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基层柳琴剧团的调查研究
——以睢宁柳琴剧团为例

2016-11-20 12:03赵辉
剧影月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柳琴剧团戏曲

■赵辉

来自基层柳琴剧团的调查研究
——以睢宁柳琴剧团为例

■赵辉

柳琴戏作为拥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民间戏曲艺术形式,自申遗成功以来相关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然而,从事柳琴戏创作与表演工作的剧团却迟滞不前甚至奄奄一息。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相关团体的生存状况,理智地寻找问题根源,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方法助其脱离困境。本文运用了田野调查法、文献调查和访谈法,对睢宁柳琴剧团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基层文艺团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对发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和思考,力求为徘徊在同样困境的戏剧团体摆脱现状贡献绵薄之力。

睢宁县位于江苏省北部,享有重镇徐州东南门户之称。睢宁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悠久的历史哺育了睢宁独特的文化内涵,睢宁柳琴戏更是其中的瑰宝。睢宁县柳琴剧团前身为古邳区柳琴剧团,在剧团成立之前,作为一个经济极欠发达的普通县城,睢宁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是极为匮乏的。而柳琴戏作为一种深受睢宁人民喜爱的戏曲形式,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亲和力积攒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街边广场、庙会剧院,亦或是红白喜事,都可以听到它熟悉的腔调。鲁南地区更是有着名为“四大香”的顺口溜:“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柳琴戏作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人民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狂潮暗流不断翻腾,茁壮成长中的睢宁县柳琴剧团作为传统文化宣传的排头兵成为众矢之的。先是接到上级通知,停演全部传统戏,全力创作演出现代戏。尔后的1973年8月,睢宁县柳琴剧团更是被县政府撤销,更名为睢宁县红光梆子剧团,从此柳琴剧团乃至柳琴戏艺术在睢宁大地上销声匿迹足有两年之久,期间大量柳琴戏人才和资料流失,给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两年之后,柳琴剧团一批主要演员联合许多柳琴戏民间爱好者多次上访、信访要求恢复排演柳琴戏。县政府领导讨论认为柳琴戏是优秀的地方剧种,为全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因此中共睢宁县委决定重新恢复柳琴戏并加以扶持。就这样,历尽坎坷的睢宁柳琴戏又重新开始出现在人民群众的视野中。

1978年,随着文革的结束,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传统戏解禁恢复演出,盛况空前。剧团开始响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进行大量的演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曾在宿迁创下一天四场戏票提前销售一空的记录。同年12月,县政府正式下达通知,撤消睢宁县文工团,正式成立睢宁县柳琴剧团,睢宁县梆子剧团。 次年剧团赴安徽东北部演出传统戏 《泪洒相思地》《双玉婵》《孟丽君》《孔雀东南飞》《姐妹易嫁》等戏,引起巨大轰动。

改革开放的同时也给剧团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大量港台欧美流行文化涌入内地,戏剧社会热度骤降,陷入严重的低迷状态。为了积极应对戏曲表演市场不景气状况,柳琴剧团加班加点排演歌舞节目,在演出时于戏曲节目前面演出,而后发展成为歌舞独立演出,并独成一家,成立徐州市晋陵歌舞团。

1989年的春天,睢宁县柳琴剧团迎来了自己新的发展机遇。中共睢宁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共徐州市委常委办公会议精神,做出重大决定:撤销徐州杂技团、睢宁县梆子剧团、睢宁县柳琴剧团,合并重组为睢宁县柳琴剧团。这次重大的改变让剧团演出内容更加多元化,不仅将原梆子剧团的精英融入到柳琴戏的表演队伍中,还加入了很多诸如魔术、杂技、舞蹈等杂技团的表演内容,使得剧团更加与时俱进,收到了人民大众的热烈欢迎。

此时期由改革开放引起的社会思潮的改变和政府发展政策的更改无疑对剧团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人们开始了对港台欧美流行文化的青睐,还是经济快速发展引起的县城规划变化,可以说都是剧团面临的巨大挑战。但剧团从上到下团结一心,排除万难,成功地化解一个个棘手的难题,并以困难为阶梯,开启了自身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证明了睢宁柳琴戏顽强的生命力。

