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白木刻造型语言的醇化

2016-11-19 08:52王奎永
艺海 2016年4期
关键词:醇化符号化木刻

王奎永

〔摘要〕黑白木刻发展至今,造型语言与创作本体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隔阂而难以在形式和内容上达成一致。黑白木刻版画需要艺术语言的醇化,发挥其纯粹独立的语言魅力,使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统一。

〔关键词〕造型语言醇化符号单纯化主观

版画最早是作为文学或书籍插图出现的,版画承载着文学思想的说明作用,故版画与文学在语言表达上当然有其共同的目的,同时二者不可取代,文学所表达意境和绘画所表达意境相通达并有不同妙处。自古文有画的意境,画有文的意向。版画与文学不论是现实主义还是表现主义,都是要完成创作者情感所致的美学价值和表达欲望。然版画却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并具有更加深刻和直观的含义,常令观者反复揣摩而意犹未尽,常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审美享受。正所谓“宣物莫大于言,存行莫善于画”。“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今天的版画创作不应等同于文学,亦不同于以往的文学插图,版画创作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是相对独立的,是运用其造型手段如线条、明暗、色彩等创造出的占据一定空间的静止的视觉艺术形象,讲求对点线面基本形素的经营、组合,以真实情感反映和谐完美的乐音感受。并非因现实再造、复杂情节而失去绘画创作本身的独立性。形式的抽象似乎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正因为无形,所以才能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作为绘画艺术的黑白木刻发展至今,当说在其造型语言上较前有巨大改变,且形式也丰富多样起来。但造型语言与创作本体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隔阂而难以在形式和内容上达成一致。黑白木刻版画造型语言的转换,与文学不同,造型上更多的是追求艺术语言的醇化,强调造型语言的符号化、单纯化和主观化。发挥其单纯独立的语言魅力,使其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统一。这里的醇化即是语言纯正、纯粹之意。

一、黑白木刻造型语言的符号化

“符号”意为代表事物的标记,是记号,是较为抽象的人、景、物的替代样式,其本身具有人的意识,是人认知事物的产物,是有意味的形象体。因此,由其组成的画面构成当是画家独立意识的整体再现。“符号”具有创造性,“符号”具有造型性。符号是画家对客体的形象记忆运用点线面等造型手段表达出来的具有独立创作意义的视觉形象。这是对客观物象认知后艺术家转换造型语言的造型方式。对一个人、景、物的符号化有利于加深欣赏者的印象,并简化欣赏者对于事物的理解、接受过程。是较为直接的纯粹的造型方式,是以最直观的观察方式概括说出来并全面描述事物本质特点的平面造型,而这种平面造型的符号化模式能够迅速让大多数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懂艺术的人)认可或者说看懂,这不能不说造型语言的符号化对于现阶段形式与内容与普通百姓分离的黑白木刻艺术而言是尤为重要的。

符号化思维是人类生活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艺术符号的创造过程是精神与审美文化的提炼过程.符号化语言在黑白木刻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写真符号和平面符号。写真符号即画家认知事物的真实形象而概括出的画面需要的较为写实的“具象符号”,平面符号是画家根据画面需要而洗练出来的较为抽象的基本语言符号。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木刻作品的整体意象。符号在木刻版画作品中的运用带有强烈的主观设计性,而不是客观的感情的直接宣泄。作品的精神内涵往往显得肤浅和狭隘。作者不应热衷于技术构成的画面符号,沉溺于纯技术的钻研,而应使理性的符号和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艺术就是和谐,和谐就是对立物的相似,相似物的类比”。黑白木刻造型语言从来不是孤立的形式,而是与特定的主题、情感相互依托的互为表里的统一体。符号化应使作品的创作倾向性把注重精神体验和对流行文化的兴趣结合起来,对感性精神的探索和理性的画面效果结合起来。倘若一件作品只见符号一堆,不能引导欣赏者进入特定的整体情境,那便是艺术的颓废和失败。对于符号的运用,不可模式化、凝固化,而是按照特定表现对象和画家特定情感的需要,不断寻找变化,让符号尽可能地隐蔽,直至退出欣赏者的思维。

抓住宇宙间我们认为代表普遍性的凭借,建立自己的视觉语言系统,创造我们生活时代的新的符号。这是现代画家应着力研究的课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他的视觉符号,一个城市一个企业需要他的视觉符号,那么,一个画家当然也需要他的视觉符号方能体现其个性化特征,方能展现自我意识。画家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更多地调动绘画语言本身的作用,通过点、线、面,通过绘画形式本身来传达他要传达的感受。

