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下如何把握新闻真实性

2016-11-20 09:03金兰
声屏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信力真实性网民

□金兰



全媒体时代下如何把握新闻真实性

□金兰

真实性本来是对新闻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的来源方式、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的人可以更容易参与到新闻行业中来,使这个行业的成分变得复杂化,导致了越来越多不实新闻的出现。

不实新闻的危害

不实新闻侵害了当事人和受众的利益。不实新闻的报道会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蓄意造出的负面新闻,不仅重伤了新闻当事人,也令公众的心理蒙上阴影。这些新闻会对社会秩序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逐渐积累的,长此以往会伤害民众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例如,2015年9月21日,网络传出一篇《中国游客因“不文明记录”被美遣返10年签证作废》的文章。某网站据此进行报道:一名中国游客持十年有效的签证去美国旅游,在过境时美国海关以其在欧洲旅游时留下了“不文明游客”的纪录为由,将其十年美签作废,而且直接遣返回国。然而第二天就经当事女游客证实,她是因为没有预订返程机票和酒店预订信息,美国移民官因此怀疑她有移民倾向。所谓的遣返、不文明记录均是子虚乌有而已。这一事件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给我国民众扣上了“不文明”的帽子,伤害了民族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不实新闻损害了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媒体公信力是一种被人民大众信任的内在力量。长期以来,媒体不断提高节目品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是公众获取一手信息的可靠来源。而公信力是衡量媒体信誉度、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媒体能否够赢得观众青睐、占领市场份额、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论是何种不实新闻都会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极大的损害,甚至导致媒体的崩溃。同时,新闻媒体被看作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媒体的公信力也被看作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媒体发布了不实新闻,除了给媒体自身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也会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2015年3月18日,网络上流传一个新加坡总理公署网站文告的图片,声称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逝世,中新网、环球网以及各大门户网站均刊发报道并推出纪念专题。然而就在当天,联合早报就发布了文章《假网站截图称李光耀去世总理公署报警》进行辟谣,声称已经向总理公署进行查证并无此事。这一起事件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全媒体时代下不实新闻的治理策略

近年来,以移动化、微传播为特征的新媒体传播改变了媒体生态,也让新闻传播机制呈现新特点,网民个体的自生产、再传播成为普遍行为。新媒体的繁荣让新闻传播的活跃度大幅度提升,同时给新闻传播的有序发展带来了挑战。预防新闻传播失范,一方面靠制度从外部进行约束,另一方面靠职业道德从内部进行约束。

新闻媒体要加强新闻素材的审核力度。新媒体中的新闻传播追求“无事不报、无快不报”,往往快速报道、转发、传播,而且越是反常的内容传播得越快,甚至加上情绪化的评论,造成新媒体中充斥许多不实信息。这种“快传播”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事实第一性”的新闻本源理念。不论传播方式如何,尊重客观事实始终是新闻传播的底线。每一次传播都是对新闻源和新闻事实进行核实,在理性判断的前提下进行传播。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媒体要对得到的新闻线索进行严格的把关。

第一,对新闻题材严格把关。目前,不实新闻主要集中在社会新闻、名人娱乐新闻和科教文卫。这些新闻的特点是趣味性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容易成为公民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有很多新闻记者、编辑会忽视对新闻真实性的审核,往往把新闻能否引起关注、换取点击量作为选取新闻素材的第一标准。发出的不实新闻虽然在短期内会吸引大量受众关注,但是被证实为不实新闻以后,会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巨大影响,失去受众的信任,得不偿失。

第二,对新闻线索严格把关。目前新闻记者从社会获得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记者在工作中积累的人脉,就是所谓的社会通讯员。这些社会通讯员大多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对新闻的真实性理解不够透彻,他们的线索不仅新闻价值值得商榷,而且真实程度更需要考量。二是观众提供新闻线索。观众提供的线索更是种类繁杂、五花八门,记者必须在众多的线索中严格核实。因此,很多记者优先选择图片或视频类的新闻线索。然而记者不能凭借一张照片或者一段不完整的视频就判断出新闻的真实性,所以现场的认真求证依然是必须的环节。三是自由撰稿人提供的文章。这些撰稿人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在新闻撰写过程中会带有夸张、煽情等文学作品的特征,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同样无法保证。

第三,对新闻的来源严格把关,尤其是网络信息。从当前阶段来看,网络流传出的不实新闻比例最大,而且在逐年上升,新闻的真实性最值得审核。网络上的信息内容庞杂,隐匿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无法判断出信息的发出者,对其来源更是无从考证。所以,对于网络上的信息我们更要严格把关,认真审核。

2014年10月23日,网络传出一则《95后女子“用身体换全国游”每到一地征临时男友》的新闻。消息称一名女子在网络上展开各地“临时男友”的征集,以这种方式换取全国各地的免费旅游。这个原本在网络上流传的新闻被编辑刊登在了传统媒体的版面上,此后其他权威媒体的网站也大量转发。然而,随后就有网民证实,这其实是某社交软件利用情色噱头进行的营销。而且,国家网信办还以“涉嫌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令该软件暂停服务进行整改。透过这一事件我们看出,当前的企业同样知道何种新闻更有利于炒作,也更能够引起媒体的注意。“95后、萌妹、身体”,这几个关键词不仅吸引来了大批受众,也蒙骗了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帮他们推波助澜。报道刊发之后,可悲的是一些知名的媒体也纷纷加入进来。编辑更应该警醒,在以后的新闻采编中,对这种来源可疑、内容敏感的新闻应该更加严格的审核,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加强新闻行业的外部监管和内部自律。第一,推行网络实名制。推行网络实名制是打击网络不实新闻的重要步骤。不实新闻数量如此之多、范围如此之广却得不到有效地控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法追查出信息的来源,也就无法找到信息的发出者。我国网民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不用考虑自己的言论是否恰当、真实,而且不用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实行实名制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网民匿名发表不当的言论、制造恐慌、散布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等,维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如果实行网络实名制,就可以追查到信息的来源,方便找到言论的发出者,相关部门就可以进行有效的侦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如何保证网民合法的监督权以及言论空间是人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且网民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也有很大的争议。广大网民已经普遍接受了网络是一个自由空间,如果马上强行改变也会引起网民的反对。但是支持者认为实名制可以使网络媒体言论更加真实,提高网络信息的准确度,使网民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和安全。笔者认为,网络生活已经成为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就必须服从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

第二,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新闻从业者和网民的自律是杜绝网络不实新闻的关键。新闻道德精神不仅是对新闻从业者的规定,也是对所有网民的要求。新闻的发布者必须要对公众的利益负责。

新闻的传播主体要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不断反省、纠错,深刻理解其内涵。新闻职业的存在状况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行业道德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新闻的发布者也在社会的变迁中改变着自己。目前,在社会上已有的新闻道德准则和新闻规则中,对于不实新闻以及有违新闻准则的行为是有明确规定的,实际上打击不实新闻的法律法规不是不够丰富,而是不够深入人心。不实新闻的制造者不仅是不了解这些新闻准则,更是缺少了职业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使人们不因为社会风气的改变为转移,也不被个人私欲所驱使,避免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而制造、传播不实新闻。自律是所有的新闻人为自己的精神“立法”,是新闻人骨子里的信念和理想。因此,自律是防止不实新闻的根本之策。

(作者单位:杭州电视台)

猜你喜欢
公信力真实性网民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广告的真实性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