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匠人柴洪友在航天事业中贯穿热念

2016-11-18 08:16石海芹彭程
工会博览 2016年30期
关键词:航天卫星试验

□本刊记者 石海芹/文 彭程/摄

航天匠人柴洪友在航天事业中贯穿热念

□本刊记者 石海芹/文 彭程/摄

今年54岁的柴洪友,大学毕业后即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算算已在航天器研制一线辛勤耕耘了30年。

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专家,柴洪友参与了东方红三号卫星、五艘神舟飞船、嫦娥一号卫星完美绕月飞行和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等任务,他被熟悉的人亲切地称之为“柴”,是同事们心中名副其实的“大家”。

30年的路,说起来挺长,对柴洪友来说,若划分成不同的阶段,似乎每一段都是无法逾越的必然。

攻克难关啃下多个航天硬骨头

1986年9月,柴洪友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毕业。一般不是7月就毕业了么?原来为了毕业论文,柴洪友埋头于试验,废寝忘食,编写的分析程序达到了5000多条。等他钻出实验室,才想起张罗毕业找工作的事,可是其他同学早已经毕业了两个月。当他辗转到了五院的一些单位,人家接收毕业生的工作早已结束。好在总体部结构研究室急需他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柴洪友由此加盟到中国航天的队伍中。

此时,中国航天业正处在“创业”阶段。刚到五院总体部,柴洪友就接手了一项对于空间飞行器设计意义重大的任务——DASS程序开发。DASS程序是一个用于分析空间飞行器结构的系统,单位交给柴洪友的工作是系统开发、微机化与功能扩展,这项任务完成将对我国空间飞行器的设计水平起到提升的作用。

对于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重用”,柴洪友回忆,“我把它放在心中最重的位置上。”他每天心里想的就是这项工作,况且这与他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十分对口,柴洪友投身其中,深切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

“从进入五院总体部,柴洪友就在挑大梁。”该院工会主席陈军钢介绍,DASS程序开发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且极为枯燥。柴洪友经历了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历时8年,DASS程序终于在1994年开发成功。这项技术,使我国卫星的结构设计从手算时代一下子跃升为自动计算时代,使设计师们从繁杂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随后被广泛应用在各型号研制中。在那个年代,这个程序可谓航天器力学领域一项划时代的革命性成果。在五院总体部工作了6年的王晓宇自豪地说,“它成就了一项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跨越。”王晓宇受益于“柴老师很多”,她由衷地敬佩与感谢“柴老师”。年仅32岁的柴洪友,从此成为五院上下知名的专家。

上世纪80年代,航天事业正处于“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低谷期,柴洪友的身边陆续有同事离开了航天岗位。说起航天人的职业生涯,有些残酷。一个任务的制作周期往往以“年”为单位,这决定着航天人的职业业绩注定不能过多倚仗“数量”,而重点在“质量”。柴洪友打心眼里喜欢自己的专业,枯燥而繁杂的程序开发在他眼中充满了智慧和思维挑战,他如磐石一般,满怀激情地继续着这个看似没有尽头、没有希望的工作。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勤奋踏实并善于学习的有心人,还是有很多机会。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后,我国的卫星陆续向系列化、多功能方向发展。为了发展我国具有通信广播等功能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1987年,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立项研制。柴洪友加入了卫星结构分系统的研制队伍,负责卫星结构分析与试验工作。东方红三号卫星的结构与以前的卫星有很大不同。没有参考,柴洪友又开始了另一场较量。东方红三号卫星上有一个承力筒,是支撑整个卫星的关键部件,但做试验时柴洪友发现其刚度偏低,不满足设计要求。为了找到原因,柴洪友进行了详细的试验分析。各种状态,各种条件,反正他能想到的所有可能都来试一试。而在这期间,他同时在进行着DASS程序的开发。

“现在回想起那些日子,确实很苦,但当时不觉得。”柴洪友说,搞科研,没有其他捷径,只有埋头试验、分析。最艰苦的日子总是占据人们最难忘的记忆,站在航天结构专业总工位置上回望过去时,倒是这段最初的历练,让柴洪友明白,这种单调乏味是对科研人员责任感的考验。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现承力筒刚度和材料的波纹铺层有很大关系。经过改进,他们采用了一种复合材料,使承力筒重新“上岗”,表现相当不错。

坚韧的性格,及擅长钻研、攻关的工作方式,很快让柴洪友脱颖而出。他又先后完成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系列以及嫦娥一号、嫦娥三号的结构与机构分系统研制任务。在大家眼中,柴洪友的工作永远完成得那么出色,大型试验过程中,如果他不在场,大家就会觉得不放心,直到等他到了才开工。在采访过程中,有了解柴洪友的人说,“柴”解决的很多问题都不是他主管的型号,当那些型号成功时,功劳簿上也许不会有他的名字,这么费心尽力,辛苦劳顿,何苦呢?柴洪友听了总是淡然一笑,不吱声就走开了。

