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

  • 镜像理论下的自我与他者的双重认同
    成长,正是完成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关于主体确认的表达,同时更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双重认同。本文将通过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的构建,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分析《绿皮书》中的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双重认同机制。【关键词】《绿皮书》;镜像理论;拉康;主体认同【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5-0099-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

    今古文创 2023年45期2023-12-25

  • 乌托邦的梦魇 : 《美丽新世界》的欲望探析
    《美丽新世界》;拉康;欲望;琳达;乌托邦【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5-0013-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5.004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1894—1963)的小说《美丽新世界》出版于1932年。彼时的欧洲危机四伏,自由主义的希望逐渐破灭。至20世纪20年代末,独裁统治已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奥

    今古文创 2023年45期2023-12-25

  • 凝视理论视角下电影《霸王别姬》分析
    ;《霸王别姬》;拉康【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4-0096-04【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4.030《霸王别姬》是陈凯歌于1992年执导的一部影片,它在叙述两位京剧伶人的故事时,也对程蝶衣、段小楼、菊仙等主要人物进行了刻画。在电影的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凝视”与“被凝视”现象,而这

    今古文创 2023年24期2023-07-21

  • 张枣“元诗”观念的一种拉康式反思
    性的基础上,引入拉康的话语理论从“语言”、“大他者”以及“主体”三个方面对“元诗何为”的问题展开分析,为我们重新思考“元诗”结构与写者姿态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关键词:张枣 元诗 拉康 语言语言的本体论自诞生之初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议题。尽管其为文学创作开辟了实践可能与理解路径,然而一旦宣扬语言自我中心主义的“神话”,能指摆脱了所指“束缚”,写者在短暂地自由飞翔之后,也易于陷入创作枯竭与内容空洞的危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提出了他的四种话语

    文学教育 2023年6期2023-06-22

  • 他者对主体建构的影响研究
    摘要:拉康将他者分为小他者和大他者,在他看来,人从出生那一刻起,自我就与他者相应而生,自我由他者建构而成,他者是对主体真实自我的篡夺,电影《黑天鹅》中妮娜的母亲、贝丝与莉莉都是妮娜主体建构和自我认同过程中的他者形象。文章借助拉康的他者理论探索他者对妮娜主体自我建构的影响,分析其如何借助他者完成自我认同与主体建构。在母亲变态的控制欲下,妮娜内心的欲望被压制,她也认同了母亲对自我的建构,误认为那是主体真实的自我。在欲望的推动下,她的反叛意识逐渐觉醒,并以贝丝和

    艺术科技 2023年11期2023-06-10

  • 《我这样的机器》中分裂主体的欲望
    的复杂关系,借助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探析故事中人类的伦理欲望及其内涵。在揭露人类永久地分裂于理性与感性之间无法统一的同时,也挖掘作者对人性所作出的伦理反思。关键词:麦克尤恩 《我这样的机器》 伦理 拉康 精神分析后时代人文主义作家的麦克尤恩将文本建构在对人物心理的摹写和道德质询的基础之上。他的诸多作品都紧扣时代主体,隐喻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主体的心理历程。麦克尤恩在话语层面和故事层面实现创新的同时,不仅表现出其对当代社会历史语境下人文问题的高度关注,更是体

    文学教育 2023年3期2023-05-30

  • 拉康镜像理论视域下《黑天鹅》主人公的自我建构
    摘要:镜像理论是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奠基之论。《黑天鹅》中,妮娜经历了从“虚幻自我”到“真实自我”的自我意识确立。从镜像理论的维度分析《黑天鹅》,有助于从艺术领域延伸和拓展精神分析学说。关键词:拉康;镜像理论;《黑天鹅》;自我建构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4-00-04《黑天鹅》是美国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一部有关芭蕾舞演员探索自身本质的超自然惊悚悬疑影片。28岁的芭蕾舞演员妮娜(娜塔莉·波特曼饰)

    艺术科技 2022年4期2022-06-15

  • 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结构主义方法论初探
    汤继委内容摘要:拉康作为弗洛伊德之后最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不仅丰富发展了“无意识”、“主体结构”“能指链”等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还将结构主义思潮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拉康式精神分析学的结构主义方法论。本文将从拉康受到的结构主义的多重影响入手,对诸如“无意识”等概念进行诠释和厘清,以期明晰在结构主义的语境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文学研究的何种方法论启示。关键词:拉康 精神分析学 结构主义拉康(Jacques lacan,1901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0期2022-05-30

