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豇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2016-11-18 01:23王爽许如意刘勇罗丰吴乾兴袁廷庆孔祥义
长江蔬菜 2016年19期
关键词:豇豆豆荚田间

王爽 许如意 刘勇 罗丰 吴乾兴 袁廷庆 孔祥义

海南豇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王爽 许如意 刘勇 罗丰 吴乾兴 袁廷庆 孔祥义

特约栏目主持:魏林

植物学博士,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中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导师,湖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植保与产品安全岗位专家。长期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近年来重点进行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治研究工作。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3本,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制定湖南省地方标准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其中已授权6项。

导读:海南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相比其他区域,具有发展冬季瓜菜产业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豇豆是海南省主要冬种瓜菜之一,海南优越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各季节豇豆生长(尤其是海南南部),但同时也使得豇豆各种病虫害发生猖獗,导致豇豆生产过度依赖农药,农产品质量受到威胁。介绍了海南豇豆常见病虫害发生症状,并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

海南省地处热带地区,冬春气候温暖、光温充足,适宜种植各种反季节瓜菜,为我国最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豇豆是喜温蔬菜,耐热性强,特别适合海南种植,近年来,海南省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33万hm2,其中豇豆种植面积达到1.33万hm2,是海南省反季节瓜菜中种植面积较为广泛、经济效益较高的冬种瓜菜之一。

海南省豇豆主要为露地栽培,因独特的气候条件,豇豆病虫害发生尤为猖獗,病害多以真菌性病害为主,如苗期根腐病,成株期锈病、煤霉病和炭疽病等,虫害以斑潜蝇和蓟马为害严重。因斑潜蝇和蓟马繁殖速度较快,若防治不及时或不合理容易大面积暴发,且种植户较为分散,统防统治工作较难开展,农户分散防治“漏治一点,为害一片”的现象时有发生[1]。罗丰等[2]研究表明,使用防虫网覆盖栽培对斑潜蝇等害虫具有一定的隔离作用,且可增加豇豆产量,减少蓟马等害虫为害,为豇豆安全生产工作提供重要保障[1],但防虫网覆盖栽培成本较高,且农户安全生产意识相对薄弱,设施豇豆栽培推广仍重重困难,给豇豆安全生产问题带来了诸多挑战。为此,针对海南省豇豆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详细介绍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特点,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以期为海南省豇豆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1 豇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1 豇豆根腐病(图1)

①发生与为害 土壤潮湿、雨后积水、连作地、移栽或中耕时伤根多、植株生长势弱的地块发病重。此外,酸性土壤、偏施氮肥、肥料不足、使用未充分腐熟或带菌有机肥、带菌种子、线虫取食后造成的伤口均利于该病的发生。2014年,海南豇豆栽培季节遭遇阴雨天气影响,该病普遍发生,成为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且不同品种间的抗性差异不大。主要表现为处于苗期植株受害后根系腐烂或坏死,易拔起,纵剖病根,维管束呈红褐色,病情扩展后向茎部延伸;主根全部染病后,地上部茎叶萎蔫或枯死。

②防治方法 增施有机肥、高畦栽培、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地膜覆盖、育苗移栽,可大大减轻豇豆根腐病的发生。该病为土传病害,一定要提前灌药预防,在发病后用药效果较差[3]。可用27.12%碱式硫酸铜悬浮剂500倍液与54.5%噁霉·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的复配药剂,或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每株灌50~150 g,每隔5~7天1次,连续2~3次。

1.2 豇豆病毒病

①发生与为害 田间发病后主要通过豆蚜等多种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在高温少雨季节,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严重,容易发生。该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主要表现为明显花叶或花叶畸形,发病初期新叶上显现轻型斑驳和花叶,后发展为全株,上位叶呈花叶、皱缩、疱斑,并生褪绿脉带,扭曲畸形,严重时植株矮缩,叶片变小或丛生。

