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原创话剧《中山码头》的创作特点

2016-11-20 12:03庄嘉敏
剧影月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大虎中山客栈

■庄嘉敏

江苏原创话剧《中山码头》的创作特点

■庄嘉敏

2015年11月4日,由江苏省文联组织创作的本土原创话剧《中山码头》成功亮相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中山码头》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前夕,在中山码头做生意的吴有权为了给儿子操办婚礼特意购置小火轮一艘,打算将这份家业传给新人。但是,普通百姓的发家梦却被步步逼近的日寇铁蹄摧毁。吴有权的儿子吴大虎弃笔从戎投身抗战,留下新婚妻子康晓月。日军侵略者进攻南京城,在光华门保卫战中,吴大虎壮烈牺牲。在伤兵医院参加义务救护工作,有着身孕的康晓月也惨遭侵略者杀害。身处绝境的吴有权万念俱灰,驾驶小火轮与日本侵略者同归于尽。剧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反映了南京市民在民族危亡之际,迸发出的抗日精神和浩然正气,讴歌了底层民众在日军的欺凌涂炭下,逐步觉醒,认清敌寇,不畏强暴,冒死抗争的悲壮情怀。

一、通过《中山码头》看到了1937年的寻常百姓

中国话剧自春柳社的创立,历经百年磨砺,已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话剧。其特质就是讲述人民的故事,反映人民的心声。因此任何一部优秀的话剧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937年的冬天,30万同胞消逝在这座城市。这是南京之殇,更是中华民族之殇。而话剧《中山码头》正是为首个国家公祭日而创作。创作者们用话剧这一艺术形式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用话剧这一艺术形式让人物的命运走进每个观众的心里。作为该剧的副导演,笔者在排练工作笔记中写道:“我们不愿意在今天,在这样一个场合,有这样一次排练。如果没那段历史,我们不会有这次创作。我们只想与这段历史更近一些更近一些。是苦难,是警醒,还是奋起,全凭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态度!”。《中山码头》一剧共有9个角色:有主见有血性的下关客栈店主吴有权,正统老道,爱记私史的码头客栈掌柜康常泰,能说会道、有心计的下关老江口街坊坊长孙普宁,吴有权的儿子——抗战爆发后参军的热血青年吴大虎,吴有权的儿媳、端庄贤惠的康常泰之女康晓月,快人快语、处事周到的下关客栈管家杨姐,梦想成角的戏班艺人、孙坊长的外室小彩蝶,活泼、碎嘴子的擦鞋匠兼卖报童小六子。吴大虎的同学、战友,国军士兵二龙。由此 ,不难发现编剧的用心良苦,在剧本的构架中编织了一组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关系。剧中九个人物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大多数南京普通百姓的命运。

二、透过《中山码头》看到了江苏的本土创造

与以往江苏排演的重点剧目不同的是,话剧《中山码头》的各位主创艺术家及演职员均来自江苏本土。编剧柯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编剧康尔(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导、副院长,国家教育部艺教委成员),导演韩毅君(江苏话剧院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获中国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获第四届中国话剧研讨会导演“金狮奖”等),副导演庄嘉敏(江苏话剧院导演、国家二级演员,中国话剧金狮奖得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主演蔡伟(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获第五届文华奖剧作奖,第九届文华表演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演郝光(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获得文化部第五届文华奖“优秀表演奖”),主演铁金良(江苏话剧院国家二级演员),舞台美术设计和灯光设计段庆伟(前线话剧团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众多江苏艺术家凝心聚力地将一部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话剧《中山码头》呈现在观众面前。剧中提及的“马祥兴的凉菜,奇芳阁的热炒,刘长兴的火锅,绿柳居的点心,中央饭店,夫子庙,下关电厂”等细节,无不透露出本土艺术家对南京这座城市深深的情感。

三.从《中山码头》看到了写实手法与表现美学的完美融合

中国的话剧教育和话剧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受前苏联的斯坦尼体系影响较多,主流话剧偏重于现实主义风格,往往采用写实手法进行生活再现。而表现美学更注重内心视像的再现,它更具有诗意。

