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学京剧高派老生
——与辛宝达老师学习《逍遥津》之我感

2016-11-20 12:03汪轩瑞
剧影月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唱段老生咬字

■汪轩瑞

浅谈初学京剧高派老生
——与辛宝达老师学习《逍遥津》之我感

■汪轩瑞

今年年初,经我所在的单位江苏省京剧院推荐,我报名参加了由国家艺术基金会资助、吉林省京剧院主办的首届京剧高(庆奎)派艺术人才传承班。能得到这样的学习机会,对我来说十分宝贵,内心是既希望学习而又忐忑不安的。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赴外地和来自各兄弟院团的同学一起学习。之所以忐忑不安是因为,我一直所学的是以余(叔岩)派、杨(宝森)派为主的老生流派戏,而高(庆奎)派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老生流派,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学得了,学得好。经过报名、考核等一系列的筛选后,我最终有幸被高(庆奎)派艺术人才传承班录取。更有幸的是,跟随辛宝达老师学习《逍遥津》一剧。

八月一日,高(庆奎)派艺术人才传承班正式开班。在开班仪式上,康秉钧老师、张关正老师、李新老师、倪茂才老师先后发言。高庆奎先生之子高韵笙先生也发来了祝贺视频。通过老师们的发言,我初步了解了高庆奎先生的生平,他不仅能戏甚多,生、旦、净、丑各行当皆能唱,且十分出色。业内得外号——“高杂拌”。因高先生与众多前辈先生学艺,在演出实践中,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吸收融汇了各家流派演唱之所长,逐渐创出了“疙瘩腔”、“楼上楼”等特色腔体唱法。他的演唱气足神完,一气呵成,尤善用大气口,以长腔拖板的唱法抒发人物感情,以求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他的念白铿锵有力,顿挫有致;做工深刻细致,精于表情。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曾经对高庆奎先生的演唱表演风格用了十六个字来形容:“高亢嘹亮,奔放扬抑,痛快淋漓,一气呵成”。高庆奎先生不拘一格,海纳百川的艺术造诣,被众多戏迷喜闻乐见,追捧认可。于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高派”,在当时的“四大须生”中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老师们还强调了“学艺先要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这次高(庆奎)派艺术人才传承班,只有来自八个不同院团、学校的十一名同学。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得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一致。这也不禁我想起大学时期,中国戏曲学院所提倡的“一棵菜”精神。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每个京剧人应必备的品德。

带着忐忑和压力,开始了我一个月的学习生活。记得辛宝达老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时说道:“要想学习好高派,就得脱胎换骨”。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以前所学的咬字、发音。做改变之前,首先要从自身认可“高派”,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学习“高派”不能光学一个戏路,而是要掌握“高派”演唱、表演的精髓,这才是这次学习的主要目的。

《逍遥津》这出戏讲的是:汉末建安中,曹操专权跋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议操者,辄遭诛戮。汉献帝徒拥虚位,不胜其愤。伏皇后言曹操残横威逼,早晚必行篡夺之事,汉献帝欲密诏诸侯,派遣内侍穆顺带诏书出宫。曹操从穆顺的发髻中搜出密诏,杀死穆顺,并诛灭伏后及伏完全家。命华歆入宫收伏后,遂被弑。随后华歆引曹操前往后宫,进宫用药酒毒死二位皇子,胁迫汉献帝立自己的女儿曹妃为后的故事。

我觉得《逍遥津》这出戏中的汉献帝,既要表现出胆怯懦弱,又不屈服于威胁,因愤恨而反抗,最终失败的君王式悲剧人物。要演绎出汉献帝的软弱无奈,而又强烈悲与愤。这首先就要从演唱、念白的发声位置开始。“高派”不仅要用较高的调门,还要结合自身声音条件来调整运用好气息、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我简单地谈下学习《逍遥津》后,对高派的认识和心得:

