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学生默读能力培养之反思

2016-11-19 17:47王春梅
新课程·小学 2016年4期

王春梅

摘 要:默读讲究的是既对又快,因此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通过研究总结了默读方法,让学生有效地默读,提高阅读质量。

关键词:方法导航;速度保量;思维保质

默读讲究的是既对又快,因此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我在对我校高段学生的默读能力,即对学生的默读方法、速度和思维能力,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高段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我谈谈自己的反思。

一、默读——方法导航

默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教给学生方法,要让学生明白如何默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是不想默读,只是不知道怎样去默读,缺少默读的方法。因此,导致他们不会默读。对学生的默读方法培养,我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学生知晓什么是默读。我给学生讲清什么是默读,并且默读要做到“三不”:不动唇、不发声和不指读。

第二步,心理学训练。学生默读方法的训练,光说还不行。我在实验班集体采用了“舒尔特表”对学生进行了训练。在训练时,我将数字改成汉字,将一句话中的文字打乱顺序,写在格子里,用幻灯闪现,在规定时间内,要学生写出来。

二、默读——速度保量

默读能力的培养,速度很重要,它是学生默读保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高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训练好学生的默读速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默读速度培养,我采用了分阶段进行,由易到难的方法。

首先,给文章出一定数量、难度不大的题,给孩子一定时间,看最快能回答多少问题。比如,在教学《将相和》这课时,我出示了“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这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在六分钟完成。通过观察,在三分钟的时候,班上有9个学生勾画出来了,正确的6个人;在六分钟的时候,有30个学生勾画出来了,正确的20个人。与没有训练之前相比,有一定的进步。在教学《梦想的力量》时,教师出示了“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的句子,这个问题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在五分钟内找到了答案,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速度有了进步。通过不断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不断加快。

其次,进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默读的质量。

我在进行训练时,将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重点训练项目。在上《一夜的工作》这课时,我出示要求:默读课文,画出点明中心的句子。大部分学生在两分钟就将句子找了出来。从这次的教学可以看出,默读能力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会有提高。默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很有帮助。

三、默读——思维保质

默读最重要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理解能力。我在训练中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学生在训练中默读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对学生的默读能力培养上,我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训练重点,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贯穿。第一阶段是对学生归纳自然段的训练,第二阶段是对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第三阶段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训练。在默读时,我们指导学生用浏览法、跳读法、勾画法和品味法,培养自己的默读思维能力。在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我出示了一个学习要求:默读课文,分别画出表现周总理劳苦和简朴的重点语句。这里我运用了浏览法和勾画法,让学生找出反映周总理品质的句子。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六分钟的时候将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从这次勾画中,我看出学生在边读边想上有了进步。学习《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时,我出示了一个学习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在这里,我运用了浏览法、跳读法和品味法。四分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将问题的答案勾画出来。从学生的默读可以看出,学生的默读思维能力有很大提高。

我在对高段学生的默读能力培养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我研究是指向学生的默读能力培养,我研究重在教给学生的默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默读速度和默读能力。但在研究中我发现,作为默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默读需要时间。我研究主阵地是课堂,而课堂的时间有限,使学困生在课堂上默读的时间不够,导致了他们默读的质量欠缺。

2.默读需要持之以恒。默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两三天的功夫,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从低段抓起,在课内和课文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

3.默读能力的培养重在默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上。默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默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上下功夫,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通过研究,我在学生的默读能力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新课程的发展,随着教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更多的考验在等待着我。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不断发展,才能成为专业型的教师。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