作历程,他贯穿了朦胧诗、“第三代”诗人、口语化、后现代等中国新诗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他又横向融汇了多元文化的国际化写作元素,使他的诗歌创作呈现磅礴阔大的气象。

关键词:欧阳昱;诗集;《永居异乡》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6)5-0097-03

有人说,读欧阳昱的诗会不由自主产生一种“紧张感”。这话某种程度上说出了欧阳昱诗歌对传统审美阅读的冲击力,也是向知识、唯美、匀称、言志等封闭性阅读偏嗜发起强烈挑战。等到你沉浸于他的勇敢、率性、赤裸、有力的诗歌语言系统,你的紧张感会变得更加的立体丰满,就是在心脏抽紧的同时,你的灵魂会自由地舒张,随着他玩世不恭却又激情暗涌的语势语调跌宕起伏,好像你就被裹挟在太平洋风浪中的甲板上,时不时被他生猛的语言拍得生疼。

综观欧阳昱的写作历程,他贯穿了朦胧诗、“第三代”诗人、口语化、后现代等中国新诗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他又横向融汇了多元文化的国际化写作元素,使他的诗歌创作呈现磅礴阔大的气象。“在我阅读到的事实上,欧阳昱不仅特别优秀,他的写作在这个时代还特别重要。优秀,是指其写作的实力;重要,是指其写作对这个时代美学拓展的意义。”(沈浩波语)他的诗集《永居异乡》充分证明了他的优秀和重要。诗集遴选了他从1982年到2015年跨越30多年的70首诗歌作品,较为全面地呈现出欧阳昱诗歌艺术的创作风貌与美学走向。读着这些语言尖锐、直接甚至粗砺的极富后现代主义精神的诗歌作品,我们强烈感受得到欧阳昱一以贯之的“愤怒、抗争和如同野草般疯长的生命意志”(沈浩波语),同时也目不暇接于他纷繁奇异的生命体验,以及掩藏在其背后千里走单骑的那种先锋突进、大胆泼辣、义无反顾的写作态度。如果说堂吉诃德是个长矛挑风车的理想主义斗士,那么,欧阳昱留在读者心里的则是一个头戴语言荆冠的游弋者的形象。韩东曾说过,“诗歌到语言为止。”那么,中国汉语新诗语言的葳蕤疆域又到哪里为止呢?欧阳昱就以殉诗者姿态对汉诗语言的极限表现力作了一般诗人乃至很多先锋诗人都难以企及的开拓和实践,同样,取得的成就也是当今诗坛所难以遮蔽的,那些固守窠臼、自我陶醉于精致优美、浅吟低唱的诗人是难望其项背的。

1.

《红色高跟鞋》

我爱,当你足蹬红色高跟鞋

笃笃走过繁华的大街

我多爱看你的每一下迈步、每一点偏斜

那高高、细细、圆圆的尖底

是你全部魅力所在

它引我看你雪白大腿的波浪起伏

和展翅欲飞的鸽子胸脯

这首排在诗集第二首的作品,写于1982年。在略带抒情意味的语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语言的简洁、准确和幽默风趣。更有意思的是,欧阳昱的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取景,他的视角往往聚焦于生活中细碎、具体的事物,关注的是人类的生理物理感觉,在形而下的、偏于叙述的、带着一点偏执同时又恰当内敛的呈现中,实现了诗意的生成。“雪白大腿的波浪起伏”,“展翅欲飞的鸽子胸脯”,这样的意象奇特而美妙,完全不同于那个时期朦胧诗的含蓄、婉约、唯美甚至过多伪饰的美学范式,同时又让我们隐约感受到“下半身”写作的倾向,诗中的口语化成分或许成为了“第三代”诗人口语写作的发轫。而他自己沿着先锋写作的崎岖小径一路高歌猛进,再也没有停下他执着、坚实甚至蛮野的脚步。

“秘密阴凉的山洞里潺潺流动着情欲/少女的绿眼睛男儿的金发黄金和翡翠拥抱的晶体/啊,初夏!”(《啊,初夏》)情欲的赤裸倾泻,大胆直接又浓墨重彩的欧化语境;“为了情欲我俩结下果子/于是墙在水和水之间耸立/浪花从两边舔着硬壁/我又说错了/是爱情不是情欲”(《我说错了》)对爱情与情欲的冷静剥离,表现了现代人爱情的虚妄感;“而我未来的家园/是漂浮在空中的城堡”(《永居异乡》)对故乡和异乡的错位撕扯,表现了现代人自由灵魂的漂泊心结;“我想写一些/很不实在的东西/待定/一些很不真实的东西/待定/一些很无聊的东西/待定/一些灰蒙蒙的东西/待定/趁我还未忙死之前/我很想/写一些东西”(《我想》)即兴写作中的反讽与解构,表现了诗人生存与创作之间紧张逼迫的关系;“我在最黑暗的诗歌时代写诗/我在诗歌最黑暗的时代写诗/我在写最黑暗时代的诗歌/我在写最黑暗诗歌的时代/我在写诗歌时代的最黑暗”(《Simile》)在类似语言(词语)旋转摇曳的游戏生成中,诗人对诗歌与时代的关系演绎得如此谐谑机趣。

2.

《开车途中遇一亚洲女孩往我车看了一眼有感》

年轻的女孩

笑起来真可爱

无邪的笑

无性的笑

微仰的牙齿

不知去向的年轻的亚洲女孩

她真的笑了吗?

