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宫斗剧的受众基础与叙事特征
——以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为例

2016-11-20 12:03詹荔
剧影月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后宫职场

■詹荔

女性宫斗剧的受众基础与叙事特征
——以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为例

■詹荔

自2004年香港版《金枝欲孽》热播以来,一波接着一波的“女性宫斗剧”长期占领银幕,其代表作《后宫·甄嬛传》更是填补了国产电视剧不能进入美国主流市场的空白,创造了国产电视剧的神话。宫斗剧所反映的金钱与权力的争斗影射了当下职场的丛林法则,符合青年观众的观看心理。在叙事特征上,《甄嬛传》等宫斗剧运用了丰富的叙事技巧,给观众以刺激,故能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

2004年,香港广播电视公司制作的《金枝欲孽》不但在香港走红,而且风靡整个华语地区,掀起了一股“金枝热”。影响更为深远的是,《金枝欲孽》开创了华语电视剧的一个重要类型——“女性宫斗剧”。

此后,宫斗剧成了各大影视公司与各主流卫视竞相追逐的对象。在2006-2010年间,平均每年都有一部重要的女性宫斗剧在各大卫视滚动播出,成为年度的“屏霸”。这一趋势在2011-2012年间达到了高潮,仅2011年这一个年度就涌现了六部收视率较高的女性宫斗剧:《唐宫·美人天下》《倾世皇妃》《万凰之王》《凰图腾》《后宫(好女春华)》《武则天秘史》。2012年,《后宫·甄嬛传》的诞生标志着宫斗剧的整体水平攀上了巅峰,这部电视剧依然被不少卫视反复播放,无论是观众口碑还是艺术水准,截止至目前,尚无一部能够与其同并驾齐驱的同类作品。走下巅峰的宫斗剧类型依然长盛不衰,2013-2015年间就诞生了 《唐宫燕·女人天下》《金枝欲孽2》《陆贞传奇》《大汉贤后卫子夫》《武媚娘传奇》《芈月传》等6部重要的作品。一波接着一波的宫斗剧热潮给大陆观众带来了审美疲劳,到了2016年,横扫大陆电视剧市场长达十余年的宫斗剧暂时沉寂。

在宫斗剧持续火爆的另一面则是 《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意识形态批判。早在2012年5月8日,《荧屏宫斗何时休》一文就指责 “‘重口味’的后宫题材电视剧,充斥着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相互算计——人性中恶的一面被无限放大。这种对历史的解构背后隐藏着对权力、恩宠、一夜走红、一夜暴富的向往和对享乐主义的崇拜,既无益于认识历史,也无益于思考人生”[1]。存在即是合理,不能因为某些媒体单方面立场的否定就抹杀掉宫斗剧在影视文化产业中的重要贡献。在争议之中,我们有必要理清长期占据荧屏的宫斗剧的受众基础、美学特征以及艺术上的不足,并对宫斗剧的未来发展进行一个预测。

受众基础

正如著名文化学者陶东风教授在《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一文中所认为的,“近几年流行的官场小说、宫斗剧就是这种社会风气(犬儒主义盛行,人际关系恶化,社会诚信缺失)投射到文艺创作中的一个结果”[2]。前几年,女性宫斗剧的盛行与我们所处的当下社会语境有着很深层次的联系。“宫斗剧”的核心是“斗”,也就是利益争斗,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已经不会再有血与火的洗礼,但是却走进了雾与霾的笼罩。进入新时期以后,市场经济统治着人们的生活,各种不正当的竞争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交往方式。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电视剧的一个品类,宫斗剧在无意识之中彰显着时代症候——金钱至上、权利至上,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就《甄嬛传》来说,其吸引观众的有三个主题:后宫争斗、戏说历史、爱情,主题的丰富使得这部电视剧能够有较多的观众群体。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掌握收视主动权的还是女性,而且以中青年女性为主。这些女性往往身处职场,或多或少地了解职场残酷的“丛林法则”,对于他们来说,后宫争斗才是主要看点。人们常说电影是造梦的工具,电视剧同样如此,而且电视剧以更长的篇幅及百转千回的复杂情节能使女性在收视过程中的产生的心理作用(白日梦)更为持久、荡气回肠。

