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生活经验搭建音乐学习平台

2016-11-19 16:50史建梅
新课程·小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鞋匠陈老师情境

史建梅

音乐教学,就是把一个个音乐作品作为唱或者听的载体,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为孩子组织和开展有音乐性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逐步感受积累掌握音乐的表现性要素,提升学生音乐学科的基本素养,使得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得到持续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抗干扰的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比较弱,模仿是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手段,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仅处于基本的感受体验阶段,如果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理性深读音乐要素,显然违反了音乐教育的一般规律,但如果面对一个音乐作品,我们不带领孩子去感受它的特点和精髓,又丢失了音乐的本身。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放大音乐的直接经验感受,让学生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用肢体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一窥音乐的妙趣。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让学生和作品之间能够顺利地对接,其中必定需要一个媒介、一个平台,下面就结合课例《小鞋匠》谈一谈如何帮助学生搭建学习平台。

一、创设生活情境,走进音乐

记得德国学者有这样一句精辟的比喻:将十五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是难以下咽,但是,如果将这些盐放到一锅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受美味佳肴的时候将这十五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就如同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够被吸收,而知识需要融入情境,才能显示它的活力和美感。

《小鞋匠》是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劳动乐》中的一首歌曲,这是一首二四拍的活泼风趣的德国儿童歌曲,以叙述的口吻描述了小鞋匠高超的技艺和快乐劳动的情境。本单元选用这首歌曲是为了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不同的劳动角色,通过参与律动、小乐器演奏等音乐活动感受歌曲的特点,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陈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以一个故事贯穿始末,从晨曦到匠之舞到匠之赞再到匠之梦,每一个音乐元素都被渗透进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

节奏音高旋律这些名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无疑是陌生的,如果我们用这样的字眼来和孩子们交流,孩子在干巴巴的对话中必然会产生对音乐的排斥和畏惧,但是陈老师将歌曲中的音乐元素融入一个个故事里,放进了一个个场景当中,无形中就让孩子和音乐亲近起来。

小鞋匠的歌词,具有明显的叙述感,对于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资源,陈老师通过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以音乐剧的方式一幕一幕环环相扣地出现,并且把这些环节都转换成为表演情节,引领孩子们以诵读、演唱、聆听、表演等多种方式,充分带领孩子们的感官,让他们不断地根据新剧情的要求,沉浸在整个音乐剧的表演当中,更加立体地享受老师为他们准备的音乐大餐。

二、借助生活经验,体验音乐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中只有积极地感受音乐和鉴赏音乐,培养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和感悟,陶冶情操,发展创造能力。

怎样让儿童对音乐感兴趣,让他们作为音乐活动的主人,到音乐活动中去认识自己、表现自己呢?用直观形象的手法搭建平台,一定恰如其分又不流于形式。

《小鞋匠》歌曲的前三个乐句呈现的旋律是规整的模进上行,可是,如何让二年级的孩子感受到这种进行的特点,又不用专业陌生的音乐术语来表达,陈老师巧妙采用了几块毫不起眼的长方形木块,通过事物的呈现,让孩子们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自己思考发现,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再辅助于行动,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音乐老师搬出几块木块这是要干什么?唉,老师居然一边唱一边站上去了,可是,怎么唱到最后一句没有凳子了,还要让我们来排一排这个凳子,可是,要怎么排呢,在思考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老师往上走的这个指令性动作与哼唱的旋律、音乐和动作之间是有关联的,当他们内化了这个联系后,最后放上一张凳子,如何放,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可以想象,孩子们在完成这一系列活动之后的心情和收获,那些高举着的双手,那些按捺不住的兴奋,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主动、合作甚至是迫不及待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了一个看、疑、思、动的内化过程,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积累了感性的经验,为音乐的表现和创作奠定了基础。

三、捕捉生活素材,延伸音乐

有人说:观念影响视角,观念决定行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教材和对学生的认识和剖析,从而映射到我们的教育视角和教育行为“课堂教学”,最终决定学生这个教育主体将获得怎样的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不能只关注歌曲表象所传递出来的音乐语言,而要以每节课为立足点,提升学生各方面的音乐基本素养,使得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得到延伸和发展。

《小鞋匠》一课,陈老师在课堂一开始就设计了三声部的节奏练习,表面上看来与教学内容没有什么联系,但教者通过巩固复习节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对接,在稳定节拍的配合下,加入了象声词的模仿,与学生生活经验形成对接,然后分配角色,进行单声部练习,然后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有效音源,再现生活中常见又高于生活的音乐情景,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兴趣,找出了捻指、响舌、敲击凳子来模仿钉鞋的声音。最后,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三声部的合作,孩子们在过程中体会到了节奏的乐趣,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更明白了协作的意义。

陶行知有几句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当孩子和音乐语言存在距离的时候,我们有责任为孩子搭建一个平台,那就是用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鞋匠陈老师情境
怎样的鞋匠算是一个好鞋匠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四颗补鞋钉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认字”大师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