②防治方法 注意防治蚜虫,通过覆盖防虫网、银灰色地膜,悬挂诱虫灯、黄板,可以降低蚜虫对豇豆为害。一般当苗期虫口密度达到2头/株,现蕾前期达10头/株,现蕾开花期达20头/株时,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20%啶虫脒水乳剂 4 000倍液或 0.6%苦参碱水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4]。防治病毒病应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0.04%芸薹素内酯水剂1 000倍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3~4次。

1.3 豇豆锈病

①发生与为害 豇豆生长中后期较苗期更易感病。前期施用氮肥过多,造成田间郁闭,利于病害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密度过大等发病重。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成熟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蔓延,严重时病叶黄褐色、干枯早落,植株早衰;染病叶片初期背面产生黄色小斑点,渐变为褐色,近圆形,隆起呈小脓包状,后从顶部破裂,散出红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并可形成1~3圈次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有或无黄晕,也能产生近圆形斑枯。

②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喷洒25%丙环唑乳油3 000倍液、50%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每隔10~15天1次,连续2~3次。李萍等[5]研究表明,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氨基寡糖素配合少量的常规化学药剂能更好地控制豇豆锈病的发生,有效地提高豇豆产量。

1.4 豇豆轮纹病

①发生与为害 天气高温高湿,种植密度大,通风条件差及连作低洼地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茎及豆荚,叶片初生浓紫色小斑,后扩大为近圆形褐斑,斑面具明显赤褐色同心轮纹,潮湿时生暗色霉状物,但量少,远不及豇豆煤霉病浓密、明显;茎部初生浓褐色不规则条斑,后绕茎扩展,致茎枯死;豆荚发病时病斑紫褐色,具轮纹。王爽等[6]调查结果显示,设施栽培中,高温高湿等环境条件下,该病普遍发生。

②防治方法 适时疏叶,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可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防治。

1.5 豇豆炭疽病

①发生与为害 多雨、雾大、种植过密、土壤黏重、发病重;温度17℃,相对湿度饱和利于发病;气温高于27℃,相对湿度低,少发病;低于13℃,病情停止发展。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叶片、茎蔓和豆荚都可被害,初为圆形褐色小斑,后扩展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褐色;豆荚上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深褐色,湿度大时溢出粉红色黏稠物;轻者生长停滞,重者植株死亡。

②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播前用 55℃温水浸种 10 min或 50℃温水浸种30 min进行消毒处理[7]或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发病初期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1.6 豇豆煤霉病

①发生与为害 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发病,连作地发病重,嫩叶较成熟叶抗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茎蔓和豆荚,病害自下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在叶两面生紫褐色或赤色小点,后扩大呈圆形至多角形紫褐色或褐色病斑;在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色或黑色霉层,尤其以叶背较多;病害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干枯脱落,蔓上仅留顶部嫩叶,病株结荚减少。

②防治方法 及时去除老病叶,豇豆收获完毕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避免种植过密,以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可使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2 000倍液或27.12%碱式硫酸铜悬浮剂5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喷洒1次,连喷2~3次。

1.7 豇豆生理性黄叶(图2)

①发生与为害 该病主要是由寒害、大水灌溉、极端温湿条件造成的生理性病害。2013年受低温阴雨天气影响,三亚市崖州区、天涯区等豇豆主产区均受不同程度的影响,病害发生面积达50%以上,主要表现为处于幼苗期或开花期的豇豆植株新叶皱缩黄化,其与病毒病的区别主要是黄绿斑驳不明显,且叶片皱缩,受叶脉限制。

②防治方法 使用天达2116、芸薹素或氨基寡糖素等生长调节剂或增抗剂,结合喷施苯醚甲环唑等广谱性杀真菌的药剂防治。

2 豇豆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2.1 蓟马

①发生与为害 成虫和若虫锉吸豇豆嫩叶、嫩梢、豆荚等汁液,嫩叶(图3)、嫩梢受害,组织变硬缩小,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停止;豆荚受害后,荚面变畸形,僵硬形成干疤(图4),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同时该虫还是重要的传毒媒介。

