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

2016-11-19 16:55乔振高巍吴艳艳
现代情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质量评价质量控制

乔振 高巍 吴艳艳

〔摘 要〕科技报告作为一种特殊文献,其质量的高低以及能否有效的积累、共享和交流,既反映我国当前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科技创新的程度。本文首先利用文献调查法从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控制与评价方法3个方面,对当前国内科技报告质量控制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与总结,结合工作实际,以山东省科技计划科技报告工作为例,从上述的3个方面对山东省在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工作中的做法进行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报告;科技计划;质量控制;质量评价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4.023

〔中图分类号〕G25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4-0124-04

〔Abstract〕As a special literature,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 accumulation,sharing and exchange of S&T reports reflects both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S&T re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at present,but also affects the degree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 certain extent.Firstly,the paper expounded and summari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 from three aspects:the quality control and evaluation criteria,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the control and evaluation method.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the paper took the S&T report work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sorted out the curr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 quality control and evaluation of the work practice from the above three aspects,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S&T report;S&T program;quality control;quality evaluation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明确了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作用。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科技报告作为科技计划/科技项目实施的成果,是对科研技术的总结,其作为科技情报的重要载体[1],一种高效的技术信息产品[2],来源于科技创新活动[3],同时又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技术积累、交流、经济等价值。1982年美国通过对6万个科学家和工程师阅读科技报告效果调查,结果显示:科研人员阅读一份科技报告可产生1 280美元的效益,科技报告类文献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26,可见科技报告的价值之大[4]。因此,探究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当前科技报告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现状,结合山东省当前的工作实践,明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1 科技报告质量

1.1 科技报告

美国科学技术报告编写标准(ANSI/NISOZ39.18)将科技报告解释为用以传递基础或应用研究的结果、支撑基于这些结果所产生的决定。这类报告应包含一些必要的信息,用于解释、应用或重复一项研究结果或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推广传播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并提出有关的行动建议[5]。我国国家标准科技报告编写规则(GB/T7713.3-2009)认为,科技报告是科学技术报告的简称,是用于描述科学或技术研究的过程、进展和结果,或描述一个科学或技术问题状态的文献[6]。

通过对不同定义进行总结,科技报告表现出以下几个特性:

(1)内容上,科技报告所记录的是技术内容,包括在从事科研、设计、工程、试验和鉴定等活动时的过程、进展和结果,其所记载的除了成功的经验外,也包括各种失败教训;

(2)格式上,科技报告在格式上具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是经过标准化处理的,便于交流和分享;

(3)目的上,无论是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科研人员都能根据科技报告的描述进行重复试验,从而得到积累、传播和交流,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

1.2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

质量控制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而采取的各种技术和活动。质量控制包括对各环节质量控制标准的确定、质量控制方法的确定、检验技术的确定及出现质量失控时的处理等[7]。科技报告质量控制则是为使科技报告符合一定的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手段和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保证产生的科技报告的质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质量控制的整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循环闭合,即整个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反馈和改进环节。

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既有的科技报告的质量的高低做出的科学的、客观的评定。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与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不尽相同。科技报告质量控制含有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但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不限于科技报告质量控制。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主要监视质量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的质量评价的主要作用是判断科技报告是否符合既定的相关标准,从而形成反馈和改进,在科技报告质量形成之后(科技报告质量控制结束),仍存在质量评价。此时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可以为科研管理部门监督、规范和评价科学家科研活动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科技报告使用者提供参考,提高利用率。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也不尽相同,从现有的文献研究来看,质量控制主要针对文献质量(格式)和内容质量,质量评价除以上两者,还包括对经济、社会等效益质量的评价。

