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看到的朋友圈

2016-11-17 05:38宫学萍
祝你幸福·午后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拉康误会卧室

宫学萍

微课群里听老师讲课,讲到了从来不会说人话的拉康 :“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仅仅是我们可以看到的那个世界;而世界本来的样子,本来就存在于三个不同的层面——它本来的样子,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样子,和我们可以用语言去交流它的样子。”

呵呵,什么鬼?

我也只能说我大概懂了,所以还是直接举例子吧。

比如说生病。

同样是生病,因为我是独生女,从小就看着母亲,每当赶上身体不适,还要强忍着病痛照顾一家老小,所以我就很天然地认为,对于一个病人来说最好的安慰,就是替他处理好生活中的大小事等,让他可以安心地躺在床上好好睡觉。

然而,对于我家兔子来说,生病,恰恰是他可以光明正大地享受被人围绕、被大家嘘寒问暖的好时机。这是因为他来自有6个孩子的大家庭,妈妈忙起来的时候,常常连老大、老二的名字都会说错。

哈哈,所以呢,大家能够想象,我们为此发生过多少次的不愉快吗?

结婚十多年来,无论是他生病还是我生病,我们常常都会因此把对方和自己同时搞得气鼓鼓:我经常会习惯性地赶着他去卧室休息,然后特意替他关好房门,再警告家里的两个熊孩子不可以吵到爸爸;而每一次他在我不幸病倒的时候,表达爱心的方式则是放任家里变成一个垃圾场,然后每隔两个小时,都要转到我身边,再问一遍 “你好一点了吗?好一点了吗?跟今天早上比起来,有没有好一点点呀?”

哎呀,我在这样的时候不止一次地发过火——你是不是要强迫我好起来?难道我自己不想好吗?这个家要是等我死了是不是就完蛋了呢?

嗯,就是这样,他觉得是在表达关心,而我却感受到被控制和被要求;同样的,当我努力把所有的辛劳都挡在他的卧室之外的时候,屋里躺着的这只兔子,却陷在我们都不跟他玩的伤心之中。(此处真该有个龇牙的笑脸)

就是这样,大概我们所谓的人生,就是一个误会接着下一个误会。也真是好玩。而这样的一种蛮有趣的视角,用来理解我们今天谁都离不了的朋友圈,也一样很好用。

我还记得,腾讯的这个社交工具刚刚问世的时候,几乎所有看得到的媒体都在做同一个选题,都在大张旗鼓地谈论 “晒出来的生活” 对于我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功能到底有没有利弊区分。然后,我们很多人就被洗脑了,都很怕别人贴上“晒”的标签,怕LOW,甚至好不容易早春天里忙里偷闲出去玩了一圈,回到家都不好意思把照片发到朋友圈——怕被人骂: “切,有什么了不起!”

幸好我身边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好朋友,她就没上当。她用她超级牛X的大脑,一下子就点破了这个问题的无聊之处:“有谁规定了朋友圈只有羡慕嫉妒恨?北京那么大,交通这么烂,停车位永远紧张,朋友们想见个面,分享一下彼此的近况,有时候真的是很需要意志力。所以我们才会那么喜欢朋友圈,喜欢它可以方便我们随时随地抽个空,看看朋友们最近都在做些什么?有没有可能互相调戏一下,玩一玩。”

对啊对啊,本来我就不相信在我的朋友圈中,只有肤浅的晒和暗黑的嫉羡。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和我的几个好闺蜜,这几年都赖在家养娃,每天使用朋友圈,最大的目的,就是瞪大了眼睛盯着其他人的更新,以便及时求得私家菜谱、烘焙秘方和万能的淘宝链接——以上这些,统统都得感谢我们亲爱的朋友圈,不是吗?

所以,套用拉康这个老头的神总结,我们只能看见自己想要看见的世界,同样的,也只能在 “朋友圈” 中看见自己意淫出来的朋友圈。晒或不晒?谁用了多大气力的美图?别人的关心是不是真心?这些问题,我们永远都无法找到一个所谓 “真实” 的答案。相信是一种能力,而非一个人可以选择的意愿。愿你我的朋友圈中,都有可以相信他并非在晒的好朋友。

我知道,这世上是有很多无聊的人,你这里开心,他们就嫌你招摇,你这里悲伤,他们就幸灾乐祸。但同时,我也相信,不管是生活,还是朋友圈,我身边也有很多,会真心陪着我开心和悲伤的好朋友。中

猜你喜欢
拉康误会卧室
误会
卧室奇案
查理的卧室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寻找失踪的少女
温馨家园之我的小卧室
有人说过“大他者”吗?
《你误会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