毋庸置疑,《甄嬛传》的主角是甄嬛。虽然全剧没有使用第一人称叙事,但是全剧较大篇幅对甄嬛的表现,会使绝大多数女性观众对甄嬛产生角色上的认同,在观剧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甄嬛:拥有沉鱼落雁的美貌与巧捷万端的智慧,秀外慧中的自己不仅被拥有至高王权的帝王所钟爱,而且还被才华横溢的极品男人果郡王芳心暗许。进一步,角色认同使很多女性,甚至是许多男性得到了淳于棼般的黄粱一梦,这个梦就是职场的娴熟地运用“丛林法则”,击败自己的对手,成功上位,成为职场的王者。一时间,不少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把《甄嬛传》当作职场宝典,加以研读,更有《看<甄嬛传>学习如何在职场中转危为安》、《看甄嬛升职记 解读职场生存四部曲》、《甄嬛的职场:要么狠,要么忍》等等层出不穷的职场“经验帖”在各大网站上广泛流传。

叙事特征

电视剧具有“反启蒙”的特征,在文化性质上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文学背道而驰。作为大众文化的产品,大部分电视剧在叙事技巧上会主动谋求与大众文化合流,把故事讲得曲折但不严肃,形成感官刺激。而在叙事的主题意蕴方面,这些电视剧往往会主动靠拢普世价值,有些甚至反复咀嚼旧思想和旧道德。当然,宫斗剧不会是个例外,在叙事技巧上,宫斗剧有以下特征:情节曲折:《甄嬛传》等宫斗剧往往有着十分曲折的剧情,事件与事件之间环环相扣相互推进,同时又能够做到每一集的情节都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折,给观众以较强的刺激。一如在第62集和第63集“滴血认亲”这一故事中,宫女斐雯之所以受皇后及祺贵人摆布作伪证诬陷甄嬛与温实初私通,这在第60集中就有所铺垫——斐雯忘关窗户导致甄嬛产后咳嗽,皇帝命人掌嘴导致斐雯怀恨在心。这种技巧其实是对古典文学叙事技巧的借鉴,古代小说讲究“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伏笔的运用会使情节的走向以很强的逻辑性,同时伏笔的本身就能给观众以刺激。在“滴血认亲”这一事件中,事件内部的转折则更为剧烈。第一次滴血认亲时,婴儿之血与温实初之血相融,在这一关头,皇后与祺贵人的栽赃甄嬛与温实初私通的阴谋即将得逞。此时,甄嬛被皇帝无情地掌嘴,观众都能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为甄嬛扼腕叹息,感觉此次甄嬛必死无疑,然而编导者在此设计了剧烈的转折——甄嬛质疑碗中的水被加了明矾(明矾可以让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滴血认亲成功),甄嬛终于走出险境,观众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而“滴血认亲”这一事件又推动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温实初为证实自己的清白与保存甄嬛,不惜挥刀自宫;沈眉庄在事件中受到惊吓,难产而死,临死前道出其与温实初的私情;皇帝在现场第一次见到甄嬛之妹玉娆,被其美貌打动,欲纳其为妾;而皇后、祺贵人与安陵容等人则被冷落。

主题意蕴与普世价值相靠拢:对于甄嬛传主题意蕴的表达,一直处于争议之中。一方面,很多人认为宫斗剧表现了人性险恶、人际关系复杂的一面,向观众传递了负能量,这一直被不少学者及主流媒体所诟病。在一份名为“你感觉《甄嬛传》蕴含了怎样的价值倾向”的问卷调查中,有28.5%的人认为 《甄嬛传》“推崇阴谋理论和厚黑学”[3]。陶东风教授也认为宫斗剧表达出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好人斗不过坏人,好人只有变坏、变得比坏人更坏才能战胜坏人。”[4]类似的对于《甄嬛传》在主题价值方面的指责还有很多。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故事里宫中各位女性心计险恶难免受制于宫斗题材的个性,是一种表象,并不能以此来归纳全剧的主题意蕴。闫玉清在《求是》杂志刊文《<甄嬛传>为什么走红?》最能代表这一派的观点,他认为,“写人性是《甄嬛传》火的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它写出了人性如何被压制、扭曲、摧残,表现出浓烈的批判性”[5]。正如鲁迅先生对于《红楼梦》的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应当认识到,人们对于《甄嬛传》主题意蕴看法的分歧可以理解为编导者主题诉求与观众主题理解的价值错位,这种错位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学艺术文本价值的多元性造成的。

