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电视台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探索
——以深圳卫视滑坡救援报道为例

2016-11-20 09:03陈人欢
声屏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卫视滑坡深圳

□陈人欢



本地电视台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探索
——以深圳卫视滑坡救援报道为例

□陈人欢

2015年12月20日11时40分,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滑坡事故,造成数十人伤亡,这是深圳近年来发生的最大一起重大突发事件,也备受全国关注。传统语境下,每一个城市只要发生灾害或事故,当地媒体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限制和困境。每一个城市只要发生灾害,当地媒体大都选择沉默,外地媒体会选择发声,这已经是新闻舆论次生灾害的新常态,直接导致了舆论主导权的失去。在信息网络发达的当下,本地媒体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的失声,是丢失舆论主动权的第一步,也是让自身陷入舆论漩涡的重要原因。因此,本地媒体的作为和表现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地方救灾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发挥主场优势,做出特色

相比其他电视媒体,深圳卫视优势在于熟悉本地情况,比较接地气,如何发挥主场优势,这很考验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具体操作上,白天整点档的特别报道由于时间短,因此以最新救援动态为主,记者现场连线是报道的重要内容。深圳卫视这次在设立前方指挥部,规范信息发布,在救援核心区、救援指挥部、安置点、医院等地设置了连线点,每个点的连线记者相对固定,后方的配合人员也相对固定,这样前方连线人员非常熟悉当地的情况,后方编辑沟通连线也累积了经验,会主动为记者连线主题提供建议,确保连线记者每次都有新内容、新递进,重点的述“从上一次连线到现在,现场又有哪些新进展”。

深圳卫视《正午30分》综合上午的报道进展和前一日的重点报道,《深视新闻》由于自身特点,报道除了最新的救援进展,更侧重官方的权威消息发布。9点的滑坡救援特别报道在于全景式展现当天滑坡救援的全貌,除了动态消息,还有许多救援细节故事和深度解读。其中救援细节故事方面,除了整合深圳卫视的资源,还整合了深圳广电集团多个地面频道的报道内容,因为地面频道长期关注民生新闻,在接地气、讲故事、挖掘细节等方面有许多优势,这可以说是和央视做出了区隔。而滑坡报道经过一整天的持续滚动,到了晚上《直播港澳台》时段时,应该挑选哪些内容,同样的内容又如何讲出不一样的感觉是需要重点思考的。为此,每天在《直播港澳台》开头准备了一分钟左右的用数据说话的开场白,总结当天的救援进展,创新了形式,充分利用电视屏,请主播自己亲自撰写文稿,在客观数据面前,诉诸柔性表达,做到有理有情。报道内容在更新9点档消息的同时,后期还推出评论。

判断舆情,坚持理性、及时引导

重大突发事故发生后,本地媒体除了选择沉默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报道方式就是“坏事当好事报”,传播正能量,具体模式就是打英雄牌、道德牌、感情牌、悲情牌。应该说这种报道手段在数年前,比如汶川地震的时候还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在今天这样的模式,已经遇上许多难题,甚至很可能引发反效果。比如哈尔滨“1·2”火灾事故报道中,这种模式就遭到质疑。而在天津“8·12”爆炸事件中,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就以《天津爆炸事故善后难》为题报道说“中国宣传部门使用的另一个策略——树立救灾人员的英雄形象——也遇到了难题,因为消防员自身可能是上级有问题决策的受害者。”

面对新的媒体环境和民众心态的变化,深圳卫视在这次报道的舆论引导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改进,按照新闻规律和舆论引导的要求组织报道,坚持理性客观报道,不煽情,不引发二次舆论灾害。在事故发生的黄金72小时期间,救人无疑是第一位的,如果当时就去追究事故原因和责任,就会冲淡对救人的关注。因此深圳卫视的报道都是以救人为主题展开,不跑题。比如20日滑坡当天,从山体滑坡救援有何难点的角度进行深入技术分析,还采访了内地和台湾的专家,比较好的体现了港澳台的特色。21日是滑坡第二天,深度报道则从搜救为何困难重重、如何科学救援、国外的同类滑坡案例以及搜救的技术的启示,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救援的难点和破解之道。

在报道的后期,在继续坚持救人是第一位的报道主题的同时,也加入各方支援、企业复工、防疫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在企业复工方面,连续三天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企业灾后在政府和各界帮助下展开生产自救的故事,弘扬正能量,但同时注意客观不煽情,基本没有使用音乐、慢镜头等手段。除了救援,事故原因、如何防止再次发生,如何追责等问题也是关注的焦点。这里就存在一个本地媒体介入时机的问题。比如这次深圳卫视把如何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重点报道放在26日事故“头七”当天,因为前一天国务院已经对事故定性为生产安全事故,“头七”也代表善后处理进入一个新阶段。当天9点的滑坡救援特别报道和晚间《直播港澳台》组织了深圳滑坡事故背后深层原因的解读,即如何破解城市发展的“渣土围城”问题。结合香港以及国外经验,介绍处理建筑垃圾,必须从立法、管理和技术上三管齐下。比如在科学填埋方面,香港就规定渣土高度严格限制不超过30米,坡度不能超过30度。废物利用方面,早在1991年日本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