2 我国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

2.1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科技报告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高效的积累、传播、交流、共享和使用,促进科技创新。如何更快速、有效的共享交流?这必须依赖于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国内对相关标准的文献研究呈现了从粗略到细化的研究过程。如熊三炉、贺德方等学者呼吁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报告技术标准[8-9],曾建勋依据科技报告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及具体内容以框架的形式列出了科技报告标准规范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了撰写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加工标准和服务标准,每一类标准下又进行细分,如编写标准、审核标准、编号标准、著录标准等[10],他对这些标准及标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张爱霞等则进一步对科技报告编写规则国家标准的编制进行阐述。她指出应秉着继承性、前瞻性、通用性的原则对现有的标准进行修订并进一步阐释科技报告的前置、主体、结尾部分及每部分的构成元素[11]。关淑菊阐述了中国航空科技报告(HK报告)撰写规则,指出封面、辑要页、引言、正文、附录等各组成部分的要点并简述了其质量要求及排版要求[12]。

2.2 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以往的研究虽没有对科技报告质量进行严格的定义,但从科技报告特征和要素角度出发,研究了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指标。刘冠伟认为报告的撰写水平、应用价值和技术内容构成了国防报告的主要影响因素,他利用层次分析法筛选了二级评价指标如创新性、完整性、经济和社会效益、检索标识的准确程度等并分别确定了其权重[13],为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相较于刘冠伟提出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裴雷、孙建军在提出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的结构框架、内容框架、层次框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一级指标为文献质量、专业质量、效益质量的三级指标体系,提出应从提高评价指标的可用性等重点方面推进科技报告质量评价[14]。

2.3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研究

2.3.1 培养撰写能力,提高科技报告写作质量

科技报告是由科研人员撰写完成的,可以说科研人员是科技报告资源形成的核心主体[15],因此,应强化科研人员科技报告撰写能力培训,培养科研人员的科技报告意识,加强科技报告撰写差异性培训[16],应注意科技报告题目的明确性、简洁性、可检索等,在摘要上应删繁就简,正文应调研扎实、立论缜密、重点突出,参考文献注意引用文献的数量和质量[17],从而提高科技报告的写作质量。

2.3.2 注重科技报告标引和加工

科技报告的标引是对科技报告赋予检索标识的过程。较高质量的标引,可以提高科技报告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提高对科技报告的使用效果。以核科技报告标引为例,通过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遵循相应的步骤及原则,可以避免过度标引、组配方面的错误[18]。赖院根提出应加强元数据的整合与设计,元素项应侧重于描述科技报告文献特征、表征科技项目信息和管理保存科技报告;同时利用领域本体,对科技报告内容进行分析、识别和著录,实现信息化整序[19]。

2.3.3 强化多层次审核,全面提高编辑能力

科技报告资源的形成涉及多方主体,这些主体在科技报告质量的形成与改善过程中也承担着不同的职能。项目承担单位对产生的科技报告进行格式审查、内容审查和保密审查,科技报告收藏和服务部门对收到的科技报告进行格式审查和总体质量评价[15],也有学者指出基础管理中心负责公开或受限科技报告的文献层面的审查,部门管理中心负责受限科技报告的专业层面的审查,国家管理中心负责公开的科技报告的效益层面的审查[14],应强化各主体的审核能力。同时,伴随着科技报告的出版,面对科技报告的诸多特殊性,考验着科技报告编辑的征集协调等全方位能力,应通过边干边学等各种途径逐步提高[20]。进而提高科技报告的出版质量。

2.3.4 充分利用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方法,开发科技报告评价工具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层次分析法、缺陷扣分法、第三方评价法、用户评价法、同行评议等方法[21],建立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方法体系;应基于引证分析与文献评价方法开发科技报告引证数据库或相关评价工具,用户将快速获取高质量科技报告,同时也方便科技报告工作的学术评价[14]。

2.3.5 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科技报告的主要撰写者缺乏必要的动力去完成高质量的科技报告撰写工作[22],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应在各类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中明确提交科技报告的要求,将科技报告质量是否合格作为项目验收时的一项重要内容[8],应针对科技报告的特点,建立公开、内部、涉密等不同范围的科技报告出版体系[9],将公开出版的科技报告与图书、期刊同等对待[8],将形成科技报告的数量及质量作为评定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人员科研贡献及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3],在职务晋升、申请科技奖励工作中逐步引入科技报告的佐证机制[24],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实践——以山东省为例