2008年,民间商业文艺市场迅速繁荣,民间的戏曲爱好者基本已经消失殆尽,年青一代的观众更愿意欣赏符合时代潮流的节目,这对剧团演出节目的编排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作为一个传统戏剧团体,应当以传统戏剧的编排和传承为主,然而观众的缺失却使得传统戏曲失去了市场。剧团不得不开始大量接受商业演出订单,其演出内容主要以流行歌舞为主,辅以部分器乐演奏和传统歌曲演唱。但随着演员渐渐大龄化,很多充满着青春气息的歌舞节目表演逐渐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尽管在2010年的招新中该问题得到了多多少少的缓解,但招收的新演员已经不是艺术素质优良、文化底蕴尚可的重点文艺培养对象,而多是一些艺校中专毕业的较低文化水平的人群。这个客观情况使得剧团管理出现了一定的滚混乱柳琴艺术的传承更是雪上加霜。同时,老演员的退休养老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成为剧团发展的巨大阻碍。

2014年,国家开展了整治政府铺张浪费的专项行动,严禁政府公款出资办“节”办“会”,加之随着民间演艺团体的剧团演艺公司的快速发展,众多良莠不齐,成本极低的民间剧团出现,公立剧团难以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剧团开始陷入无戏可演的窘境,资金链也难以维持。面对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剧团经过集体研究制定了全面、详细的改制计划。计划首先将剧团一分为二,一是以商演为主要活动的无国家编制企业性质的演艺公司,二是以柳琴戏创编、老同志为核心的带编制的柳琴剧团。演艺公司所有职工实行招聘制度,正常享受国家五险一金但无事业编制,保证了其日常管理的有效化,遏制了由“铁饭碗”思想导致的懒惰懈怠等不良现象,主要从事日常的商业演出和大型演出中的歌舞表演。而柳琴剧团主要以中大龄职工为主,原退休老职工也包含其中。福利相对较好,有事业编制,主要从事柳琴戏的传承和创作工作。次年,该计划通过了县政府的审核,正式开始实行。经过了一年多的贯彻落实,已经基本完成了内部改制计划,剧团的生存状况也开始逐步好转。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人民群众失去了往日对民间戏曲的热爱和追捧,柳琴戏已经难以在新的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而作为其载体的柳琴剧团,也难以追回往日的光辉。

目前制约剧团发展的原因探究和解决方法

睢宁县柳琴剧团作为一个传统戏剧团体,和很多类似的团体一样,其发展现状并不如意,甚至可以说较之往日大有低迷之态。但让我们更为困惑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尽管国家加大了扶持力度,同时无论是其领导层还是普通团员自身都力求摆脱现状,但不得不说收效甚微。

一、目前制约剧团发展的原因

1.传统戏曲难以适应现代大众审美和生活方式。传统戏剧团体的低迷,首当其冲的原因应是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引起的人们文化娱乐生活各方面的大变革。

无疑,在这种文化潮流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乃至很多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和、缓、温、谦变得不再受人青睐并被遗忘,而剧团作为这种艺术形式的载体也逐渐没落。

2.剧团自身存在的问题。尽管外部的大环境是导致传统剧团的没落的主要因素,但我们不能就此得出结论即传统戏剧团体本身的运营模式毫无缺陷。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戏曲在发展乃至成型的过程中就没有过于严谨的组织形式,各个地方戏曲团体的运营都大不相同,但都整体散漫且社会地位较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为了人民大众的文娱生活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结合各个地方戏曲艺术的特点把当地有声望的戏剧团体进行整合和收编,这才有了如今各个地方正规完整的戏剧表演团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已经实行了严谨的正规化管理,睢宁县柳琴剧团在日常工作中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管理问题,而造成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剧团的工作时间分配较为特殊。剧团的工作中心在于各种演出活动和日常排练,但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时常因为文艺演出的淡季出现持续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工作空白。平时尽管剧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排练计划,但也不尽人意,难度较大的剧目一般用于参加国家评审,使用较少;而小戏和歌舞往往又不需要经常排练。这种特殊的工作时间分配直接导致了剧团的人员管理较为混乱,紧急事件经常难以凑齐人手,在工作中也经常出现演出人员由于较长时间的松散导致业务生疏、军心涣散等不良现象。