②防治方法 田间悬挂蓝板,每667 m2挂板21块(板与板之间距离3.9 m×8.0 m),下端距畦面 1 m,方向朝南[8]。另外,设施栽培中使用绿色防虫网覆盖栽培,可极大地减少田间蓟马的虫口密度。蓟马田间防治药剂可轮换使用60 g/L乙基多杀霉素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1.5%甲维盐乳油1 500~3 0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1 200~1 500倍液或3.2%阿维菌素乳油1 200~1 500倍液喷雾,以免蓟马产生抗药性。可在8:00开花时喷药,重点喷花、嫩梢,5~7天喷 1次,连喷2~3次,效果显著。

2.2 斑潜蝇

①发生与为害 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幼虫取食叶片的薄壁组织,在叶片表皮组织下蛀成蛇形弯曲不规则的白色隧道(图5),成地图状;常使被害叶片表面呈成片白色斑块,破坏叶绿素和叶肉细胞,造成叶片早衰干枯,受害株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

②防治方法 在斑潜蝇发生初期,结合田间监测,设置黄板诱杀斑潜蝇成虫;发生高峰期黄板诱杀不经济,除在斑潜蝇发生为害高峰期按防治指标施药外(每100片叶幼虫数达到200头时),其余时间应尽量少施药,起到保护和利用天敌(寄生蜂)的作用[9]。有研究表明,对豇豆复合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是寄生蜂[10]。防治药剂可选用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0.5%甲维盐乳油1 500倍液或10%灭蝇胺悬浮剂1 500倍液等,幼虫高峰期5~7天喷施1次,连续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设施栽培中覆盖防虫网能够起到隔离成虫的效果。

2.3 豆荚螟

①发生与为害 幼虫蛀食豆荚为主,也可为害叶片和花蕾。叶片受害常表现为卷叶、落花、落荚;幼虫蛀食豆荚内的种粒,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导致豆荚腐烂,受害豆荚味苦,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

②防治方法 田间悬挂杀虫灯、使用性诱剂或覆盖防虫网等可有效降低虫源数量;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及摘除被害的卷叶和果荚并进行集中处理。可选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 0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1 000倍液、1%甲维盐乳油3 0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液5 000倍液或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液 1 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2.4 蚜虫

①发生与为害 成虫和若虫刺吸寄主作物嫩叶、嫩茎、花和豆荚的汁液,使叶片卷缩发黄,嫩荚变黄,严重时影响生长,造成减产。同时,豆蚜可传播多种病毒病。

②防治方法 同1.2②蚜虫防治。

3 豇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3.1 热带地区豇豆抗病品种的筛选与培育

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生产者应根据当地生产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开展不同气候区豇豆品比试验,筛选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高产抗病品种,对筛选的品种小面积示范种植后再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孙娟等[11]从110份豇豆种质资源中筛选出2份高抗蚜虫豇豆种质;张衍荣等[12]从28份豇豆品种中鉴定出3份抗病材料,均可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林美琛等[13]在田间利用接种法鉴定了131个长豇豆品种对煤霉病的抗性,筛选出一批较好的材料,可供育种或生产上应用;许如意等[14,15]筛选出了椰丰一号,其产量高、耐热性好,可作为三亚市夏季耐热品种栽培,参试的正源豇豆和农家乐373油白豆角2个品种表现产量高、耐热性和抗病性强,也适合三亚地区设施栽培。伍壮生[16]筛选出的粤红5号、全能王长豆角、华赣宝冠3个豇豆品种较耐低温,适合在海南豇豆主产区特别是琼中、琼北地区种植。冯学杰等[17]筛选出的华赣宝冠、全能王长豆角、改良红金马3个豇豆品种耐低温能力强、产量高、综合性状较好,适合海南冬种。