在《甄嬛传》中编导者有着将故事主题与普世价值相靠拢的努力。首先,编导者剧中腹黑者皇后、华妃、祺贵人、安陵容等人无一落得好下场,每一个人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自取灭亡。表现人性的阴暗,但也表现了阴暗人性所导致的最终下场,在这一点上,《甄嬛传》是暗合传统文艺作品“惩恶扬善”的主题的。此外,有学者认为,甄嬛靠“比坏”,走向了胜利,这也是比较片面的看法。甄嬛从天真到腹黑的变化,并非个人所愿,而是形势所逼,是在险恶的环境中求生的本能。在全剧前半部分,即从甘露寺回宫之前,甄嬛一直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女性,能够在险恶的宫闱斗争之中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然而,皇后等人的步步进逼以及果郡王的“死”都给甄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甄嬛化身为一个复仇女神,在回宫之后,甄嬛开展了复仇的计划,将往日加害于己的人一一收拾干净。在全剧的末尾,甄嬛并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帝,并且她因自己成为一个孤家寡人被悲伤与孤独包裹着,告诫新帝的妃子自己见不得脏东西。就甄嬛个人的经历来说,她是全剧“惩恶扬善”的执行者,同时全剧也通过她在深层次上表达了人与环境的矛盾——甄嬛并不是一个胜利者,而是斗争悲剧的牺牲者之一。进一步解读,《甄嬛传》批判的就是整个封建社会了。

结语

2015年,《甄嬛传》在华风靡三年之后,开始进军美国主流影视市场。虽然也有报道称 《甄嬛传》并未受到美国观众的太大程度的欢迎,但其开创的国产电视剧进入美国主要电视剧市场而非华人社区市场的历史足以证明其意义,正如有评论认为这一现象表明了“《甄嬛传》是跨文化背景下影视作品国际交流的一次有益的尝试”[6]。然而,《甄嬛传》的成功也造成了影视市场的大面积跟风,一时间模仿之作如过江之卿,高度类型化的故事使观众陷入了审美疲劳,这也最终导致2015以后,没有十分有影响力的同题材作品涌现。

2016年8月,由流潋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后宫·如懿传》开机。这部讲述乾隆即位之后后宫争斗故事的电视剧,无论是命名还是题材,都像是《后宫·甄嬛传》的姊妹篇,显然有重塑起宫斗剧荧屏霸主地位的企图。有鉴于其上映日期定在2017年年底,到那时,前一波(2012年前后)宫斗剧的热潮给观众带来的审美疲劳已经烟消云散了,观众会对宫斗剧有了新的兴致,只要《如懿传》足够诚意,收视热潮依然会被掀起。(作者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在读,南昌理工学院航天航空学院教师)

[1]王广飞.荧屏宫斗何时休[N].人民日报, 2012-05-08024.

[2][4]陶东风.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N].人民日报,2013-09-19008.

[3]彭晓檄.电视剧《甄嬛传》社会接受分析[D].山东大学,2015.

5]闫玉清.《甄嬛传》为什么走红[J].求是, 2014,01:59-60.

[6]罗安.《甄嬛传》(美国版)的海外传播分析[J].电视研究,2016,04:75-77.

猜你喜欢
后宫职场
初入职场,不妨怀揣这10个锦囊
偷换职场游戏规则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缩宫素配合米索前列醇片在产后宫缩乏力减少产后出血的临床评价
一个易拉罐引发的后宫戏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后宫正传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解读后宫剧中“后宫”的文化内涵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台词的阶层差异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