2014年12月,山东省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开通试运行,标志着山东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后,山东省科技报告各项工作陆续开展。本文结合前述研究,根据山东省科技报告工作实践,从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的角度对当前规律性工作进行总结。

3.1 以“意见”、“通知”等政府发文形式强调科技报告质量的重要性,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工作纳入科研管理程序 自开展科技报告工作以来,山东省政府、省科技厅接连发布《关于印发〈2015年科技报告工作计划〉的通知》(鲁科办发[2015]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关于加快建立科技报告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15]10号)、《关于印发〈山东省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细则〉的通知》(鲁科办发[2015]15号)、《关于开展山东省科技计划科技报告工作的通知》(鲁科办发[2015]21号)4个重要文件,每个文件都从不同方面对科技报告质量、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作了规定,如明确规定了项目承担单位等主体在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中的职责分工,明确了要“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将科技报告呈交和共享使用情况列为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科技报告任务完成情况将与项目执行过程管理同步检查,并作为项目验收的必备条件”,从而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纳入科技计划管理程序。同时明确要加强对科技报告质量体系建设的学术研究,突出显示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在整个科技报告工作中的重要性。

3.2 建立科技报告辅导制度,加强撰写培训、审改培训,提高撰写、审核与咨询服务能力 随着科技报告试点工作的逐步开展,探索建立了以科研人员、科技管理人员为主要辅导对象、以科技报告知识普及、科技报告撰写、科技报告审改为主要内容的差异化的科技报告辅导制度。针对科技管理人员举办山东省首期科技报告指导人员培训会,介绍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相关理论、科技报告撰写与审核、科技报告审改系统,提升了科技报告管理、审核、加工和咨询服务人员素质,强化了科技报告辅导人才队伍。针对科研人员,以科技计划为单位,以地市为片区,分赴济南、日照、临沂等地召开科技报告培训会,培训围绕着如何撰写科技报告、如何使用科技报告呈交系统和共享服务系统、山东省科技报告建设进展介绍进行,培养了科研人员的科技报告意识,同时为科技报告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3 施行科技报告指南发布制度,明确科技报告要求 在科技计划申报指南(通知、公告)发布的同时,同步部署科技报告工作要求。截至目前,已将科技报告纳入山东省2015年自然科学基金计划、2015年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在申报通知中明确提出“申报者承诺将严格执行科技报告制度”、“按规定要求呈交科技报告”。在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任务书中单独增加科技报告条款,明确提出“1+2+1”要求,即对新立项项目,在立项之后,签订任务书前首先要提交1份立项报告,2份进展报告(年度报告+中期报告)、1份最终技术报告,并对提交时间作了明确规定。

3.4 严格按照国家科技报告标准规范开展科技报告的改写、审核、评价工作 在前期的科技报告回溯和当前科技报告试点工作中,山东省科技情报研究院(山东省科技报告收藏服务机构)严格按照国家科技报告的相关标准对已呈交的科技报告在形式、密级、编号等方面进行审核、改写,从封面、基本信息表、目次清单、图表清单、正文内容、格式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如封面和信息表的中的必备元素是否完整、编号和保密等级标识是否正确、正文是否描述了完整的研究过程和技术细节等。对严重不合格的科技报告作退回处理。

3.5 加强科技报告工作考核,建立科技报告质量失控处理机制 对2015年新立项的项目及2015年之前立项并在研的项目,山东省科技厅加强了对科技报告工作的考核。实行“科技报告收录证书”制度,未按照任务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相应的科技报告或科技报告质量不达标将不予发放科技报告收录证书,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无科技报告收录证书将不予结题。将科技报告工作与科研人员诚信挂钩。如果科技报告中存在抄袭和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将被记入不诚信档案,并限制5年内再申请省各类科技计划。同时,提出对科技报告工作成效突出的个人或单位将给予鼓励。