当话剧《中山码头》两侧厚重的石门缓缓打开,伴随着老南京叫卖声的远去,一幢二层码头客栈实景矗立在观众眼前,除了基本的中式家具外,代表喜庆的灯笼和红绸、街边伫立的柱子,柔和的灯光从客栈二楼的房间里挥洒出来,宁静而又和谐。随着梅派青衣几句戏文的哼唱,把人们情不自禁地拉进了1937年的南京城。演员细腻准确的生活对白,行云流水的舞台调度。黄包车的运用,众人细致布置新婚喜房等场景,处处显示出导演写实再现手法的功力。随着剧情的推进,残酷的战争撕裂人们安逸的生活。国军二龙赶至吴家报丧一段,在二龙低沉的抽泣中,舞台上空悬降一块7米高、13米宽的巨型石片,配合演员生动的独白,激烈的光华门保卫战投射在巨型石片之上。尤其是提及吴大虎牺牲瞬间,整个舞台幻化为漫天白雪的飞舞,仿佛是为英烈而抽泣。当剧情发展到最高潮处,中山码头上的三兄弟吴有权,康常泰,孙普宁共同酒祭先祖,决定携手以死抗敌之时。左右石门如离弦之箭急速闭合,瞬间将舞台视角收缩成宽约两米,贯穿天地的裂缝。三位主人公仿若化身闪电,直透敌心。源自罪恶深处的爆炸将整个剧场染红,而厚重的石门也缓缓地合拢。少顷,在悠远音乐中那一幅幅见证罪恶的黑白照片从历史中迎面而来,形成一面巨大的照片墙。凄凉而又悲愤的警报汽笛从剧场四周环绕响起,厚重石门再次打开。原本祥和安宁的二层码头客栈已成为火光中的残垣断壁。客栈边上原本不起眼的房梁砸在客栈二楼的房间上,正好形成一个十字架。既昭示了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是对遇难的30万同胞的祭奠,表现美学带来的巨大舞台震撼冲击着每位观者的心灵。话剧《中山码头》写实手法与表现美学的完美融合,将残酷史实中人们的警醒,抗争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四、话剧《中山码头》是江苏话剧提气之作

近些年来,江苏的话剧演出市场逐渐繁荣,各种风格的话剧作品不断推出,但其中真正江苏团队原创的本土主流作品乏善可陈。《中山码头》的出现让中国话剧界眼前一亮。

在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上,这部话剧深深的打动了专家评委。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李法曾由衷地赞赏道:“《中山码头》是一部原创新编大剧,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是一个悲剧,是一个让人警醒的戏,让人奋起的戏,让人永远记住的故事。现实题材,角度新,不重复以往,以小看大。大幕一拉开,实景的出现,梅派青衣的几句戏文,把人带进了1937年,我作为一个观众就觉得有戏看,环境和开场就非常吸引我,好看。台上的人物在导演的指挥下用极其生活,真实的表演,准确无误地把握住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关系,讲了一个让人落泪的故事。所有事件交待清晰。故事曲折动人,让人悲愤。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大屠杀了30万人,这笔血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就像刚才导演说的勿忘国耻。这个戏正是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最好的纪念。《中山码头》除了剧本好,导演好,我最佩服的是演员好,九个演员一台戏非常完整。尤其是蔡伟,郝光的表演十分精彩。两人的表演确实上乘。一个作品的好坏有几个重要的因素,要有好剧本,要有好的导演处理,还要有优秀的演员去演,更要领导的支持。离开了领导的支持不可能有好戏。我是演员,所以特别强调对蔡伟、郝光表演的喜欢,他们很生活、很真实。非常生活,非常真实的表演应该是演员一生的追求。《中山码头》这个戏做到了。我请导演向他们表示敬意,向他们学习。吴大虎的 牺牲与康晓月的牺牲,导演的处理好,演员的表演好,让我们看到了有性格地人物面对死亡时的态度。看完中山码头我为江苏的话剧表示高兴。”

著名戏剧评论家王蕴明激动地用 “印象深刻”来形容《中山码头》。他说,“这部剧是少见的、别开生面地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话剧,表现了吴老板一家在国难当头之际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叩击着观众的心扉,可歌可泣,十分感人。可以说这是一篇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是一首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猜你喜欢
大虎中山客栈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得意的大虎
一间客栈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客栈惊魂(中)
客栈惊魂(上)
中山君有感于礼
历史上的“中山人”
下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