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传统剧目资料库建设探析

2016-11-19 09:16贺小汉
艺海 2016年4期
关键词:湘剧行当剧目

贺小汉

〔摘要〕湘剧是湖南的地方大戏,数年来涌现了繁多的优秀湘剧艺术家,也因此将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的艺术性得以提升和发扬。针对现阶段湘剧教学情况,本文提出了湘剧传统剧目资料库建设的设想。

〔关键词〕湘剧传统戏资料库

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素有“省”剧之称。它生于民间,植根湖湘,经过长期的繁衍,成为湖南地方戏中的一个代表性剧种。湘剧剧目曾多达千余个,从著名剧作家范正明先生所著的《湘剧剧目探微》一书中,湘剧剧目涉及到我国从商代到现代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湘剧是多声腔剧种,融合了高腔、低牌子、昆曲、乱弹四大声腔。高腔是声腔中最主要的一种,它保持了弋阳腔“锣鼓干唱、不托管弦”、“一唱众和”的特征,其中以“放流”、“以节击鼓”的清唱更为出色。湘剧表演有比较完整的行当体制。过去称谓“九老图”,尤其“大靠把、大花脸、大脚婆”行当更独具特色。湘剧传统剧目中以弘扬伦理道德、倡导和宣教“忠孝节义”的内容居多,也有“豪侠”、“功名”、“佛”、“仙”类不同于“正戏”的民俗风情戏。湘剧又是一个关注现实、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剧种。在抗战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都有整理、改编、新创的优秀剧目,具有关资料统计,湘剧剧目经长期的衰兴更迭,仍存有660个剧目,多数为传统戏。从现存的剧目,我们看到了湘剧的起源、发展、成长,形成了古老湘剧现实主义传统的地方特色显著的戏曲表演模式。

一、当前湘剧传统剧目资料库建设现状

湘剧艺术传承源远流长,根底深厚,戏班发达。几百年来,湘剧一直采取“投师学艺”或“艺学家传”口传心授师徒相传的教习方式传承发展湘剧艺术并形成了较大影响,成为湖湘文化不可缺的一部分。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有60多年的戏曲办学历史,从最早的湘剧小演员训练班到目前拥有中专、大专、高职的戏曲湘剧表演班,办学规模扩大很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湘剧演员,出了很多有影响的表演艺术家,为湘剧的传承做出了贡献。艺校是传道授业的殿堂,很多湘剧前辈、表演艺术家都在校任教,从罗元德到贺华元、王华运、李凤池、李霞云、郑福秋,再到文革后的彭俐侬、吴叔岩、廖建华、姜剑梅、李自然等艺术家,他们不计名利、辛勤耕耘。艺术职院成立后又有左大玢、王永光、陈爱珠、唐伯虎、彭汉兴等也来校传道授艺,湘剧艺术家不但传授各自的拿手好戏,还多次在舞台上展示经典剧目和艺术风采、讲述演戏体会,精彩的技艺至今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文革前,贺华元老师示范演出的《薛刚反唐》、《父子会》、《三打严嵩》等戏,把湘剧花脸“叫、跳、笑”的独特风格表演得淋漓尽致;王华运老师在60多岁时演出《三讨战荡》周瑜战败下腰吐血的绝活让我们震惊;还有凤池老师的《打雁回窑》、《表功》、庄华厚老师的《醉写赫蛮》等戏演来都是有声有色,把湘剧艺术唱做重情、从人物出发、有湖南地方的“辣椒味”的艺术特色表现得恰到好处。

湘剧表演艺术都融汇在各行当的代表性剧目中,湘剧的传承方式仍属于师徒相传性质,这种方式使湘剧艺术的特色、剧目得以传承,但也带来局限,随着老艺人的离世,精彩的技艺也随着演员的消失而绝迹,传承出现了危机。文革中痛失了一批正值壮年的徐韶清、杨福鹏、余福兴等艺术家,2014年省湘剧院又相继离世了刘春泉、董武炎、廖建华,这些艺术家刚刚得到非遗的保护,资料还未全面收集就成为永久之痛,这是湘剧艺术的巨大损失。湘剧目前的现状令人担忧,舞台上只有几十出戏能演,很多优秀的湘剧代表剧目都难觅踪迹,具有660多个剧目的湘剧有的只能看到剧本文学。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湘剧已列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保护,然而湘剧的第一代传承人也都是年近古稀,舞台展示力不从心。湘剧艺术的表演特色都体现在各行当的代表性剧目中,没有人就没有戏,挽救保护湘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当务之急,建立湘剧剧目音像资料更是迫在眉睫。