  • 拉康的“我不在我思之处”
    纪语言学的转向,拉康在其背景下具有独特的价值判断与思考。以笛卡尔确定主体性的“我思故我在”为基础,拉康的“我不在我思之处”将其进一步深化,“我不在”之“我”与“我思之处”之“我”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是实在界与想象界的映象,也是思考主体与真实主体、言中主体与发言主体、真实之我与伪装之我的直接显现。拉康将不同语境下的我进行区分,是一次打破传统的突破,而这一突破也正是他这一思想提出具有价值的魅力所在。关键词:拉康 我思故我在 我不在我思之处二十世纪以索绪尔为代表的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7期2022-05-30

  • 从《态度娃娃》看“他者”与现代社会
    性意义。本文运用拉康关于“他者”和“主体异化”理论对影片进行解读,通过剖析在艾丽主体异化过程中出现的多个“他者”,揭示其在主体异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象征界语言介体,现实镜像,以及无意识中的理性本能,并探索由此引申的社会性意义。 关键词:《态度娃娃》 拉康 他者 主体异化 社会性 《态度娃娃》是日本导演山口直哉在2017年拍摄制作的微电影,并于同年斩获日本“Fabulous Four”最优秀奖、观众评审奖。《态度娃娃》描述了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主人公艾丽,从一个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期2022-02-19

  • 风险偏好与金融危机
    机的形式。本文以拉康派精神分析的视角,对主流经济学关于风险的论断进行了批评,分析了主体的关于风险的判断与偏好无意识机制,以及金融危机形成的无意识机制。以精神分析看来,不存在客观的风险,这只是经济学的一种预设。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主体的欲望的不可满足性,与追求原乐的意志。对象a的诱惑最终导致的是悲剧性的瓦解。金融危机中歇斯底里的主体不仅加速了恐慌的蔓延,还不可能完成对他者的修复。关键词:非理性;拉康;精神分析;金融危机;风险偏好本文索引:谢润丰.风险偏好与金融

    中国商论 2022年3期2022-02-02

  • 文学作品解读实践与理论
    ”《庄子》。但从拉康思想来看,在文学作品的解读实践中,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阅读本身不是阅读文字,而是阅读文字背后承载的真理和思想,而真理和思想无法被直接传达,只能通过读者的阅读和“二次创造”来实现具象化。既然误读不可避免,文学作品解读的意义何在?核心在于“人”,在他人的文本或思想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塑造自己,这既是对自我的找寻和追问,也是他人和客體的建构或重塑。【关键词】 拉康;郭象;误读【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今古文创 2021年35期2021-09-22

  • 镜像视角下《她比烟花寂寞》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女性的形象建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描述了主体在成长中建立自我认知的过程。本文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她比烟花寂寞》中积琪琳内心自我建立的过程,从自我的认同与误认、他者对主体的作用两个方面来讨论,从而使得潜隐在电影背后的社会权力和文化内涵得以呈现,并试图总结女性群体的发展方向。关键词:拉康;镜像理论;女性主义;她比烟花寂寞《她比烟花寂寞》是由安德南·图克尔执导的关于英国著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的一部传记电影。该片根据其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合著的传记

    美与时代·下 2021年8期2021-09-13

  • 观影位置的性别话语
    别流动成为可能。拉康阐明了“凝视”是主体与他者的相互作用、看与被看的辩证交织。在不同观影位置的话语交锋中,我们也要得出自己的观看之道。关键词:劳拉·穆尔维;精神分析;凝视;酷儿;拉康当代著名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导演、制片人劳拉·穆尔维创建了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典范。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是最早也最重要的一篇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电影批评论文。她基于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经典好莱坞电影镜头代表了男性“凝视”的著名理论观点,阐明了异性恋父权制社会操控影像的实质,即

    美与时代·下 2021年7期2021-09-05

  • 主体的建构:《秘密分享者》的拉康式解读
    化最终建构了一个拉康式主体。关键词:《秘密的分享者》 拉康 主体《秘密的分享者》是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埋设了明暗两条故事线,明线讲述了初任船长的“我”冒着风险收留杀人凶手莱格特——另一艘船的大副,并助他逃生的故事;暗线则呈现了“我”作为船长的身份被自我和他人认同的过程。以往的研究更多地将这部小说视为成长小说,着重分析主人公是如何解除心理困境走向成熟的,从而忽略了主人公“成长”背后实则是主人公建构其主体性,逐渐社会化的问题。为

