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的病害评估

2016-11-22 22:12栗荣贺
丝绸之路 2016年12期

栗荣贺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沈阳110167)



浅谈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的病害评估

栗荣贺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沈阳110167)

[摘要]病害评估是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的前提,对于确定可移动文物的病害种类和病害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流程加以简介,以期对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和保护修复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及文化价值,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个朝代遗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首先强调的是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不断加大,馆藏文物保护的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某些文物特别是金属类可移动文物存放在库房里并不是万无一失的,仍然面临着腐蚀的危险,这就需要文保工作人员定期对文物进行病害评估,判断文物的病害种类和病害性质,然后给出文物保护修复建议。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的病害评估流程加以介绍,为文保人员编写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及实际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一、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流程

金属类文物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对文物病害评估的整个程序加以规范,是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操作的指导书。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的病害评估流程以文物的安全为首要前提,同时遵循科学性、规范性与简单实用相结合的原则,评估流程要符合评估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文物信息收集

文物信息收集包括基本信息收集、修复历史信息收集和保存环境信息收集三个部分。基本信息收集包括文物名称、入藏时间、收藏单位、文物登录号、文物来源、文物时代、文物材质、文物级别、文物尺寸和文物质量等项目。通过基本信息的收集,病害评估人员能够对拟进行病害评估的文物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修复历史信息收集需要记录以往历次修复的时间、内容、技术、材料及后期效果评价,通过修复历史信息的收集,病害评估人员在对文物病害进行检测分析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避免以往历次修复对病害检测造成的干扰。保存环境信息收集为病害评估人员判断文物的保存状态提供参考依据,包括文物保存环境状态、温度、湿度及特征污染物等项目。

(二)病害识别

文物病害识别是为了确定文物的病害种类,包括文物检查和文物检测两类方法。文物检查主要包括目视观察、拍照摄影和显微镜观察三种方法。文物检测分为文物原位分析和取样分析两种手段,通过文物检测给出文物病害定性或定量的科学数据,出具文物检测报告。依据“不改变文物原状”与“最小干预”原则,实际工作中优先采用直接观察法识别文物病害种类。在直接观察法无法判定文物病害时,可采用原位分析的方法进行检测。对于某些采用原位分析仍无法确定的文物病害,则依据文物本体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采用取样分析的方法,最终确定文物的病害种类。取样分析属于有损分析,一般是文物病害种类检测的最后手段。金属类文物病害识别流程大致为:取样→体式显微镜→视频显微镜→X光探伤→工业CT扫描→红外光谱分析→金相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离子色谱分析。文物病害识别之后,要绘制相应的文物病害图,对文物整体的病害加以分类和标注。

(三)病害活动性质判定

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的病害类型包括稳定病害、活动病害和可诱发病害三种。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病害主要包括残缺、断裂、裂隙、变形、层状堆积、孔洞、表面硬结物、矿化、点腐蚀、微生物损害、含氯腐蚀产物、可溶盐腐蚀产物等十二大类。其中残缺、断裂、变形、层状堆积、孔洞、表面硬结物、微生物损害等七类病害属于稳定病害。稳定病害一般无需处理。层状堆积、矿化、点腐蚀、含氯腐蚀产物、可溶盐腐蚀产物等五类病害属于活动病害。活动病害必须加以处理,消除病害及其根源,才能保证文物的安全。裂隙、层状堆积、表面硬结物、矿化、点腐蚀、微生物损害、含氯腐蚀产物、可溶盐腐蚀产物等八类病害属于可诱发病害。可诱发病害要及时跟踪观察,一旦发现病害有蔓延扩展趋势,必须立即加以保护处理。金属类可移动文物在进行病害评估时一般还进行离子化学分析,检测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二价铜离子、二价铁离子及三价铁离子的含量,依据检测结果判定病害活动性质。病害活动性质判定之后,针对具体的病害还需进行相应的测量,进一步确定各种病害的数量、长度、面积以及病害的分布部位等,同时根据检测分析数据做出综合判定。

(四)文物病害评估

文物病害评估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图示符号和要求绘制文物病害图,明确标识文物各部位的病害类型。病害图图示的尺寸使用时可按比例适当扩大或缩小。符号为黑色图形,白色衬底。病害轻重程度可用文字描述,多种病害出现在同一部位时,可分别绘制病害图表示。病害评估人员根据文物病害图计算文物病害数量、病害面积和长度。结合上述结果,对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的病害现状做出评估,完成文物病害综合评估表。评估意见应包括识别出的病害种类及活动性质。在评估意见的基础上评估人员给出文物保护修复建议。