我瞪着眼前的红灯发呆

在破纸片上写下了前面几行:

年轻的女孩

笑起来真可爱

无邪的笑

无性的笑

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诗歌写作文本。首先,它是西方现代文学中的公路题材,邂逅与迷失相伴着刻骨的孤独感;同时又因为“亚洲女孩”而具有了东方人文化认同的意味,尽管这种认同是瞬间的碎片化情绪。其次,这首诗具备了诸多的后现代诗歌技巧,直白化的口语,克制冷峻的叙述,字里行间的黑色幽默,诗歌前后的互文,以及后三小节所采用的布莱希特戏剧的间离手法,使整首诗有细节,有现场感,又有神奇的攫获力,体现了欧阳昱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这首诗写于1998年,是他三十多年诗歌创作历程的承前启后阶段,承续了以前对生理主要是性意识的呈现与开掘,同时展示出口语化写作的主体轨迹,又蕴蓄着后一个阶段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极其前卫的实验探究。

《永居异乡》中的第二辑命名为《我的澳洲护照》,汇集了欧阳昱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之间的24首优秀诗作,很多作品与这首《开车途中遇一亚洲女孩往我车看了一眼有感》气息相通,梦幻般的游离状态,荒诞的现实处境,深入细胞的孤独感,反讽的文化审视与家国情怀,在打油诗般的节律和戏谑背后的沉重挫奋,使这个单元的诗歌斑斓纷呈,也涌现了一批令人咋舌的经典诗作。比如《我喜欢择水而居》,诗人想象了一个“听见水鸟叫唤”的靠水的地方,这一湿润静谧的灵魂归宿,竟让诗人一夜难眠,“天将亮时,我躺在床上这样想”,这是一次难得的间隙性的心灵呼吸,然而愿望与现实总是那样反差巨大。又比如《我的澳洲护照》,诗人通过一本护照在冷漠的政府官僚体系中注销与重新申领的艰难过程,“在逃离中忍受,在忍受中逃离,这是人生处境的真实状况,更是艺术家的真实处境”(残雪语),反映了移民在争取身份与文化双重确认过程中的尴尬窘境,一如卡夫卡笔下的那个土地测量员K,而诗人的表现手法也同样显现着强烈的荒诞色彩,中英文单词间的歧义推动汉语意义的裂变与衍生,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卷吸力的内循环系统;这样的语言自身生成系统在欧阳昱的很多诗歌文本中大量存在,有的已经突袭到了语言内涵外延的极限之处,让人惊叹于他的语言繁殖能力。又比如《换马掌》,这是一首口语诗杰作,曾发表于《新世纪诗典》而引起强烈反响:“我”在墨尔本路边看一位白人小伙子换马掌,在近乎白描的叙述中,呈现了换马掌过程的精熟与力量,“刺鼻的马屁把两位围观的少女轰走”,而“我”则陶醉于马夫“在闹市干着下贱活而毫不自卑的神气”,让这首诗具有了金属的质感和光泽。

3.

《这、那》

那雨

下得这么猛

无风、无缝

下得都是竖、直的

不是跳楼

是跳天

那雨

就这么下死了

这是诗集第三辑《我下落,进入日子的米》中的一首短诗,却像一把匕首,直抵日常生活的核心部位。题目就是两个指示代词,却突兀出非逻辑的力量,一如这个世界的本质。整首诗共33个字,去掉重复的只用了十几个词,诗人用简到极限的口语“无缝”、“竖、直的”、“跳天”、“下死”等,将一场雨写得如此独一无二,闻所未闻,不动声色却又惊心动魄,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诗中蕴含着一股愤懑、决绝的狠劲,传递出超越自然的生命体验。一切干净利索,手起刀落,口语和表现对象完美契合,又是那样不落俗套。欧阳昱在诗集的跋中这样写道:“在艺术创作中,创新才是唯一出路。不创新,毋宁死。”他那些天马行空的诗作是如此,像《这、那》这样的杰出短制也是如此,绝不向“旧有的、既有的、现有的、新有的任何条条框框”妥协。他宁愿带着语言的荆冠在现实和诗歌的天地里做一个无拘无束的游弋者,哪怕孤独,哪怕被遮蔽,哪怕有人不接受,他永远义无反顾,笔随兴至。

说到底,欧阳昱骨子里仍然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尽情使用着粗鲁的、野蛮的,甚至破碎如玻璃碴的口语,其诗歌能将人戳得鲜血直流”(沈浩波语),其实他是在建立一种后现代的诗歌美学体系:反讽,戏谑,审“丑”,脏力,打破传统语序的断裂式句读,题材全方位覆盖,鲜明的个人标识等等,所有这些都成就了只属于欧阳昱的诗歌大厦。

“人被逼进死角,就从漆黑一片当中开始了发光的梦想。直面虚无的诗人总是极力把绝望的情绪推到极端,以此来提高理想之光的价值。”(丁国强《作家残雪的精神难友卡夫卡》)这段话用来诠释欧阳昱的诗歌创作,也是相当贴切,因为欧阳昱就是这样,保有先锋诗人自我放逐的特质,直面虚无把自己逼到死角,他唯一可干的事情就是用诗歌艺术来完成自我的生命体验。他“诗无定所”(欧阳昱语),所以他永居异乡。

(责任编辑:黄洁玲)

猜你喜欢
诗集
著名旅法诗人方明
晨读
朋友的诗集
截句选
笔耕不辍结硕果 免费赠送爱好者
池莉出版首部诗集《池莉诗集·69》
君儿的诗
袁枚手稿集外诗与《诗集》异文(五)
袁枚手稿集外诗与《诗集》异文(二)
诗人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