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的个性特征及其重要性

2016-11-20 12:03陶婷婷
剧影月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个性特征自主性博物馆

■陶婷婷

博物馆教育的个性特征及其重要性

■陶婷婷

一百多年来,博物馆因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终身学习的场所。博物馆担当着无可替代的教育职能,究竟如何才能满足社会大众对于在博物馆学习的需求是博物馆的重要课题。

苏东海先生说过,如果不强化博物馆教育本身的个性,博物馆教育始终只能淹没在大教育系统的共性之中,显现不出博物馆教育在大教育系统中应有的独立价值和地位。这个观点道出了博物馆教育的本质问题,值得博物馆教育人员认真地思考。

我们首先来解读一下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肩负崇高的教育使命——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博物馆属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且为非营利性的,因而是理想的终身学习场所;博物馆保存着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因而拥有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博物馆具有征集、典藏、陈列、研究等职能,体现出专业性和学术性。从以上概念性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博物馆的本质属性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本质区别。由此可见,博物馆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在社会大教育系统中处于独特的地位。

在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例如: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缺少深度;内容雷同,没有新意;识别度不高,缺乏吸引力等等,这些问题其实都与我们对博物馆教育的个性特征认识不足有关。我们都明白知行合一的道理,“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认知能够促进实践,而实践反过来又加深认知。如果对博物馆教育的个性特征认识不足,我们就难以在实践中把握博物馆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在下文中,笔者将对博物馆教育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并且结合个性特征列举一些教育活动的思路,希望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行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一、博物馆是“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场所

1.博物馆能够为人们提供“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和学习内容。现代人已经逐渐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的动力来源于人对学习的内在需求,而“自主性学习”是适合于这种内在需求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就是学习者能够认知自己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缺陷,根据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行为。博物馆里有宽敞的展厅和活动室、有丰富的展品和研究资料、有各种形式的互动设施,能够为观众创造自主性学习的环境,给予观众充裕的时间、足够的活动空间、丰富的学习资料,让观众身处其中,轻松、愉快地欣赏喜爱的展品、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参与有趣的互动体验、品味文化与艺术的魅力。在自主性学习的环境里,博物馆教育人员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应尊重观众的喜好和选择,为他们的学习活动提供帮助。

2.博物馆教育应体现出开放性、创新性和实验性的特点。博物馆教育属于非正式教育的一种,它区别于学校教育,具有充满活力、自愿参与、富有创造精神、能激发好奇心等特点。它与学校的教育方式和目标完全不同,没有功利性和强迫性,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通过探索、体验,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因此,博物馆教育人员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体现出开放性、创新性和实验性的特点,将学习目标设置为开放式的,不要预设学习结果,要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在教育活动中淡化标准答案,不要用对错来限制学习者,鼓励他们大胆地创新、尝试。具有如此特点的教育活动将更有吸引力,效果将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更理想。

二、“物育”是博物馆教育的独特优势

人类自古就通过在天地万物中摸索而获取经验和知识,文字、书籍出现之后,在学习书本知识之外,探索、实践依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在各级学校中,学生普遍缺乏动手实践、自由探索的机会。而在这一方面,博物馆教育正好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博物”二字指的就是博物馆里包罗万象的藏品,藏品加上辅助展览的模型、场景、互动设施、实验设备等,组成了博物馆特有的实物学习资源。因为具有“物育”的优势,博物馆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人性化、更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学习途径。

1.博物馆里的实物比书本里的知识更鲜活。对于同样的知识,书本和博物馆各有自己的叙述角度和表现手法。书本里记录的往往是作者本人的想法和观点,具有主观性,仅通过文字和图片来表达,较为抽象;而博物馆里用实物说话,所传达出的信息都是客观的,实物展现方式也立体的,人们可以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获取信息。我们会发现,在博物馆里参观时,如果某个内容是我们从书本里了解过的,那么通过博物馆的展示,这个内容会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并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博物馆里的实物能够激发思考和创新。博物馆里的藏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证,观察、体验、研究它们能帮助我们领悟文物里蕴藏的前人的智慧,受到启发。通过实物学习,人们获取的是一手资料,大脑在处理这些信息时,会自动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进行联想和思考,充实、丰富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产生疑问和好奇,想要寻求更多的信息。例如:这种工艺是怎么做出来的?它为什么无法流传下来?它与今天的工艺相比,谁更好?等等。由此获得的经验被运用于实践中,能够推动创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正是来源于藏品所激发的思考和创新。

3.博物馆里的实物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各个时期的展品帮助人们连接现在与过去,真切地体会一代代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努力与艰辛,对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自豪之情。博物馆里展示的不同地域的文物,帮助我们了解各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传统,学会尊重和欣赏文化的多元性,培养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胸襟。

三、博物馆的教育应包含学术性内容

博物馆收藏、研究、保护、展示的职能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性质,这些职能是教育职能的基础。博物馆的业务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美学、遗产保护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如展览、文献书籍、影像资料等都是科学、严谨的研究成果。因此,博物馆应以学术研究作为教育的支撑,为公众提供具有学术含量的教育活动。

1.博物馆应将丰富的文献资料向社会开放,供公众查阅。博物馆通常选择一些相关的学术资料及研究成果在展览中展示,而绝大部分原始的文献资料、学术研究成果并不向社会公开,普通观众也不知道博物馆里有这样的资源,他们只习惯于去图书馆查资料。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博物馆应该将学术资料开放,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定期对外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满足公众研究学习的需要,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出一份力。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观众可以参考丰富的博物馆出版物,博物馆不仅有电子出版物、印刷出版物,还有电影和媒体档案,为观众提供丰富的博物馆专业图书资源和在线资源。

2.博物馆教育可以和学校里的学科相连接,融合相关的学科内容,让活动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性。例如: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举办的名为“带走一幅画”的教育项目,设计了文学、历史、科学、艺术、手工等跨学科课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创作潜能。该项目与学校合作,连续举办,非常成功。博物馆还可以通过现场为观众展示文物保护的过程、实地参观考古发掘现场等活动,把博物馆里的科学理念和方法传播给大众,帮助他们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建立责任感,并对科学保护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将化石实验室设置为半开放式,观众可以看到室内的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并通过对话的设施与研究人员交流。这种展示方式拉近了观众与专家之间的距离,让观众直观地看到研究人员的工作,了解文物背后的秘密,对深奥的专业知识产生探索的兴趣。

认知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知和行相互促进,探究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能够帮助我们掌握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博物馆教育的本质与规律体现于它的个性特征之中,博物馆教育人员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思考、认识博物馆教育的个性特征,从中寻找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求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1]苏东海等.博物馆理论研究与博物馆发展方向——苏东海先生专访 [J].东南文化,2012,(01).

[2]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D].复旦大学2012年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博士论文.

[3]刘连香.美国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利用[J].东南文化,2014,(03).

猜你喜欢
个性特征自主性博物馆
自主性数学课堂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无人机自主性分级标准浅析
博物馆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关于对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
苏轼散文的个性特征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
露天博物馆
《斗牛士之歌》的曲式结构与演唱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