    文学教育 2021年2期2021-04-12

  • 《红字》男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探析
    对较少。本文利用拉康的精神分析法中的语言观,探究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的行为及其内心波动与语言的相互关系,阐明语言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并丰富了对该著作的解读。通过此研究,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红字》男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的原因和小说中故事发展的合理性。关键词:精神分析法 语言观 拉康 《红字》 丁梅斯代尔一.引言《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一部重要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和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小说自发表以来,学界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研究视角也呈现多维度,如关注小说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期2021-04-01

  • 基于拉康话语理论《在异乡》的解读
    总是处在话语中。拉康将话语分为四类,即主人话语,大学话语,分析话语和臆症话语。本文基于拉康的话语理论分析海明威的《在异乡》,认为青年海明威是大学话语中的好学生,少校是分析话语中分裂的主体,作家海明威是分析话语中的分析师,叙述者“我”则是臆症话语中的“她”。 关键词:拉康 话语 海明威 《在异乡》 拉康认为主体的言语从来都不是自由的,“言语是语言的赐予”[1](65)。语言限定了主体的言语,使其成为与上下文紧密联系,尊重他在性的话语。拉康的话语理论考察了欲望

    文学教育 2021年12期2021-01-03

  • 电影《小偷家族》的镜像理论述评
    展。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雅克的镜像理论主要探究人的“自我”在他者影响下的产生和转变,而镜像理论在这部电影中更是被这些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文章便运用镜像理论来分析《小偷家族》中主要角色的自我形象嬗变。关键词:《小偷家族》 镜像理论 拉康 自我 他者日本知名导演是枝裕和指导的电影《小偷家族》于2018年上映之后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该影片也斩获第71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得益于此,是枝裕和也成为继黑泽明、衣笠贞之助、今村昌平后,第

    声屏世界 2020年12期2020-12-23

  • 与命运和解并顺势而为
    键词:《归来》;拉康;镜像理论;他者中图分类号:I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2-0024-02影片《归来》是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一部“伤痕电影”,电影改编自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不同于小说的是,作品只选取了陆焉识在劳改时逃跑回家之后的片段进行改编,讲述了在文革时期一个家庭的遭遇以及一段感情的归宿。劳改期间的“右派”逃跑回家,想约家人一见,却被女儿告发,在火车站差点与冯婉瑜相見,却被再次抓走,平反后满心欢喜回到家的陆焉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2期2020-12-06

  • 拉康镜像理论看《青衣》中筱燕秋的悲剧
    关键词:筱燕秋;拉康;镜像一、“嫦娥”——贯穿始终的镜像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自我的建构通过与镜中形象的认同加以实现;同时,镜像阶段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异质与虚幻是其两大特征。筱燕秋在“嫦娥”这一角色中建构起自我,她一生都沉于对这一镜像的认同之中。筱燕秋天生带有青衣的风骨与气韵,十九岁扮演“嫦娥”,她便走入了角色之中,这是她镜像认同的开始。而随着《奔月》被止,筱燕秋失去了作为嫦娥的现实舞台与支撑,但在自我世界里她从未放下对“嫦娥”的镜像认同,也因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8期2020-11-16

  • 拉康与马里翁:两种现代爱欲理论的比较与反思
    要:精神分析学家拉康与现象学家马里翁都将爱欲现象看作最原初的现象,但拉康通过对自我和爱欲之起源问题的回答,使其对爱欲的还原比马里翁更具彻底性。在对“去爱”现象的分析中,马里翁主要局限于情爱之爱并最终走向超越的上帝,他由此取消了爱智之爱而重复了对它的遗忘。相较于马里翁,拉康对各种“去爱”现象有着更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但对作为爱智之学的哲学,也仅停留于精神分析式的批评而同样重复了对它的遗忘。有鉴于此,本文最后回到《会饮》,尝试对爱智之爱作一简要的还原和分析

    江淮论坛 2020年5期2020-11-16

  • 从精神分析角度论《远大前程》中郝薇香小姐与《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
    的人格阴影理论、拉康的“凝视”理论。关键词:弗洛伊德;荣格;拉康;女性角色人物心理中图分类号:I71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0-0036-02《远大前程》是由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60年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书中他塑造了一个孤僻、古怪、可怕的女性角色——郝薇香小姐,其因为受到情人的背叛,性格发生了扭曲的变化,通过抚养养女埃斯特拉,把她培养成报复男人的工具,从而实现自己的复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美国作家威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0期2020-10-30

