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一辈子

2016-11-19 17:47江碧珍
新课程·小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下课后课桌书本

江碧珍

还记得刚从学校毕业的我,担任了一年级的一个班的语文和一个班的体育课。语文课由于有指导老师的示范和指导,勉强能弄拢,至于体育课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头疼。原本组织好的队伍,跟我一走就炸开了锅。任凭我怎样的声嘶力竭,他们回馈我的除了欢呼就是追赶。迫使我和他们一遍遍玩毫无规则可言的游戏——“老鹰捉小鸡”。

当时的我特别沮丧,办公室的很多老师都安慰我,其中一位老师的话我至今都记得:“一年级的孩子就那样,你以后在教室里把要求讲清楚了再带出来,不行就重来。”临了她还嘱咐我:“走的时候把听话的孩子放前面。”如获至宝的我便开始一遍遍琢磨起这句话来,经过一次次的尝试,情况终于明显好转。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又带过了好几届一年级,可回想对于他们的教育,我突然发现,一切方法竟然都源自于我对于那句话的理解。

“一年级的孩子就那样。”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面对刚进入小学的他们,心态一定要好,我所该做的就是了解他们。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对事物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能熟知轮廓,但不注重细节。不仅如此,他们还没规矩,爱忘事,明知不能干的事还是会去做,做了之后还得找点其他的理由,而且特好反复。但同时他们天真、热情,也特别愿意听老师的话,好表扬,刚刚批评了他下课后仍会粘到你身边帮你拿书本教具,给你讲昨晚他做的美梦。原来一年级的孩子就是这样。所以当他们书包里乱七八糟时我不会生气,也理解5为什么也能写反。

“以后在教室里把要求讲清楚了再带出来,不行就重来。”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学习要求要具体,形成习惯得反复。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新的内容时应研究这一活动的重点、难点,给予清楚的讲解,最好加以示范,尽可能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做。

比如,一年级的孩子刚学着用铅笔写字,无论老师怎么强调作业写完后把笔就放好,可总有个别孩子写着写着作业就弯腰去捡笔。我曾经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形,起初我还帮他们捡,并提醒他们不写了就把笔放好。哪怕我都因此事批评过某些学生,可上课下位捡笔的事情总有发生。一次,涛×一节课下位捡了几次笔,并且捡的时候还把别人的笔袋和彩笔撒了一地。我生气了,下课后把他请到了办公室询问原因。知道情况不妙的他,抹着眼泪跟我说:“我刚刚明明把它放在课桌上了,可不知什么时候它自己就掉了。”看着他那委屈的样子,我知道他说的都是实话。放好了,为什么还滚到地下了?我知道一切原因都在于我。孩子还小,他不能自己寻找到怎样放是最合适的,真正的放好是什么标准。那么,老师的要求就应该明确、具体,实实在在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第二节课作业完成后,我明确要求:把笔竖躺在书本的正中间,并且拿来笔和书本示范给孩子们看。每个孩子都能把铅笔稳稳当当放着了,几个小家伙为了验证还轻轻摇晃课桌,不禁为自己的胜利暗自叫好。在以后上课时,我仅需要稍作提醒和纠正,这一现象便得以杜绝。

虽说教育要尊重学生,不可强求十个指头一样长,但在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我固执地认为得坚持统一性的原则,坐立行走、听说读写都得具体要求。充分利用学生可塑性强和先入为主的特点,把要求的细节说到位,把该做的事指导到位。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话和他们交流,让他们通过观察、模仿很快领悟了要领,在培养过程中不断反复练习,反复巩固,直至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成为习惯永久保留下来。

“走的时候把听话的孩子放前面。”我认为这句话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注重榜样引领、正面引导;二是多用表扬、真心关爱。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不良的风气和行为若没能及时制止和管理,便会诱发更多、更大范围的类似行为的发生。相反,走在前面的是我们为他们寻找一些“可学”“能学”的榜样,是大张旗鼓树起来的标杆,这样学生在这些旗帜的引领下不好的行为得以收敛。为了激励更多的孩子,也为了形成更加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我会寻找更多的表扬机会,表扬更多的孩子,树立更多的旗帜,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关注和认可,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付出的甜蜜。

当学生主动摆桌子时,我会当众说:××同学主动摆正桌子,桌子喜欢他,老师更喜欢他。看到哪个同学主动做好事又讲究方法,则更加表扬:瞧,××的观察力多敏锐,老师刚把小黑板放下,他就看出来需要擦。瞧!擦得多干净。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个孩子都会学得更积极,表现更优秀。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也是我对那句话的理解,以后我仍将牢记这句话,反复体味琢磨,尽可能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学习,让他们感受来自老师的关注和期待,真正为他们的成长打好基础,更好服务。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下课后课桌书本
玩转书本
课间游戏玩耍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活动设计
打开书本
班主任
搬课桌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哪里牛了?
开在书本里的花
易分类存放的课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