3.2 豇豆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在病虫孳生、繁殖、扩散的高峰期,可通过提早或者延后播种,错开豇豆生产时期,达到避免或减轻病虫为害的目的;选用无病豇豆种子,播前用55℃温水浸种35 min左右,可灭杀种子表面的病原物;与其他非豆科作物轮作2~3年,最好实行水旱轮作;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及时整枝、疏叶,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间集中销毁,减少田间菌源;利用防虫网隔离,创造有利于豇豆生长的微环境,有效地隔离蓟马、蚜虫、斑潜蝇的发生;使用膜下滴灌、肥水一体化等设施栽培,改变豇豆生长微环境,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同时可起到节水节肥的作用;利用“三诱技术”,即色板、杀虫灯和性诱剂的集成,并做到保护和利用天敌,可有效预防害虫的大面积暴发;开展豇豆主要害虫高效低毒防治药剂的筛选、害虫的发生规律及抗药性监测等,以提高海南豇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水平,提升豇豆品质与安全性。在病虫害防治实践中,绿色防控的效果远高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研究表明,绿色防控示范区比农民自防区一般可减少农药使用量30%~50%[18]。

3.3 豇豆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法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但使用不当可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微生物,导致病原物产生抗药性,农药的高残留还可污染环境。因此,生产上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并轮换使用,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且使用时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部位均匀、周到喷施。

[1]王建强,王强,赵清.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植保导刊,2014(8):76-80.

[2]罗丰,袁廷庆,柯用春,等.不同颜色防虫网对豇豆生长特性、产量及蓟马发生量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4(9):1 584-1 588.

[3]李小荣,朱金文,王连生,等.豇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2005(6):93-94.

[4]徐孙明,杜一新.浅谈长豇豆蚜虫综合治理技术措施[J].广西植保,2010(1):22-23.

[5]李萍,张善学,李国梁,等.氨基寡糖素在豇豆上的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3(7):48-51.

[6]王爽,孔祥义,林春花,等.豇豆轮纹病病原鉴定及其室内药剂筛选[J].热带农业科学,2012(5):61-65.

[7]李宝聚,柴阿丽,林处发,等.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十四)武汉双柳地区豇豆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蔬菜,2009(13):22-23.

[8]云天海,肖日新,吴月燕,等.蓝板诱杀技术在豇豆蓟马防控上的应用[J].中国蔬菜,2012(5):32.

[9]马建列,白海燕.豇豆上斑潜蝇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长江蔬菜,2005(5):20-21.

[10]陈文龙,李子忠,顾丁,等.豇豆田间斑潜蝇及天敌复合生态系统[J].西南大学学报,2010(10):54-58.

[11]孙娟,耿立格,王丽娜,等.豇豆抗蚜种质资源的筛选[J].河北农业科学,2015,19(4):84-86.

[12]张衍荣,李桂花,何自福,等.豇豆枯萎病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22-24.

[13]林美琛,陈华平,汪雁峰,等.长豇豆品种对斑豆煤霉病抗性鉴定研究[J].作物品种资源,1995(4):36-37.

[14]许如意,陈正,王丹美,等.三亚市耐热豇豆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广西热带农业,2010(3):6-9.

[15]许如意,李劲松,曹兵,等.春季设施豇豆品种比较试验[J].长江蔬菜,2011(2):42-44.

[16]伍壮生,陈贻诵,吴月燕,等.耐低温豇豆新品种比较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2(19):33-35.

[17]冯学杰,吴月燕,刘振文,等.北运型豇豆新品种比较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1(21):56,62.

[18]叶贞琴.大力实施绿色防控加快现代植保建设步伐[J].中国植保导刊,2013(2):5-9.

(本文配有彩图,详见彩色插页)

海南省应用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专项(ZDXM2014122);海南省星火产业带专项资金项目(HNXH201420)

王爽,海南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572000,电话:15248929191

许如意,刘勇,罗丰,吴乾兴,袁廷庆,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孔祥义,通信作者,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572000

2016-07-21

猜你喜欢
豇豆豆荚田间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Informations pratiques Recettes chinoises
豇豆先生变魔术
小房子上的绿豆荚
清淡豇豆
高架牵引豇豆高产栽培技术
豆荚螟的无公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