  • 《小丑》:一次拉康主义的自我寓言
    。本文借由雅克·拉康所创造的“能指链”概念和镜像理论等精神分析学方法,剖析和审视影片《小丑》中角色的自我异化过程,并由此出发,探寻影片人物的建构逻辑。关键词:拉康;能指链;镜像理论;俄狄浦斯情结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8-00-040 引言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是电影理论现代转型后的一个重要分支。克里斯蒂安·麦茨首次把精神分析学说引入电影研究领域,将经典时期理论家们从本体层面提出的追问延伸至画框外部,探讨观

    艺术科技 2020年18期2020-10-12

  • 《一个人的朝圣》中哈罗德的主体建构
    :本文运用雅克·拉康的主体理论,对《一个人的朝圣》中哈罗德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童年由于缺少父母的爱而对自我产生迷茫;成年由于与妻子儿子关系的疏远主体意识进一步模糊;老年的哈罗德在拯救好友的路上,在与不同的人的镜像关系中渐渐得到了主体的建构。关键词:哈罗德;主体理论;雅克·拉康作者简介:张秀文(1995-),女,汉族,河南省鹤壁市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2020-09-01

  • 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对《道连·格雷的画像》的解读
    摘    要: 拉康提出自我与主体存在想象性建构。作为主体的自我同一性,体现在与周围主体的差异与相似等种种关系中。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著作《道连·格雷的画像》,通过画像这一镜像符号,体现小说主人公道连·格雷以及作者王尔德本人的主体形象建构与分裂。这种主体,形成一种拉康式的悖论发展,在建构中不断分裂,又在分裂中不断建构。这种悖论式主体的形成,不仅体现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还体现在想象界与象征界的关系中。关键词: 拉康    主体    《道连·格雷的画像》   

    文教资料 2020年12期2020-07-14

  • 逃离?抉择与重生
    文主要结合雅克·拉康精神分析中有关他者对主体意识形成所起作用的相关论述,分析萨利赫笔下的两个“我”在他者面前所经历的逃离,抉择与重生的心路历程,并揭示当时人的精神困境的以及走出困境的途径:打破对他者的镜像身份认同,消解主体/他者的二元对立,在他者文化中认识并重构自我。关键词:拉康;《移居北方的时节》;镜像理论;无意识;欲望苏丹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代表作《移居北方的时节》,不仅使萨利赫收获了世界各地的读者,而且一跃成为知名的阿拉伯作家。苏丹总理在哀悼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7期2020-06-29

  • 《百年孤独》的中父权意象解读
    着深远的意义。在拉康的视域下,可将其视为无意识的语言结构。通过语言分析无意识的欲望,在文本中凸显的方式去解读《百年孤独》中的诸多意象。由隐喻出发,上升到哲学思辨,最后脱离抽象的哲学思辨,重新回到在真实的对事物本身的分析。关键词:《百年孤独》;拉康 ;魔幻现实主义;象征界《百年孤独》是一本围绕布恩迪亚家族百年的历史与家族命运的记录进行噩梦式的包围和侵蚀的书,书中充满意象与隐喻。马尔克斯所书写的并不像是文学,更像历史,看似魔幻的叙述不过是历史话语的另一种模式。

    各界·下半月 2020年5期2020-06-15

  • 基于拉康·雅克发展阶段理论的《麦田守望者》的人物分析
    文旨在运用雅克·拉康的发展阶段理论完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人物分析,以达到帮助提供文学作品人物赏析新思路及提高读者对自身发展阶段认识的目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简要介绍雅克·拉康及其发展阶段理论,其中发展阶段包括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第二个部分着手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介绍,其中包括创作背景与主要人物;第三个部分运用雅克·拉康的发展阶段理论分析书中的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性格,具体围绕霍尔顿的需要,欲望和要求展开。霍尔顿的心理困境,主要源于其在

    青年生活 2020年11期2020-05-26

  • 意识形态与无意识
    契机。阿尔都塞与拉康,作为分别将结构主义范式成功运用于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研究的领军人物,不仅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也以不同的方式推进了这两个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在主要围绕意识形态与无意识而展开的这场对话中,阿尔都塞一方面选择性地借鉴了拉康的相关思想概念来阐发其意识形态理论,另一方面又在以结构与主体为核心的问题上与拉康产生了重要分歧。回顾这场余音未了的对话,通过反思对话双方各自的贡献与局限,可以展望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关

