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风格的民族化探索

2016-11-21 05:06莫颉
剧影月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族化小提琴创作

■莫颉



小提琴演奏风格的民族化探索

■莫颉

摘要:小提琴作为一种重要的西洋乐器,在管弦乐队及中西结合乐队中均发挥着十分显著的艺术作用,如今小提琴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它不仅拥有优美的外形,还具有动听感人的音色,情感表达尤为丰富,演奏方便、形式多样,并享有“乐器皇后”的美称,也因此吸引着众多学者与爱好者的研究与不懈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文化越发重视,小提琴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音乐艺术家的宠儿,各类提琴派别也层出不穷,不断丰富着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小提琴自传入我国后,使得西方艺术文化与我国文化互相交融,在演奏方面,也别出心裁,作曲家们开始创作出具有明显民族风格的小提琴作品,使我国的名族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与弘扬。本论文将在分析小提琴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探索关于小提琴演奏风格的民族化特色。

关键词:小提琴演奏风格民族化特色

小提琴虽起源于西方,但随着音乐艺术的深入发展与广泛传播,任何一种乐器及演艺风格都将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其民族化、本土化发展,这一变化既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传统与创新的统一,具体到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我们万不可简单地贴标签,更不能将不同门类的艺术品种生搬硬套、死拼硬凑,而是要找到民族文化与艺术文化的共通点,进行有机融合,形成更具价值的文化形式,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作用。

一、小提琴概述

对于小提琴的起源一说可谓众说纷纭,关于其传说也不在少量,在历史的长河中虽不能完全确定它究竟源于哪个国家或是源于怎样的故事,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声音让人着迷,关于它的传说始终唯美,似乎象征着一种永恒与浪漫,这样的艺术魅力可谓无人能挡。

提到小提琴,不得不提的国家就是意大利,它对于小提琴的制作贡献是别国所不能及的,在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中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第瓦利和爪内利四位杰出名匠在对小提琴的工艺制作与研究方面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也为如今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小提琴在结构上仍旧没有大的改变,所以从种意义上讲,意大利可以算得上是小提琴的故乡。

18世纪后,意大利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逐渐被法国所取代,这一取代也可以算是小提琴的发展阶段,在制作材料、琴弓长度、重量、装置等每一细节都进行了升级与改进,使得小提琴获得了更大的音量与更好的音质。后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展开,贵族与皇室逐渐衰落,音乐艺术也开始由宫廷走向民间,随之出现了公共的交响乐队与音乐厅,为大众百姓提供了享受音乐艺术的良好平台。为适应环境,人们对小提琴的研究从未停止,外在结构不断改进的同时,也带动了大众对音乐艺术的崇拜之情,在18世纪末,音乐学院开始在欧洲兴起,这使得人们对小提琴的了解开始正规化与系统化,同时也促进了整个制琴业的广阔发展。不少国际音乐作曲家也曾创作出了不朽的名作,如德国伟大作曲家巴赫曾于1720年为小提琴创作了六首无伴奏作品:三首奏鸣曲和三首古组曲,都是小提琴独奏曲的精华,为后人留下了关于小提琴不巧的记忆与永恒的经典。

二、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及演奏风格民族化的探索

(一)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

作为著名西洋乐器的小提琴传入中国约在民国初年,当时我国正值学堂音乐教育火热时期,而对于音乐这一高雅艺术,发达国家要远比我国的发展要迅速得多,所以不少国人都十分崇拜西方的各种乐器。从1920年开始,不少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陆续来到中国演出,这一举动也正式拉开了小提琴艺术与我国民族文化融合的帷幕,鼓舞了中国大批热爱音乐的青年们来学习小提琴,后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创立了音乐专科,众多西方著名的小提琴研究学者来华任教,为我国培养出了多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也创作出了无数经典的小提琴作品——《思乡曲》《摇蓝曲》《光明行》《良宵》等,为我国小提琴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中国小提琴演奏风格民族化的探索

音乐艺术民族化的演奏源于民族化的创作,这与创作者本身的成长经历、所处环境等都息息相关,随着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与中国音乐家的增多,从上世纪初,中国的音乐艺术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民族化的创作,如今不少音乐作品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上,还是从演奏的风格上都融入了民族化的本土特色。下面主要以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马思聪先生及其作品为例,展开对中国小提琴演奏风格民族化的探索。

马思聪先生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生于广东,广东的戏剧之乡海陆丰所独有的地方戏剧音乐深深地影响着童年的马思聪,11岁时,马思聪随大哥来到法国,也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先后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这为他后期的成就奠定了很深的基础。后来经历了家境变故,他依旧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不放弃任何演出的机会,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战争,出于爱国热情,他毅然决定回国发展音乐事业,先后创作出了《思乡曲》《摇蓝曲》《西藏音诗》《塞外舞曲》等多部名作,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可能正是因为他的爱国热情,才能更好地将中国民族元素融入作品,唱响世界。

从马思聪先生的不少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他深受西方教育及本国文化的双重影响,中华民族的音乐结合西方现代音乐技巧,其中歌颂祖国、歌唱革命的作品尤其体现出了他的民族风格,始终力求思想的深度与艺术的强度。对于小提琴独奏曲,他能够灵活运用西洋曲式所固有的形式来表现我国的民族生活,完美地实现了洋为中用。如在其作品《剑舞》中,他以快速的奏鸣曲式样来表现剑客的舞蹈形象,用急促的引子让人联想到骏马奔腾、山河呼啸的广阔场景,如此中西合璧的风格在其作品中常有体现。马思聪先生作品的民族化体现尤其集中在音乐的主题旋律之上,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主题的产生都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外人所不可揣测的,马思聪先生会经常选用本民族的民歌来作为创作的源泉,如《内蒙组曲》创作灵感自然源于内蒙民歌,作品富有诗意,情感丰富,深刻表达了对祖国领土被侵占的不满与伤感,同时也歌颂了中华名族人民的勤劳与勇敢。总而言之,马思聪先生多从三个方面将民歌演绎成为主题旋律,首先是依然保持民歌所特有的旋律及内容,但对整个曲式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延伸与扩展;其次他将新的内容和特征加入到了原有的民歌旋律之中,呈现出别样风采;最后就是改编有特性的民歌,使其更符合自己的音乐构思。无论何种形式,都体现出马思聪先生对音乐艺术的民族化创新。

马思聪先生所创作的大量小提琴作品中都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息,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的典范与榜样,填补了当时我国小提琴艺术创作的空白,带动了国人对小提琴艺术的不懈追求与研究,他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传承。

参考文献:

[1]金玥.中国小提琴发展初期概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2]张彬.中国小提琴演奏民族化的探索[J].山西大学,2010.

[3]赵珂.小提琴民族化风格探析[J].流行歌曲,2012(5).

[4]袁泉.20世纪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 (2):166-167.

[5]郭跃飞.对中国小提琴创作和演奏民族化的再思考[J].黄河之声,2012(4):68-69.

[6]张佳乐,张佳音.浅谈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的民族化[J].科技展望,2014(23).

猜你喜欢
民族化小提琴创作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Pear Concert
创作心得
作曲民族化漫议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