二、湘剧传统剧目资料库建设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1.挖掘整理行当优秀剧目

湘剧历史悠久,行当齐全,自成体系。声腔表演艺术独特,高腔戏高亢粗犷,程式动作古朴,弹腔流畅抒情,表演细腻,生活气息浓厚。湘剧行当分工不同(高腔是按九行“三生、三旦、三净”分行,弹腔是按江湖十二色分行),各行都有拿手好戏,行当因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在唱腔、表演、做派上有所侧重,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湘剧行当中尤重生、净戏,这与湘剧是地方大剧种的剧目选题重“功名、气节”的戏有关,戏出色,出的名角也多。湘剧靠把老生位居首行极具特色,头靠以功架见长,讲份位,沉稳威严;二靠重武技,身姿灵活敏捷,二者都重唱,代表戏有:《水淹七军》中关羽、《定军山》中的黄忠、《空城计》中的孔明、《表功》中的秦琼、《醉写》中的李太白等戏。靠把老生的主要演技和独特风格包括了“靠、唱、醉、死”四大类戏。湘剧小生是湘剧“三生”中的之一,就其表演做派来分,有穷、文、富、武四大戏,代表戏如《泼粥》的吕蒙正、《玉簪记》中的潘必正、《琵琶记》的蔡伯喈、《拦江》的赵云、《三才阵》的吕布、《写状》的赵宠、《翠屏山》的石秀。湘剧娃娃生不在小生戏之列,属于小生行当里专门的角色,这类戏湘剧中有称为“少岳爷”的戏,如《九龙收兴》的岳云、《打猎回书》的刘承佑等。

湘剧旦角角色分类在表演艺术方面,具有丰富的传统经验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前辈艺人塑造了各种类型、生动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如《祭夫》、《祭江》、《祭塔》中的王金爱、孙尚香、白素贞,《打围》、《打店》、《打网》中的穆桂英、孙二娘、周玉姐,《骂鸡》、《骂灶》、《骂菜》中的奚玉珍、李三春、韩大嫂等戏,在表演艺术上不但有优美细腻的表演程式,而且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湘剧的“三旦”具体指:

1正旦,分青衣、闺门两类,重唱工和脸戏,大多是贞妇、烈女,青衣举止稳重,吃苦耐劳,如《琵琶记》的赵五娘、《三官堂》中秦香莲。闺门旦,名门闺秀,举止端庄贤淑,性情温柔,如《拜月记》中的王瑞兰、《落园》中的陈杏元。2做工旦,细分为花衣、大脚婆、褙搭子。花衣戏小家碧玉类,举止文雅风流,多用指法、眼神来传情表意,哑剧戏较多,如《烤火落店》中的尹碧莲、《拾玉镯》中的孙玉姣。大脚婆戏是湘剧独有的做派,念白较多,念白要求清晰流利,重刚口,多表现劳动妇女,性格泼辣,举止粗犷,如《背娃进府》中的表嫂、《杀舟》中的龚媒婆,做工细腻、地方特色浓郁。褙搭子戏,多属官家的使女丫环,举止天真,性情活泼聪明,如《桃花装疯》中的桃花、《拨火棍》中杨排风。3硚旦,也分长靠戏、短打戏、竹布衣戏,从人物的服饰装扮可以看出人物类别,长靠戏,扎靠跨马,热情奔放,如《天门阵》中穆桂英、《湘江会》中钟无盐等,短打戏多扮演江湖绿林好汉后代,豪爽敏健,如《打店》中孙二娘、《双卖武》中段三秀。竹布衣戏大多是鱼兰包头的劳动妇女,如《凤阳花鼓》中的蔡妻、《艄子打网》中张妻等。另外老旦戏的剧目也很多,因贫富之分则重做重唱。如《王婆骂鸡》中王妈妈、《卖母为奴》中的孙氏林。摇旦戏人物性格有狠毒、有善良,举止粗鲁俗气,如《游园比武》中黑姐姐、《渔舟配》中周渔婆等。