    社会科学 2020年4期2020-04-17

  • 拉康精神分析下的《白轮船》
    和毁灭。关键词:拉康 缺失与寻找 父亲的隐喻 毁灭小说的副标题是“仿童话”,而读到最后长角母鹿被射杀,孩子在绝望中投水,才不禁恍然,这实际上是一个“反童话”的故事。而在童话世界里过去、现在、未来可以同时涌现,三个主要人物呼应着时间横断面的三个切点,即不贞的过去、无后的现在、已死的将来。信仰破灭后的布古族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危机,当他们逐渐意识到寻找的徒劳之后,谁又能肯定穿过漫漫长夜的狂欢所迎来的“将来”是灵魂的救赎,还是肉体的自戕?一、镜像阶段: 老人与孩子的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3期2020-03-01

  • 从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要:本文以雅克·拉康的鏡像理论为基础,从独特视角探讨与分析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笔者从该角度出发,梳理主人公杰伊·盖茨比的人生历程,探究盖茨比悲剧产生的深层缘由,帮助读者深入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不惜一切代价去追寻梦幻般的爱情与理想,最终以理想破灭、悲惨死去结束。本文借助对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的解读,阐述盖茨比的悲剧人生其实源于其自我的迷失,因此导致其自身的毁灭。关键词:雅克·拉康 镜像理论 《了不起的盖茨比》 悲剧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2期2020-02-28

  • 《远山淡影》中女主人公自我构建的拉康式解读
    文坛内容摘要:由拉康提出的三界论,是其关于主体形成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构成了人的主体心理结构的三个维度。经过这三个维度的探寻,个体自我最终会建立起对自身主体的完整认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在首部长篇小说《远山淡影》中,通过女主人公悦子回忆移民英国前在日本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揭示了女主人公寻找主体自我的艰辛历程,直面二战后日本女性的主体困境与自我救赎。关键词:《远山淡影》 拉康 自我构建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

    文学教育 2020年1期2020-02-14

  • 拉康主要理论解读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切入点,将雅克·拉康的关于自我、欲望、自恋等研究作为理论依据,分析玛丽娜童年经历对其后期作品的影响,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无意识诉求。关键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雅克·拉康   行为艺术   镜像阶段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183-02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有着“当代行为艺术之母”的称号,她的早期作品会让人觉得血腥、疼痛

    艺术评鉴 2019年21期2019-12-17

  • 拉康“镜像理论”视域下解读《冷血》
    析价值。本文拟用拉康镜像理论来分析《冷血》文本中主人公佩里这一主体被他者阉割而成为一个异化的自我形象,小说最后主人公佩里.史密斯的悲剧结局将主体的虚幻性以及“他者”在自我建构中决定性地位等赤裸裸地剥开呈现给观众,充满着对人类自我本身困境的探索。关键词:《冷血》;拉康;镜像理论;他者[中图分类号]:I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2一、引言“镜像理论”是拉康在1936年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拉康哲学体系的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4期2019-09-16

  • 身份的救赎
    题出发,试图通过拉康镜像理论来重读本片。【关键词】:拉康 镜像理论 《西北偏北》一、拉康的镜像理论雅克·拉康对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符号学再阐释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最具有争议性的热门话题之一。虽然拉康的作品晦涩难懂,但他的许多观点:如关于主体心理结构、关于认知域、关于主体格式的形成阶段、关于“向我思维”模式等,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镜像理论是拉康理论的起点,1936年拉康在第十四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镜像阶段》的发言,这是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7期2019-09-10

  • 从日本爱情片《情书》中解读拉康的镜像理论
    国精神学家雅克·拉康针对6-18个月的婴儿从镜子里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从自我意识的产生到对镜子里的自己的终身迷恋,镜像理论解释了婴儿见到镜子的开心到情侣间奇妙的爱恋。本文将从镜像理论的角度解释电影《情书》一男两女的爱恋之旅。关键词:《情书》;井岩俊二;镜像理论;雅克·拉康;影子前言拉康的镜像理论使人类认识世界和自己时有了哲学理论指导。见自己,见他人,见世界。通过他人认识自己,从自己出发去选择世界。电影《情书》中两女一男的爱恋正好契合了拉康这一理