战胜病魔成就响当当的航天匠人

1994年后,柴洪友陆续担任了研究室主任助理、飞船结构与机构分系统指挥以及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等职务。确定分系统设计方案和技术流程,完成与总体、分系统技术指标与接口的协调,还要完成两舱一段主结构件、机构试验件的设计,这一时期的他前所未有地忙,责任与压力使他处于满负荷的状态中。

在各个领域的研制队伍里,都流传着柴洪友在紧要关头及时出手、手到病除的故事。去年4月,在嫦娥五号整器联合试验中,储箱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信号,而这个问题在方案阶段并没有暴露。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时千头万绪,分析不出来。在这个决定嫦娥五号能否顺利转阶段的节骨眼上,设计师左右为难,焦灼万分。

正在此时,柴洪友来了!只见他时而与储箱的技术人员交流,时而埋头记录,时而查看数据,时而低头思索。经过一步步的排查,他带领大家一点点地接近问题的核心。当他了解到,方案和初样阶段储箱的构型边界不一样时,他敏锐地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这里。他迅速带领研制人员在现场用模型分析的方法准确无误地定位了问题。此时已是曙光初现,柴洪友已不知疲倦地在现场连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最后,他慎重地权衡了利弊,站在总体的层面综合考虑了运载的下限和储箱的上限,找到了最合理的量级和最佳的处理办法,没有影响型号的进度。此时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大家发现,“打了鸡血”一样的柴洪友却没有声音了。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他打起了盹儿——他实在是太累了。兴奋雀跃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安静了下来,以默默地注视,对他表达由衷的感谢和心疼。

可以说,在年轻的同事眼中,柴洪友是“神医扁鹊”级的前辈,每当遇到难题,总要请教“柴老师”,“每一次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柴洪友也把多年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固化成书面材料,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与技能传授给年轻的航天人。而在老总们心中,柴洪友是根“定海神针”,每当有型号出现问题,柴洪友就如“及时雨”一般,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积极出谋划策。

面对众多赞誉,柴洪友显得很平静。而在平静的背后,他却经历着生活的巨大考验。

柴洪友把多年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固化成书面材料,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与技能传授给年轻的航天人

1997年初,正值神舟飞船初样设计的紧要关头,柴洪友突患疾病。起初,他一边吃药维持,一边坚持工作。然而,病魔的侵袭并没有罢休。很快,他被医院确诊为肠梗阻,需要手术。“手术结束后,休息一段时间,我就可以正常工作了”,柴洪友心里想着。但命运似乎要和他开一个玩笑,医生在检查中进一步发现,肠梗阻只是病症的表象,柴洪友真正的病根是淋巴癌。这个晴天霹雳,击中了踌躇满志、毫无心理准备的柴洪友。在一次次接受化疗的日子里,柴洪友日渐憔悴。据了解,淋巴癌主要是生活压力大,作息紊乱所致。

“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担当,更理解了生命。”对于那段痛苦时光,柴洪友多了一份从容。而在今年五院组织的“两学一做”活动中,总体部的同事深情地讲述了柴洪友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年的大年初一,柴洪友躺在病房里,看着屋里屋外的一片白色,心绪难平:飞船进行到了什么阶段?试验是否顺利?刹那间,无数的画面如潮水般汹涌而现:那些与他每天一同奋战的同事们,那张已经斑驳掉漆的办公桌,那个嘈杂而轰鸣的试验现场……此刻,曾认为平凡普通的一切,竟成了生命中最难以割舍的画面。“一定要回去!”这辈子不能就这么完了!东北人的刚强与豁达让孱弱的柴洪友坚定信念,从此他积极配合治疗。一年后,他竟奇迹般的战胜了病魔,康复了!最终,在医生的叮嘱下,他再次踏上挚爱的岗位,一坚持又是近二十载。回首这段经历,他只是淡淡地说“活着,真好”。

经历过此番洗礼的柴洪友,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航天事业的珍惜都达到了至臻的境界。2003年,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柴洪友10多年的心血及那次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也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现在的柴洪友依然忙碌,依然有着孩童般的热情兴奋:“我期待火星项目的成功。”在留心自己身体的同时,他学习钻研,评审讨论,对年轻人悉心指导正在进行的火星任务。身边总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每天专注的就只有手头这一桩事。对于未来,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能无限接近自己所在领域的大师级境界。柴洪友亦是。

猜你喜欢
航天卫星试验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miniSAR遥感卫星
静止卫星派
逐梦航天日
CS95
C-NCAP 2016年第八号试验发布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试验
多穗柯扦插繁殖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