从山东省的科技报告工作实践来看,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具有阶段性特征。这种阶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主体的阶段性:以科技报告的生命周期角度,从科技报告的产生、呈交、审核、共享服务,科技报告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涉及的主体囊括了科研人员、科研承担单位、科技报告收藏服务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各主体的职责的不同决定了质量控制与评价内容呈现一定的阶段性;(2)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内容的阶段性。科技报告撰写人员的撰写水平影响着科技报告的文献质量和专业质量,科研承担单位和科技报告收藏单位对科技报告的文献质量进行审查,而专业质量则由第三方评价机构评定。

4 结 论

相较于美国、欧盟,我国科技报告工作虽起步较晚,但关于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一定的数量,在研究内容上也比较全面,围绕着科技报告整个生命周期,探讨了涵盖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控制与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在内的重要内容。相较于理论研究,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尚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上,虽存在对科技报告的初审与复审,但多是对形式、密级的审查,尽管有内容的审查,但限于审核人员非相关科技领域的专业人士,在科技报告专业质量(如数据的真实性、创新性等)的审核上仍存在不足。而在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方面,第三方评价机制如何建立与实施、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质量评价工具的开发等实际工作仍需进一步探索。尤其是在相关学者已经提出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指标,考虑到质量评价的专业性强、成本高等问题,利用评价指标进行定量评价有待实践。科技报告的质量影响着科技报告的积累、传播、交流和使用的有效性,影响着科技成果的转化,无论在质量控制与评价的研究还是实践都需更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化柏林,武夷山.科技情报的重要载体——科技报告[J].情报学报,2013,32(5):1.

[2]朱东辉,文秀芳.科技报告:一种高值高效的技术信息产品[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5):558-559.

[3]贺德方.科技报告资源体系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3,(1):4-9.

[4]蒋岚,唐宝莲.探索科技报告管理的创新模式[J].黑龙江档案,2013,(4):26-27.

[5]Z3918-1995Standards,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Elements,Organization,and Design[S].

[6]GB/T 7713.3-2009,科技报告改写规则[S].

[7]刘国亮,王东,曲久龙.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学术质量控制系统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5):76-79.

[8]熊三炉.关于构建我国科技报告体系的探讨[J].情报科学,2008,(1):150-155.

[9]贺德方,胡红亮,周杰.中国科技报告体系的建设模式研究[J].情报学报,2009,28(6):803-808.

[10]曾建勋.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体系研究[J].情报学报,2013,32(5):459-465.

[11]张爱霞,杨代庆,沈玉兰,等.“科技报告编写规则”国家标准的编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3):108-111.

[12]关淑菊.中国航空科技报告撰写规则[J].西飞科技,2001,(1):50-52.

[13]刘冠伟.层次分析法在国防科技报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C].∥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381-385.

[14]裴雷,孙建军.中国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与推进策略[J].情报学报,2014,33(8):813-823.

[15]周杰.科技报告资源的构成及产生机理研究[J].情报学报,2013,32(5):466-471.

[16]曾建勋.基层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J].情报学报,2014,33(8):800-806.

[17]王传珂,刘金华,刘慎业.浅谈如何提高国防科技报告的写作质量[J].国防技术基础,2008,(5):36-38.

[18]曾丽萍.核科技报告的标引[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1):54-56.

[19]赖院根.科技报告整合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4,(1):34-39,93.

[20]陈卫红.论科技报告编辑的全方位能力[J].编辑学报,2006,18(2):155-156.

[21]贺德方,曾建勋.科技报告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109-110.

[22]毛刚,贾志雷,侯人华.情报学视角下的科技报告研究[J].情报杂志,2013,(12):62-66.

[23]张东,赵新力.关于建立我国科技报告体系的探讨[J].中国信息导报,2003,(8):15-17.

[24]张新民.我国科技报告制度体系框架设计研究与实施进展[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3,(3):1-6.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

猜你喜欢
质量评价质量控制
水泥混凝土灌注桩质量监督检验及缺陷防治
不同栽培措施对党参药材化学质量的影响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浅谈机车总风缸的制作质量控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浅谈石灰土基层施工及质量控制
黄土路基台背回填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