    青年生活 2019年24期2019-09-10

  • 拉康“镜像理论”解读莫里森《天堂》
    与斗争;本文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揭露西方霸权主义以及父权的虚幻镜像对黑人女性和男性的迫害,呼吁黑人们敢于打破这种“虚幻镜像”,融入到社会中来,最终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人类共存的“天堂”。关键词:拉康;镜像理论;“天堂”作者简介:李雪(1994.12-),女,汉族,辽宁省朝阳市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8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美国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0期2019-09-10

  • 拉康欲望理论视角下的希刺克厉夫
    文从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欲望理论为基础,分析希刺克厉夫这个人物背后深层而复杂的欲望。从宏观层面来看,希刺克厉夫的欲望也就是“他者的欲望”、“他者欲望之欲望”。◆关键词:《呼啸山庄》;希刺克厉夫;拉康;欲望理论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从面世的那一天开始,便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之中。有人认为它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也最具与震撼力的小说之一。然而《评论季刊》却认为它“集法国小说派一切不顾廉耻、令人恶心之粗俗的方面,选定邪恶来作为其本身的解毒剂。”这样一部处于舆论中心

    速读·下旬 2019年8期2019-08-27

  •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下分析《影》
    自我本我超我”、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分析一个在权利中求生,在欲望中成就的男性成长过程。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拉康;镜像阶段;身份认同张艺谋导演的《影》在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中获得12项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剧情长片、最佳视觉效果等一系列奖项。《影》此次用水墨画的风格,黑、白、灰的基调,描述了三国时期的一盘棋局,人人都是下棋者,也都是别人手中的棋子。影片讲述了影子作为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替身,实现了由一介草民到沛国主公的转换。诠释了从自我走

    北方文学 2019年14期2019-06-14

  • 成长中的“他者”建构与“自我”实现
    的人物塑造渗透着拉康关于主体自我成长的理论,本文旨在从拉康的理论出发对影响主体自我成长的因素进行探析,从欲望、他者、自我认知等理论进行解读。【关键词】拉康;主体;欲望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099-01姜文作为中国电影界一个特殊的存在,其荒诞幽默、霸道凌厉的鲜明风格令他在众导演中独树一帜,影片《邪不压正》作为“民国三部曲”的终章,完美延续了其风格与内涵。在他的电影中讲述的始终是自我的成长,饱含着

    戏剧之家 2019年12期2019-05-24

  • 权力话语的阅读
    癫史;权力话语;拉康;主体性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018-01一、前言《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作为福柯“伟大的尼采式写作”的早期著作之一,在其对“疯癫史”的梳理中已经渗透出他的权力话语和对权力机制的反思与批判,这种权力话语与其在后来著作中所提到的“微观权力”、“生命权力”,都是福柯理论的核心范式。在《疯癫与文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还是精神病医院诞生的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2期2019-04-26

  • 拉康的镜像理论解构电影《霸王别姬》
    识形态。在结合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后,我们在电影中能意识到,小豆子的意识结构从建立、重构、错位,到破碎消解。关键词:拉康;镜像理论;《霸王别姬》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115-01一、“镜像阶段”与小豆子的童年雅克·拉康是法国二战后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革命性,同时也极具争议,其中镜像理论作为拉康全部精神分析理论的出发点,也是他理论思想的精髓。拉康的镜像理论充满了颠覆和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2期2019-04-23

  • 镜像自我与符号他者:《影》的精神分析解读
    摘  要:本文以拉康的精神分析为切入点,理性审视张艺谋新作《影》的电影美学的重要面向。解读从电影的镜像自我开始,观察镜像自我被符号他者瓦解与规约的过程,通过梳理电影中蕴含的符号化过程中的多种辩证关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有关符号他者的缺陷与匮乏。关键词:张艺谋;拉康;镜像;符号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3-0000-03一、镜像关系的可能与不可能境州口中的子虞作为沛国最尊贵、

    今传媒 2019年3期2019-04-19

  • 美剧《西部世界》中的隐喻分析
    词:隐喻;象征;拉康;真实;多重世界作者简介:杨奕(1988.10-),女,汉,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2016年,美国HBO出品的《西部世界》掀起舆论热潮。这部由乔纳森·诺兰(克里斯多夫·诺兰的弟弟)所编写的剧本,自上映便赢得了神剧好评。该剧对人工智能的觉醒展开了又一次深入的探讨,世界的真实和虚拟再一次揭开帷幕,柏拉图的洞穴再一次