其次,部分新晋演职员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很好适应和服从严格的单位管理,自控能力和集体意识较弱。在演出和排练工作中不能通力合作,更有甚者会因为日常小事争执不休,影响剧团的日常工作。

3.多种原因导致人才匮乏。纵观睢宁县柳琴剧团的发展历史,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吃不饱穿不暖的文革时期,众多热爱柳琴戏的演职员依旧在创作和表演上颇有建树。时至今日,剧团已经成为拥有独立的办公地点和演职员近百人的中型基层艺术表演团体,但其对柳琴戏所作出的贡献可谓每况愈下。而这与近年来演职员的新旧交替不无关系。首先作为传统戏曲柳琴戏的载体,剧团首要的招聘对象理应是新一代的传统戏剧的专业人才。但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今天,人们在入学求职的选择中考虑的因素更多的倾向于物质条件和个人享乐,很少有人愿意学习枯燥的传统戏曲,更不用说是和京剧和昆曲等主流戏曲不能相提并论的地方柳琴戏了。同时,浮躁和不谙世事的生活态度也注定他们很难在传统艺术中取得造诣。

4.资金短缺限制了剧团的发展。睢宁县柳琴剧团作为公立事业单位,其收入组成主要由财政拨款、演出收入组成。在人员大多处于青壮年且养老保险改革未实行的建立初期,剧团的收支平衡较为良好,足以应付演职员的工资开支和剧团的发展需要。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家开始对剧团实行市场化改革,逐步消减了对剧团的投入资金,同时也给予了剧团更多自由经营的权利。遗憾的是,更多的经营自由并没有给剧团带来新的生机。剧团缺少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只能只身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但在与其他民间团体的竞争中,剧团过于庞大臃肿的体系显得过于笨重、毫无优势。

二、针对现有情况所提出的建议和措施

针对上文总结的制约柳琴剧团发展的诸多因素,笔者在此也进行了思考和总结,提出以下几点拙见,谨以作为改善柳琴剧团和相似的基层戏曲团体生存现状的想法和建议。

1.加强柳琴戏与现代艺术形式和时代生活的融合。睢宁县柳琴剧团的没落即柳琴戏的没落的最根本的原因无疑是其难以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时代节奏导致的受众过少。而这个问题在传统戏曲中大量存在,可谓是普遍现象。笔者认为,针对这种现况传统戏曲应放下艺术的 “架子”,不能仅以老一辈的审美需求为演出目的。要尝试创作题材新潮、内容前卫的戏曲表演形式,在传统的戏曲艺术中加入年轻人关注的社会因素,吸引年青一代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其核心思想和内涵体现上应当与时俱进。

2.强化柳琴戏教育和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优秀戏曲人才。古人有云,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缺少了相关优秀人才,就很难有建树。戏曲艺术同样如此,如果没有优秀的柳琴戏戏演员和创作能手,其发扬光大纯属无稽之谈。很遗憾的是,今天的传统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差强人意,尤其是类似于柳琴戏的地方性剧种更是岌岌可危。

3.完善相关扶持与宣传政策,促进地区性传统戏曲发展。就目前的形式来说,柳琴戏的传承和剧团的复兴仅仅依靠传统的思路和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地方政府对剧团的扶持和宣传性演出活动,任何努力都是无济于事。剧团在执行时往往也抱着例行公事的态度。缺少相应的宣传渠道和方法,直接导致演出的影响范围有限成为无用功。

针对现存的剧团资金短缺问题,笔者认为政府的投资不仅要及时,更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扶持的同时注重扶持方法,刺激剧团自己的潜力。比如大力支持剧团的现代柳琴戏创作和排演,尤其是创作符合中青年口味的柳琴戏剧目。创作越多,扶持力度越大,演出剧目影响越广,补助资金越多。

猜你喜欢
柳琴剧团戏曲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戏曲从哪里来
柳琴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以2010-2020 年为例
《广西戏曲》
临沂地区柳琴戏的价值及其文化传承研究*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民营扬剧团再登高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