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胸痛中心建设提高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救治水平

2016-11-19 08:41方唯一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6年4期
关键词:胸痛急性委员会

《心脑血管病防治》: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及时规范的诊治至关重要。为缩短胸痛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胸痛中心的建立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有效措施。但有些人误将胸痛简单理解为心绞痛,于是也将胸痛中心的建设简单等同于院内心脏急救的绿色通道的建设。方教授,这种观念对吗?

方唯一教授:这种观念肯定不对!胸痛是指颈与胸廓下缘之间疼痛,疼痛性质可呈多种。胸痛可以涉及许多器官,预后差异也很大。实际上胸痛是包含胸腔、腹腔、颌面和上肢等多器官的缺血和创伤的表征现象,这些器官的疾病可以是致命性的也可以是非致命性的,非创伤性胸痛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气胸、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因此,急性胸痛的急救也就不单是心内科或急诊科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加快院内心脏急救的绿色通道的建设这么简单。

《心脑血管病防治》:我国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救治现况如何?

方唯一教授:早几年,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临床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的诊治存在缺乏规范化流程、ACS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并存、STEMI治疗延误以及心梗患者预后不令人满意等问题[1]。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主管机构支持不力、急救相关各部门未形成以病人为中心的协同救治体系、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胸痛急救流程尤其是院前救治体系五花八门、缺乏完善的病人出院后的管理系统。因此,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胸痛中心”的概念,并积极付诸实践。胸痛中心通过标准化的诊治流程、质量控制等,可以保障急性胸痛患者得到更好的早期评估、危险分层、正确分流与科学救治,既避免了高危患者的漏诊、误诊,使其得到及时诊断、及时救治,又可以减少低危患者的检查和治疗费用。改善了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胸痛中心已经成为衡量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心脑血管病防治》:方教授,请您谈谈,近年来国内在“胸痛中心”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方唯一教授:2011年,在胡大一教授的倡导和组织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召集了国内部分专家起草了首部“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倡议中国的胸痛中心应该推进规范化建设[2]。医院的胸痛中心应该是心内科、急诊科、心外科、胸外科、影像科、呼吸科等多学科参与并由多学科人员共同组成,在院长或医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协同作战,实行24小时工作制。要制定严格的救治流程,对中心以及相关人员实施培训,实行定期考核和检讨流程实施情况,提出整改措施。医院和院外急救体系必须装备相应的检查、化验、通讯和信息传输以及交通运输设备,以便能尽早对胸痛做出诊断、危险评估以及给出相应的对应处理。这些都为以后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打下了基础。2012年8月上海市胸科医院和广州军区总医院首先通过美国胸痛中心协会认证,成为国际权威机构认可的胸痛中心。2013年,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的直接指导和大力推动下,经国家卫计委授权,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属下成立了中国胸痛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广州军区总醫院。工作委员会参照美国和德国胸痛协会的标准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起草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并为中国各地希望获得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机构认证的医院举办了近百场培训活动,从此揭开了中国按国际标准自主认证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医院的大幕。我国已经挂牌的胸痛中心医院有100多家,到2016年6月底,前七批通过了严格的国家级认证的有63家医院的胸痛中心,第八批向“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申请认证等待审查的医院有44家,其余挂牌的胸痛中心都在积极按“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进行筹建和整改,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将是“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的第一个高峰期。

《心脑血管病防治》:方教授,您认为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未来的任务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方唯一教授:第一目前已经批准认证的医院都是国家三甲医院,而在我国县市级城市还有数量更多且实力较强医院承担着80%以上急重症胸痛患者的救治任务,在县级以下地区生活的患者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经济负担过重、信息不畅而得不到或享受不到现代医术的有效治疗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文件精神,我国的心脏介入等高新诊疗工作将进一步下沉到县级医院,从结构上解决基层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关键瓶颈问题,也让绝大部分急重症能在急救的黄金时间段内得到有效的救治。在今后几年内,“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任务将逐步发展到地区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县级医院,除了能开展介入治疗的医院以外,还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通讯系统和技术把胸痛中心的基本单元延伸到无介入技术的医院。

第二,对已经获得认证的医院如何进行质量监控,如何推进胸痛中心的不断发展是我们当务之急要解决的事情[3]。为此,经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执委会专家讨论通过,成立“中国胸痛中心质控中心”,办公室设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内,任务是制定质控指标、建立与各胸痛中心的网络联系、随时获取各胸痛中心运行的各项数据、定期汇总和分析各中心运行的情况,向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办公室和各胸痛中心汇报和反馈胸痛中心的运行情况,为领导和专家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情报。

第三,急重症胸痛病人和中危胸痛病人出院以后的管理(随诊用药追踪、康复指导、病情监控、易患因素控制与管理等),也将纳入现代胸痛中心管理的日常工作,这一点美国已经走在了前面,并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措施,我们正在积极与美国胸痛协会联系,争取获得一些有利于我国胸痛建设发展的经验。

总的说来,胸痛中心的概念在国内已被广泛接受,中国胸痛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已拉开序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将迎来第一个高峰期。根据中国国情,中国胸痛中心未来要向3个方面发展:(1)基层医院建设;(2)质量持续改进;(3)注重病人出院后管理。

参考文献

[1]易绍东.“急性胸痛”救治流程暨“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C].2011.

[2]“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组.“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J/CD].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4(6):381-393.

[3]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6,3(24):121-130.

猜你喜欢
胸痛急性委员会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包炎1例
经常性胸痛,你了解过吗?
跟踪导练(五)(2)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有多少委员会(答读者问)
有些胸痛会猝死
胸痛未必都是心脏病
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返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
[指导委员会]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