    青年文学家 2019年6期2019-04-16

  • 《天鹅》的拉康式解读尝试
    分析学的代表人物拉康的观点,主体始终处在他者的话语中,作为他者存在,主体的欲望也存在于他者中,成为他者欲望的欲望。徐小斌近年来的新作——长篇小说《天鹅》,一个看似纯爱的故事内里透露的却是个体的主体性缺失与爱的不可能。通过引入拉康的主体性相关理论,不仅可以见出《天鹅》中人物内在的驱动力,更能从中发掘两性之爱作为作者反抗世俗的途径,它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关键词:拉康 天鹅 主体 他者《天鹅》是徐小斌为时七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不惑之年的音乐老师古薇与新疆青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3期2019-04-10

  • 自我中的他者,他者中的自我
    的代表学者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始终是研究者汲取养分的重要理论,该理论中关于自我与他者、真实与想象、镜像与本体这些二元对立关系的洞见使得我们在分析《无双》这种“二重身”双主角的电影时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关键词】他者;自我;镜像阶段;拉康;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120-01戴锦华曾在其著作《电影批评》一书中对拉康的镜像阶段如此评价:“弗洛伊德与拉康的区别在于,

    戏剧之家 2019年4期2019-03-28

  • 拉康镜像理论视域下的《狗十三》
    春期的内心变化按拉康的镜像理论三阶段进行分析:“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后镜像阶段”等三个部分,并运用拉康的“他者”理论揭示李玩从“青春以逝”到“青春以死”的青春之路。关键词:拉康   镜像理论   李玩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137-02一、拉康镜像理论简析雅克·拉康作为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医生以及精神分析家,先后在自己

    艺术评鉴 2019年3期2019-03-21

  • “失乐”与“寻理”
    贬不一,本文通过拉康的镜像理论下的三界论来分析夏娃的形象,阐明了夏娃的自我身份构建在镜像、亚当和撒旦的多重影响下经历的三个阶段: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 ,认为夏娃偷吃禁果是其身份建构过程中追求独立平等和真理的关键一步。关键词:夏娃;拉康;三界论;身份建构作者简介:袁晓琳(1994.3-),女,河北衡水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引

    青年文学家 2019年5期2019-03-13

  • 孤独无处可逃
    摘 要: 本文从拉康欲望理论入手解读卡森·麦卡勒斯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指出小说中孤独被感知是由于他者欲望对主人公的压迫,孤独感加强的原因是主人公自身欲望被语言能指异化,而倾听要求的部分满足则造成了主人公逃脱孤独的幻象。关键词: 卡森·麦卡勒斯 《心是孤独的猎手》 拉康 欲望理论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 1917—1967)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南方女作家之一。1940年,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一出版便受到了极大的关

    文教资料 2018年19期2018-11-10

  • 汉语下的自由联想
    的特点,结合法国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汉语下进行精神分析的实践,其自由联想的意义不仅是自由言说,也包括自由书写。关键词:精神分析 自由联想 拉康 汉语一、引言肇始于1900年的精神分析学,是弗洛伊德在接待神经症患者的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的基本技术之一,是临床当中最核心部分。正是通过自由联想,无意识领域才得以发现 。精神分析理论自弗洛伊德以来就不断被重构,但是自由联想始终是精神分析实践的核心,也是精神分析家获得新材料及构建新理论的基础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2018-10-19

  • 拉康的欲望观解读《无欲的悲歌》中的母亲
    内容摘要:本文从拉康的欲望理论出发,对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彼得·汉特克的小说《无欲的悲歌》中主人公“母亲”的命运进行了分析,说明“母亲”的一生是如何在“人的欲望”——包括主体和他人欲望——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自我消亡的。作为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母亲的一生都渴求着幸福,但现实生活的打击令她一次次受挫,最终在病痛的折磨下,她只能绝望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拉康认为,人的欲望是他人的欲望。笔者希望通过从欲望的视角剖析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从而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对

    文学教育 2018年10期2018-10-16

  • 拉康语境中的《红与黑》
    结展开了叙事。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的欲望主体进行剖析,发现于连在“看”与“被看”中完成了主体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借“父亲之名”完成了从想象界到象征界的转换。关键词:《红与黑》;拉康;精神分析;欲望主体;父亲之名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8-0129-03《红与黑》作为司汤达的重要作品,被爱好文学和艺术的人们奉为经典,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分析。其中,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考察于连的悲剧命运,是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8期2018-07-09