适时组织评论、选好角度

除了在报道内容上进行把控外,舆论引导的另一方面就是组织评论。在全国省级台中,对本地重大突发悲剧新闻、灾害性事件、事故性事件中,本地媒体适时跳出本地视野和范围主动出评论,还是比较少的,这背后当然有比较复杂的原因。但是如今的舆论环境下,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本地媒体不主动评论,就等于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放弃,外地、网络甚至境外一些境外媒体就会主导舆论。因此这次在整个特别报道过程中,《直播港澳台》适时推出了四篇评论,《深视新闻》推出一篇,新闻中心总监把关,每篇评论的角度也是精挑细选。

滑坡事故的头两天,深圳卫视曾经有组织评论的计划,但为了避免冲击救援这个第一要务,综合考虑之后,暂时放弃。23日现场救出了第一个生还者,《深视新闻》的《余志国观察》就强调,虽然黄金72小时已经过去,但是绝不意味着对生命的放弃。深圳是一座重商的城市,也是一个重义有爱的家园。

《直播港澳台》当晚推出的陈冰评论,在肯定生还者很幸运、救援者了不起的同时,介绍了国际舆论对信息发布透明的肯定,同时还鲜明提出深圳应急处置表现可圈可点。这篇评论的基调随后被新华时评、《人民政协报》等跟进,都表达了深圳应急处置可圈可点的观点。24日《直播港澳台》的管姚评论,在点评搜救进展的同时,还重点谈到的是滑坡发生后的深圳人的城市心态——镇定有序、冷静应对、注重实效、尊重规律,这些有别于常规认知的“不激动”。25日傍晚国务院调查组对此次滑坡定性为生产安全事故,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在晚上8点为此专门召开通报会做了表态。《直播港澳台》快速反应,陈冰的评论在肯定深圳态度和决心的同时,也相信深圳能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方面能闯出新路,在如何避免“破坏性建设”上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些评论也很好地契合了深圳的“改革”形象。26日是事故“头七”,当天的陈冰评论除了强调要把滑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办成“铁案”,为国内城市治理和安全生产树立起警示牌外,又从全国城市治理改进的大背景下看深圳滑坡事故。

公开透明、深度解读发布会的内容

处置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是重要环节之一。发布会要起到正面效果,除了官方统筹安排,及时回应舆论关切核心信息外,媒体做好传播和解读也是必须的。

值得指出的是,在全媒体时代,电视直播并不是发布会内容传播的唯一渠道。比如天津爆炸事故头几次发布会中,记者提问环节均被中断直播。但是互联网上各种手机视频、文字实录、记者手记却在官方披露之外拼凑起提问环节的全貌。在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个人的全媒体时代,直播暂停对舆情把控毫无益处,不仅增加外界公众的质疑,更为不实流言提供了发酵空间。

深圳滑坡事故发生后,救援指挥部在六天组织了十场发布会,深圳卫视直播了其中八场,包括全部记者提问的环节,尽量做到公开透明。除了直播之外,更加注重的是对发布会内容的解读,将官方没有说透的话表达清楚,将政府想传递的消息用更直观的、民众更愿意接受的形式传递。比如前几场发布会,公布的失联人员的人数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引发外界一些疑问,22日第五次发布会则首次公布了失联人员名单。为此,深圳卫视提炼了三个问题,失联人员信息是如何收集的,是否科学准确,在灾害发生后,失联人员数字为什么经历了几次调整。带着这些问题,编辑采访了专家,又从地面频道中搜集大量的相关报道,地面频道的报道比较多是从个体的角度去说一些故事,而9点特别报道则用清晰的主题把这些单点的故事穿起来,从而形成有点有面,有问有答的立体报道,用比较有说服力的方式反映了救援处置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原则。在23日,则从发布会中防止二次灾害发生的内容里,捕捉了西气东输管道的受损情况,以此为依据,整合了新华社之前的相关报道,并组织了相关专家的采访,从而回答了外界对于管道泄漏的疑虑。在24日,第八次发布会专门介绍善后安置、医学救援等方面的情况,深圳卫视抓住灾后心理干预这个环节做了放大处理,通过采访海内外多位心理专家,整合多方资源,介绍心理干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心理辅导的具体做法等,具有一定的科普性和普适性。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栏目责编:吉庆

猜你喜欢
卫视滑坡深圳
部分卫视下半年待播剧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基于Fluent的滑坡入水过程数值模拟
“监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