“高派”的发声与唱腔

京剧讲究的 “四功”中首先就是唱与念。《逍遥津》这出戏也不例外,是以唱、念为主的戏。通过学习这出戏,我深深地感觉到“高派”的发声和唱腔都非常地与众不同。就拿剧中的核心唱段“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为例。这句词是唱段的导板部分,这个导板也是我学习老生以来,所接触到最长、最独特的导板。在演唱中,辛宝达老师要求我们:平音时利用颚音,使得声音非常响膛;到了高音区有用脑后共鸣音,使得声音高亢而嘹亮;再加上擞音、哭音、拖腔等装饰音的合理运用。一开始,我对于这种发声位置很不适应,掌握不好气息和声音的结合。这也是我一直在演唱方面解决不好难点。在辛老师耐心的指导下,从呼吸的要领和气口的安排,再到演唱时的轻重缓急,并加以情绪的结合。这逐渐让我明白了“高派”演唱时要领所在。与此同时,辛老师每让我们学习完一段唱段后,都会让京胡老师给我们伴奏加以练习。他从练习中指出不足,并亲身给我们示范各唱段、念白及在表演当中的劲头和要领,使我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尽可能更多、更好地运用和掌握“高派”演唱、表演技巧,来呈现汉献帝得知密诏诸侯,送信未果,曹操剑劈穆顺,杖毙伏后,面对曹操将逼宫的软弱无助和不甘威胁的愤恨。这样的演唱方式,大大不同于其他老生流派,充分展现了“高派”悲怆演唱发声的特色方法。

在唱腔上,这出戏大量吸收了的老旦、花脸等其他行当的唱腔。我个人觉得之所这样运用,完全是为了更加生动刻画出汉献帝的无助而又悲愤的状态。

“高派”的字韵与咬字

“高派”演唱和念白的咬字、字韵也独具精妙的个性。依旧以核心唱段“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来说,整个唱段都是 “灰堆”折。这个辙口,需要演员多用齐齿音,对男性自然发声来说,难度颇高。所以,其他老生流派对这个辙口都有所避讳。“高派”却将这一很难唱的辙口,运用了“哇”、“呐”、“呀”等一系列的虚字,巧妙地过渡唱腔,让整段唱腔,顿挫有致,酣畅淋漓。

在咬字方面,“高派”的字韵与正常的湖广韵不同。他是在湖广韵的基础上,加入了京韵。例如此唱段中的迴龙,“想起了朝中事好不伤悲”的“悲”字,原板中“他不能在灵前奠酒三杯”的“杯”字,并没有按原音“bei”发音,而是发“bi”音。这样的咬字是其他老生流派所少见的。这样的咬字,则需运用“脑后摘巾音”,也就是后脑头腔共鸣来演唱。还有“那曹孟德与伏后冤家作对”中,“曹”字是属于“阳平”(拼音的二声cáo)发音,按湖广韵话,就应该是“上声”(拼音的三声cǎo)发音来处理。“高派”用“阳平”唱(cáo),这属于倒字。但这样唱,不仅冲击力强,还能表现出汉献帝此时对曹操的恐惧和恨,对自己无能的无奈,更极致地体现出这个人物内心的悲伤、愤恨。

通过学习,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塑造汉献帝这一人物运用其他流派的表演方式也能呈现,而运用“高派”独有的“高亢嘹亮、奔放扬抑、痛快淋漓、一气呵成”的表演特色,则更能恰如其分地将汉献帝的“悲与愤”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说是相当过瘾。

除了剧目课的学习外,这次传承班还穿插安排了康秉钧老师的“党员李和曾先生”讲座,张关正老师的 “做一个明白的高派传承人”表演理论课,苗鸿信老师的声乐发声课,高韵笙先生谈“高派”的形成及发展理论课,并观摩了吉剧《良子》、朝鲜歌舞《阿里郎花》及“高派”经典剧目赏析课等一系列赏析课程。通过这些理论课和观摩课的学习,我了解了更多的“高派”剧目表演的风格,如何科学运用个人条件演唱,并见识了其他剧种和艺术形式,拓宽了个人的鉴赏能力。

步入“高派”艺术殿堂这只是刚刚开始。虽然《逍遥津》这出戏,我已基本学完,但离掌握并呈现好这出戏还有很大距离。我在今后的排练、演出中,还会继续努力、加强练习,不断地体会、揣摩和消化《逍遥津》这出戏的表演,继承好“高派”艺术。

猜你喜欢
唱段老生咬字
嘻哈跆拳族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Songs from the Past
京剧行当——老生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音乐旋律的级进模式与人物形象的同构
音乐剧中表演与歌唱的整合艺术表现
歌剧《魔笛》选段《复仇的火焰》艺术特点初探
浅析声乐演唱中的咬字技巧
老生:那一抹沧海与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