  • 主体的自我意识觉醒与重返实在界
    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从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入手,分析了主体在不同阶段下欲望的发展状态,从而颠覆了人类主体对于自我的认知。本文从拉康的三维世界理论出发,具体讨论《水形物语》中主体欲望裂变的三个阶段,以及导演托罗对三维世界理论的突破与延伸,对主体自我产生的真实性论证。关键词:拉康 自我 欲望 真实 实在界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学领域的重要代表雅克.拉康(Jacques Lavan,1901—1981年)在习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后,将古典的精神分析理论解构并

    卷宗 2018年10期2018-05-26

  • 世界在镜子中
    他者,这恰恰符合拉康的镜像阶段。女主人公一生的悲剧爱恋,都无法得到作家R先生的认可,他者的缺失,造成她自身主体的无法确认。信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囿于环境,困于性别,构成循环,失于镜像,相互矛盾,却又无可奈何。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拉康    镜像理论高尔基评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1]这位陌生的女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这篇小说的意义,或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2018-04-20

  • 拉康对《被窃之信》的创造性叛逆
    :《被窃之信》在拉康的创造性叛逆中得到了新生,拉康对其进行了纯文本解读,凸显了文本中的自动重复结构,并为结构赋予了精神分析的象征意义。关键词:拉康;《被窃之信》;创造性叛逆拉康对于《被窃之信》的创造性叛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作品进行纯文本解读,二是对文本进行结构主义解读,三是在文本结构中赋予精神分析的象征意义,这是对后来文论产生影响的三个主要方面。《被窃之信》情节并不复杂,国王在王后读一封秘信时和大臣D走了进来,为了不被国王发现王后只好将信随意放着以

    北方文学 2018年6期2018-03-31

  • 拉康镜像理论看《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悲剧
    生悲剧的原因,按拉康的镜像理论三阶段进行解释,可以分为最初镜像的受挫、镜像阶段的延续、无意识就是他者三个部分。程蝶衣作为一个欲望主体,他的欲望对象只是一个幻象。在幻象的场景中,既会有不同欲望之间的斗争,又有在这斗争之后所隐藏的欲望辩证法的否定性逻辑。关键词:《霸王别姬》 程蝶衣 悲剧 拉康 镜像理论 人格理论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是以男伶段小楼和程蝶衣一生的爱情悲剧来建构故事的。程蝶衣一生爱着自己的师哥段小楼,然而程蝶衣一生挚爱的浓烈感情也仅仅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2期2018-03-26

  • “无穷镜”的畸镜之恋
    哲学层面。本文以拉康的镜像哲学为基础,探讨主人公珊映不断建构真实“自我”,而现实自我却不断被证伪的悲剧以及“无穷镜”的深层哲学意义。关键词:镜像;珊映;拉康;建构;证伪[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01在拉康的镜像哲学中,主体在开端上便是一个空无,人在他的想象功能取得了新的声誉之后,“自我”便接受了死亡的印记。拉康发现婴儿6个月时就已经能在镜子里看见一个自己之外的、与自己身体上所有动作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5期2018-02-12

  •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严和来, 姜 余以拉康对《孟子》“天下之言性也”一句的“误读”为起因,讨论精神分析的几个核心概念:言在、无意识、陈述与陈述的内容、意义与意思、歧义性,发现拉康是有意做出这种“误读”的。作为精神分析家的拉康对《孟子》的阅读,更多的是在做精神分析式的解析,而不是翻译。反观《孟子》的思想,发现拉康的这种误读是一种“悟读”,这为我们理解自身的传统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精神分析 拉康 孟子 误读 言在 无意识一、引 言在拉康的教学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3-11

  •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
    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刘 庆(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拉康的著作神秘、隐晦、富于技巧,再加上他将拓扑学和数学运用于他的理论当中,让人读来实在是费解艰涩难懂。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拉康是不可阅读的。再加上研究者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的差异与差距,在阅读和理解拉康时,受到种种的局限,对拉康的误读也就不可幸免了。在精神分析批评中对拉康的误读存在这样几种:一是对于拉康“回到弗洛伊德”的误读;二是误将拉康的“三界”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完全等

    淄博师专论丛 2014年2期201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