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雄踞一方农民登上大雅之堂

2016-11-17 02:18
农民科技培训 2016年9期
关键词:顺义区农委菜园

挽起裤腿,扛着锄头,一头钻进高粱地,他是昔日艰苦创业的农民;身着西装,轻点鼠标,正襟危坐桌案前,他是今朝勤劳致富的农业企业领头人。他叫马自利,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班学员,鑫泽园休闲农业的创始人之一。

鑫泽园,位于杨镇安乐庄村西,占地约180余亩,园内大体划分为果林区、果菜区、家庭小菜园和养殖区。游客们来了,厨师杀猪宰羊,大锅木柴,顷刻间便会炊烟袅袅,香气四溢,这边煎、烤、烹、炸、涮,那边熬、炒、咕嘟、炖,保准儿原汁儿原味儿。如此气派的农业观光休闲企业,都是马自利多年创业置下的家当。若非亲眼所见,又有谁会相信,这里曾经是一片七沟八坎、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抓机遇承包荒地 顶住压力艰苦创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政府放宽了农村土地的使用权,马自利以较低的价格承包下了村里的这片闲置多年撂荒地,当他怀揣承包合同,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以后,遭到的是家人的“凉水浇头”,“你怎么没病找‘枷扛呀!那块地种啥啥不长,办啥啥不成,干脆和村里说说,把地退了吧!”

马自利不急也不恼,信心满满地对家人说:“政府给了咱这么好的优惠政策不知道利用,那才叫傻呢!与其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倒不如大马长枪,轰轰烈烈地拼上一把,也让人们看看,咱当代农民绝不是孬种。”

心中有梦想 爱拼才会赢

其实,马自利心里早有准备:临近马路圈出一块儿地,将来要在这里盖两栋小洋楼,一栋当办公楼,一栋当贵宾楼。办公楼西侧修一座大门脸儿,正对门脸儿往南,一直通往园区腹地,铺一条宽宽的柏油路;路的尽头建一个文化长廊,专供游客琴、棋、书、画,谈古论今;北起贵宾楼,南至文化长廊的路东侧依次种植:枣林、杏林、梨林;紧靠梨林建造一百个蔬菜大棚;柏油路西侧,开辟‘家庭小菜园;小菜园往南是养殖区,依次建造猪场、珍珠鸡场、羊圈、鹿苑、娃娃鱼养殖馆……

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马自利也不是光说不练的人。他起早贪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脸黑了,人瘦了。家人、亲戚和村里平时不错的老少爷们儿大家纷纷跑来帮忙,寒暑易节,锲而不舍,马自利的鑫泽园初见雏形,树栽上了,蔬菜大棚支起来了,菜也种上了,猪进圈了,鸡上窝了,梅花鹿也从东北托运过来了。

这一年对马自利来说,是涅槃重生的一年,同时也是喜获丰收的一年。年终盘点,除去发放志愿者工资,结算小型建筑工程款以及维持运作周转,还小有结余,马自利心里有底了,等着吧,赚钱的日子在后头呢!

遭遇瓶颈意志坚 参加培训长才干

马自利创业的第四个年头,企业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冬枣树光开花不结果;老母猪光长肥膘不产仔儿;散养鸡上午还好好的,一场暴雨过后,全都扑楞着翅膀断了气儿……自己以前只会种大田,对果树、蔬菜、养殖是“门外汉”,马自利开始想要学习了。

2013年,顺义区农委在杨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马自利如同久旱的禾苗遇到了甘露,他踊跃报名,成为了培训班上的第一个注册学员。培训班上课的时候,马自利坐在最前排,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他如饥似渴地听着,记着,思索着。从理论到实践,从政策解读,到技术传授,老师们时而娓娓道来口传“秘笈”,时而抛出问题与学员互动。十几天下来,马自利学到了不少东西。

提升素质上档次 憧憬未来再腾飞

2014年,顺义区农委又在杨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这一次,马自利不但自己参加了,还带去了三名员工,他要让鑫泽园的人都懂得科技兴农才是唯一的出路。培训班结束以后,马自利还申请区农委把他的鑫泽园作为挂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训基地”。

经过了培训的马自利又有了新的设想,在坚持多元主体经营理念的同时,要创出新意,搞出特色。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平台,走出去,请进来,加大对外宣传农业企业的力度;要通过培训建立一支过硬的团队,即企业管理团队,创意设计团队,专业技术团队和市场营销团队;借鉴现代化养殖场的建筑模式,建猪舍、鹿舍若干间,把散养改为圈养。

随着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经营体制、经营方式、规模结构,都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马自利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已经在致富的路上奔跑了,衷心地祝愿他们跑得更稳、更快、更远。

北京市顺义区农业委员会

猜你喜欢
顺义区农委菜园
顺义区总工会慰问支援防疫医护人员
顺义区总工会积极慰问抗疫一线职工
小小菜园有惊喜
黔江区多措并举打好乡村振兴开局之战——专访重庆市黔江区农委主任杨泽迁
我家的菜园
北京市顺义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
菜园里
北京市顺义区许连生名师工作室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