二、黑白木刻语言的单纯化

黑白木刻创作语言的单纯是不加掩饰地创造出画面和谐完整的造型,轻松自然如银河之水一泻而下,汇流成河,绝非语言的简单化,亦非故作姿态、矫揉造作的跟时风。基于此,我认为黑白木刻艺术语言都应相对单纯化,要更多注重绘画本体语言的发挥。我们与其用木刻做记录、讲故事,不如注重对木刻版画本体语言的调动,使得每个画面都有境界、都有画家自己的感觉。掌握木刻语言的单纯化,再加上我们对于整体画面的布置,必然使得黑白木刻版画具备了一种特别的视觉冲击力。把黑白木刻版画的本体语言发挥到极至,也是衡量绘画作品品味高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职业特点,当你把一个人刻画得非常具象的时候,它会一下把你拉回世俗的环境中。例如,你如果具体去刻画一个农民,你就会被农民的职业特点所限制,这时绘画的精神容量就会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如果在创作中把人物的职业特点和个性去掉,使其成为符号化的人,绘画的精神容量反而增大了,这个符号化的人就变成了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没有职业特点的人,这时画家通过他的语言方式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想表现的东西。这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提纯自己的绘画语言,或者说是他在追求独立的绘画语言的进程中一个非常必然的过程。强调以观察自然为走向单纯化的出发点,并植根于此,在意象造型艺术的探究中,注意把握表现对象的特征,有意识地追求传达超出物象及形式自身的审美趣味,并取得相对单纯的,同时又不是单一的形式与复杂内涵的统一。比如,柯勒惠之的黑白木刻创作中,多是以简单的、精少的结构造型和较为洗炼的刀法表现由复杂的内容和精神客体组成的有序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对视觉艺术的研究表明:人们通常在绘画的一般性创造活动中,很注重对形体的表现力的追求,其中对于不同形体的客观体验获得的最初感受,往往对“力”的作用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应。例如运用“线形去感受某种心理……用圆润的曲线形态表现甜美、舒畅的心理情绪;用波折的曲线去构成那种欢快、急促的或是生硬的视觉意味,以及用直线去构成稳定持重、富有目的性的等等视觉心理表达。直线造型能使人的审美知觉获得坚硬而充满力感、朴素而平稳的视觉效应,曲线造型能够让人产生轻巧、优美、柔弱、饱满的情感联想。不同线形的“力”的结构形态不同,对线形的心理感受和知觉意味亦不同。所以木刻版画创作在确定了他的基本情调以后,同时也确定了它的造型样式,使得造型语言单纯化能够更有效地表达主体情感。我们并非简单地拿来并摹仿前人的线条,应取法晋唐人师法自然及其线条的造型表现力,溶进书法艺术特有的意象结构手段,甚或金石碑刻趣味,使之综合、创造,才会形成画家不同于前人和同代人的单纯、明快而灵动的风格样式。

格式塔心理学对视觉艺术的研究还表明:绘画用笔所显示的运动力,和人的内在因素具有同构性。因此,任何艺术家或特定时期的艺术风格都可以通过其中的运动力被自由发挥的程度,判断出艺术家的精神情态。人的内在因素即情感因素和用笔用刀的运动力直接影响艺术家造型语言的外在表现,并形成单纯有力的黑白造型语言,处理手法亦应粗细、曲直、动静兼施,服从画面整体需求。用笔用刀的风格,也都收起毕露的锋芒,让位于造型的整体审美价值,作品境界便获得了进一步的醇化。

三、黑白木刻语言的主观化

“主观化”是指以语言为表现成分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即情感化。黑白木刻语言的主观化意味着创作木刻语言的个性化,这是画家主观思维对于客观物象或模糊形象的心灵体验,是对画面元素的高度提炼,其直接反映画家思想的全部内容,是主体情感的真实写照。任何绘画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设计性,黑白木刻亦如此,这种设计性就是主观的,是个人情感的再现。上世纪三十年代,解放区木刻运动在当时的革命历史背景下是运用木刻这一外来画种作为战斗武器出现的,木刻作品所反映给人们的是真实动人的形象和强有力的刀法线条下的视觉冲击。表现语言单纯而强烈,体现了画家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文革时期,绘画转向了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宗旨上面来,画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色彩,连色调都是一样的,一律红色,所以画家的主观意识变得极为淡泊,走进了艺术的单一和大一统误区。所有的作品都是围绕着文革这个大的时代背景进行创作的。“文革”结束后,不少作品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和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描绘。版画家们开始发自内心重新打量这个平凡的世界,重新理解木刻的造型手段,这时主观意象和主观造型占据了创作作品的所需。创作开始脱离政治束缚走上艺术本身发展轨道,开始探索“形式美”。版画家开始由着自己的性子画自己的身心感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版画家在艺术本身的原动力上寻找自己个性语言,主体思想得到充分发挥。

黑白木刻在语言的探索上逐渐走向审美的多元化和多重化。木刻语言的主观化势必要求画家在造型语言上反复实验并调动绘画语言本身的作用,在点、线、面、体等造型因素上苦心经营,在各种基本刀法上灵活运用,通过绘画形式本身来传达他要传达的感受乃至充分表达自身的想法和情感体验,从而使木刻创作语言个性化。黑白木刻的艺术性突出地表现在主观化上,创作强调的恰恰是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人”的意识与精神,而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世界。木刻造型语言由主观化而使得木刻创作得以独立,由主观化使得木刻语言更加得以醇化,只有这样,黑白木刻才能在本体语言上得到最大的发挥,创作面貌才会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国版画的前身———传统年画,是老百姓深深喜爱的艺术,新兴黑白木刻曾一度作为革命战斗的武器———宣传工具在中国大地之上遍地开花,几乎家喻户晓,甚至直到今日提起版画,一般人心里就认为是黑白木刻,但是他们眼里的黑白木刻依然停留在以往的认识里,对于今天的黑白木刻版画几乎一无所知,即便有人接触过一些,也是未曾深知,或者说根本看不懂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黑白木刻受到欧美国家思想的影响,远离了它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一味追求西方造型语言的新思维模式,以崭新的空中楼阁式的面目在象牙塔尖顶自得其乐而远离了中国艺术精神,一度失去了绝大多数观众,所以,黑白木刻造型语言的醇化,自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点上的醇化,是中国本土语言的醇化,旨在唤黑白木刻版画重回大众心里。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醇化符号化木刻
不同醇化方式对烤烟品种翠碧一号片烟醇化效果的影响
复烤片烟在不同醇化环境中的质量变化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造纸法烟草薄片浓缩液的醇化方法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自然醇化过程中白肋烟叶TSNAs含量的变化
从艺术区到艺术节:“蓝顶”的符号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