(五)评估报告撰写

文物病害评估最终应有规范的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由报告封面、正文和附件组成。报告封面包括文物名称、委托单位、评估负责人、评估审核人、评估单位、评估日期等项目。报告正文包括文物基本信息表、文物病害信息表、文物病害识别记录表、文物病害综合评估表。报告附件主要包括文物的分析检测数据、图片和检测报告等内容。评估报告的撰写是文物病害评估的重要环节,要准确、规范,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

二、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工作的要点

(一)病害识别与检测方法

可移动文物的病害识别是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的前提,只有准确地对可移动文物的病害加以识别,并加以量化,才能做好文物病害评估工作。金属类可移动文物主要包括残缺、断裂、裂隙、变形、层状堆积、孔洞、表面硬结物、矿化、点腐蚀、微生物损害、含氯腐蚀产物、可溶盐腐蚀产物等十二大类病害。每类病害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病害检测方法。除少数病害种类外,金属类可移动文物大部分病害的检测主要依靠仪器设备进行分析和判断。目视观察、体式显微镜观察、视频显微镜观察、X光探伤、微焦点工业CT、超声波探伤、激光三维扫描、EDX能谱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微红外分析、EDX能谱分析等方法属于无损检测方法,适合于检测大部分的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病害。微生物分析、分子生物学法、微生物形态学法等生物学分析方法,适合于检测微生物损害病害。离子色谱、常规化学检测等方法属于有损分析,主要适合于检测含氯腐蚀产物、可溶盐腐蚀产物病害。有些仪器设备适用于多种类型病害的检测,需要病害评估人员根据检测仪器的特点和病害的性质有针对性地加以使用,才能确保病害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病害图绘制与病害测量项目

文物病害图作为文物病害评估档案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病害评估人员进行文物病害评估的主要依据。文物病害图的绘制是文物病害评估的关键步骤之一,金属类文物的病害图要严格按照馆藏铁质文物病害与图示(WW/T0005-2007)及馆藏青铜器病害与图示(WW/T0004-2007)等相关国家标准进行绘制。文物病害图图示的尺寸、颜色及病害符号要清晰、准确,便于病害评估人员对文物的病害种类和病害数量进行统计、计算。

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病害需要测量的项目主要包括病害数量、病害面积、病害长度及病害体积百分比等。病害评估人员对文物病害进行测量时要做到全面、准确,根据病害类型选择相应的测量项目,如断裂、裂隙、变形、孔洞、表面硬结物、点腐蚀、微生物损害等病害应测量病害的数量;裂隙病害应测量病害的长度;层状堆积、孔洞、表面硬结物、微生物损害等病害应测量病害的面积;矿化病害应测量病害的体积百分比。文物病害测量工作要求细心,不漏项,测量后应及时做好数据记录工作,测量数据的记录档案要求精确、清晰、无误,文物病害测量数据也是文物评估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了解文物病害评估流程

在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的实际工作中,应对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流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知晓文物病害评估各个环节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这样在评估文物病害时才能做到全面化、程序化及规范化。只有文物病害评估工作做得准确、全面,才能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准确的建议。

(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状况受环境影响较大,一旦环境因素控制不好,金属类文物极易腐蚀甚至矿化。同时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的病害种类较多,许多病害通过直接观察无法判定,需要利用相关的科学仪器进行检测分析,评估人员根据检测数据才能判断文物的病害种类和性质。因此,文物病害评估人员需要加强相关检测仪器的培训和操作学习,不断地提高科学检测和数据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做好文物病害评估工作。

(三)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文物病害评估人员应利用好每次培训学习和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工作的机会,将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与实际的文物病害评估工作相结合,从工作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完善文物病害评估工作流程,通过不断的文物病害评估实践提高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工作的能力。

四、结语

《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金属类文物》行业标准已经获批为国家标准,笔者通过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系列行业标准培训班及实际参与的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工作,对金属类文物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希望通过笔者对金属类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流程的介绍,能够为文物保护行业相关国家标准的宣传贯彻和推广实施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