湘剧花脸又分行大花脸、二花脸、紫脸。大花脸表演上重架势,脚步沉重,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表演上擅长“喊、叫、跳”,唱念顿挫有力,眼珠急速旋转,面部肌肉掣动,一出场就“袭”人。如《造白袍》的张飞、《祭风台》的曹操等。二花脸多表现爽快勇猛,忠义机趣的角色。如《七郎打擂》的杨七郎、《摸鱼闹江》的李逵,以功夫见长。紫脸特重唱功,声音高亢宏亮,紫脸唱腔的“盖调”是湘剧花脸独具特色演技,如《二进宫》的徐延昭、《盘貂》的关羽等。湘剧“三生、三花、三旦”的戏特别多,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我们需要好好继承,把湘剧的艺术特色保持下去,对于失传的各行当代表剧目,更要抢救性的传承。

2.收集整理音像、图片资料

湘剧在资料收集方面,规模比较集中的有两次,1976年由中央电视台在九所集中录制了一批传统剧目《拜月记》、《生死牌》、《百花记》、《追鱼记》、《打鼓骂曹》、《打机投水》、《双下山》、《描容上京》等大小戏几十出,都是由湘剧院的著名演员,如刘春泉、董武炎、彭俐侬、吴叔岩、廖建华、姜剑梅、左大玢担纲主演,为湘剧留下了宝贵资料。第二次是在八十年代初,为抢救湘剧传统,由省文化厅省艺研所举办的湘剧老艺人教学演出,共有76名老艺人参加了为期45天的排演活动,通过41个剧目的精心排练,演出了32个剧目,对外进行了23场公演,还有6场内部演出,录制了29个剧目片断展现了湘剧老艺人精湛高超的技艺和湘剧鲜明独特的风格。剧目有《水淹七军》、《九龙收兴》、《借箭》、《背娃进府》、《泼粥》、《造白袍》、《装疯跳锅》、《斩黄袍》等等,现在这些老艺人多已去世,因为有了影像资料的保存,使我们仍能直观、形象的学习传承。两次录相的时间都不长,剧目也只有几十个,所以对湘剧传统剧目的整理,对传承人资料影像的收集就显得非常重要。代表人物有左大玢、李自然、陈爱珠、王永光、曹汝龙、曾金贵、唐伯华等。他们无论是在传统戏或是新创剧目上都有出色的表演,造诣很深。另外,有的老艺术家因为本人离世,需要找到他的传人进行音配像或重新录像,代表人物:王华运、吴叔岩、余福星、杨福鹏、彭福娥等等。他们在唱腔、表演、做派上都有精彩技艺、当然各行当都还有不少当家戏当家人,需逐步系统的挖掘传承这也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3.进行研究和管理

湘剧作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对湘剧艺术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特别是在音乐、剧本、人物传记等方面都出过很多著作,但在表演艺术上投入相对不足,随着老艺人离世,湘剧表演艺术面临危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作,需院团合作,开展传承教学研讨工作,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艺术职院戏剧系作为传承基地更应在继承传统、传播湘剧知识艺术文化价值等方面与传承人、艺术研究人员共同探讨。在保护、传承、发展湘剧的工作中担起责任。

具体如下:

1收集、撰写学术论文、编写成集、定期进行资料补充,做成电子稿保存。

2录制传承人的教学全过程,所教剧目录相成碟进行保存。

3出版湘剧剧目折子戏精选(包括剧本、音乐、舞台调度、人物装扮、人物性格、艺术特色、演出情况、代表演员)。

4资料由专人保管。

(责任编辑黄晓利)

猜你喜欢
湘剧行当剧目
舞台剧目
“踩麻石”的戏曲
——湘剧之形成与发展探微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曹汝龙湘剧艺术六十周年专场演出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花衫”行当考辨
中小学校湘剧传承的实施现状与建议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