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岭东:我希望我片子的命比我长

2016-11-22 17:38阙政
新民周刊 2016年44期
关键词:杜琪峰徐克香港电影

阙政

突然出现在本届影展开幕式上的林岭东,瘦而且高,穿一身黑,鸭舌帽遮住额头,一副黑超再遮住半张脸,不苟言笑的时候像极了他电影里的冷面悍匪,笑起来又活脱脱是他电影里的便衣警司!

10月下旬,10天,10部警匪电影经典。以“黑白交间 迷踪英雄”为名,第五届香港主题电影展在上海百美汇影城登场:《喋血双雄》《纵横四海》《龙虎风云》《监狱风云》《旺角卡门》《放逐》《无味神探》《警察故事》《公仆》《行规》……今年的策展人非同一般:杜琪峰+林岭东的组合,为秋意渐浓的上海再掀风云热潮。

见过杜琪峰的人都知道,这位往沙发上一躺,呲啦一声点燃指缝间的雪茄,吞云吐雾一番,那简直就是他电影里的黑帮大佬。相比之下,突然出现在本届影展开幕式上的林岭东,瘦而且高,穿一身黑,鸭舌帽遮住额头,一副黑超再遮住半张脸,不苟言笑的时候像极了他电影里的冷面悍匪,笑起来又活脱脱是他电影里的便衣警司!

开幕式当晚献映的是林岭东1987年的成名作《龙虎风云》——年纪比在座的很多观众还要大。在这个港片式微的节骨眼上举办香港影展,看起来似乎有些尴尬,其实却不然。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连年纪比电影还小的观众都来了。

30年后风云再起

这一晚,来的不只是林岭东,还有李修贤。想当年,香港影坛有几个最出名的“警察”:一个是根红苗正的前警司陈欣健,放着警司不做,辞职跑去拍电影,在电影里演警司;一个是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还有一个,就是连自己都不知道演了多少次警察的李修贤。

这一晚,李修贤原本打算在开幕式上露个脸就去和朋友吃晚饭,结果却留了下来,和林岭东一起看完了整部《龙虎风云》的重映。用他的话说,“机会难得,今天很高兴可以在上海第一次在大银幕看我自己的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他在大陆有个花名,叫“录像李修贤”——“因为我以前所有的电影都没有卖进来,全部是盗版的录影带,所以那个时候观众都没有在戏院看过我的戏,结果就叫我‘录像李修贤”。

“录像李修贤”演遍了阿sir,却把自己的“处女贼”献给了林岭东。在《龙虎风云》里,他第一次演一个贼,一个抢劫金铺的悍匪。那时香港电影公映都会安排午夜场,请很多记者、影评人去看。结果上半场看完,记者们都问他:你是在演卧底吗?到了下半场,他身中多枪就快死掉,还有人问他:你是在演卧底吗?

真正演卧底的是周润发。那一年,他刚刚因为《英雄本色》摆脱了“票房毒药”之名,风头正劲,嬉笑不羁的个人魅力挥洒自如,在电影里如繁星洒落,即使在30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叫人心动。从林岭东的镜头里也明显看得出对他的偏爱——俏皮卖萌之余,还和吴家丽上演了一出浴室激情戏,周润发背面全裸,翘臀不输给梁家辉。

然而,卧底的萌,都是为了用来烘托卧底的惨。周润发饰演的高秋,在卧底期间面临忠义两难全的苦况,最终只能尽忠出卖了朋友。而一个出卖了朋友的卧底警察,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地回去领取荣誉勋章——他最后几乎是像自杀一样,死在了那个垃圾堆一般的仓库里。一道凌厉的白光照向他血污的脸,照得人心惶惶。

“卧底”与生俱来的演戏感和矛盾性,让它成为警匪电影里的重要一支。直到最近,卧底警匪片还出过像《扫毒》《湄公河行动》这样的佳作。回过头再看30年前的卧底片,你会发现该有的早已经都有了。

同样是暴力美学,林岭东给人的印象,比吴宇森更加“暴烈”。和吴宇森的浪漫英雄主义不同,林岭东似乎更加现实,因此他镜头下的血腥也更令人绝望。浴血街头在吴宇森那里可能是一种江湖豪情,到了林岭东这里就只剩下生存的无奈。

“我片子里的英雄不是英雄,很多时候介于正邪之间、黑白之间,是一些悲剧人物。”林岭东说。

暴烈林岭东

电影里,导演找来肥妈Maria Cordero唱主题曲《要争取快乐》,反反复复训斥般地用力唱出“嘥气”,广东话,意思是徒劳无功。电影外,林岭东也确实徒劳无功了多年,才有“风云”问世。

很难想象,他和周润发竟然是同学——同一届无线艺员训练班,同样是演员出身,甚至在周润发还在做“咖喱飞”打酱油的时候,林岭东已经做了第一男主角,拍了60集电视剧《长白山上》。但他觉得自己是很烂的演员:“《长白山上》一开始放我就找地方躲起来,我不敢看,当时我就知道我不能做演员,于是马上转幕后。”

转幕后也很成功,他和杜琪峰都得到了大导演王天林的赏识,当上了电视编导,又做制片助理。“没想到再过一两年突然间跳出一个徐克,也是拍电视的,我觉得这个人拍电视这么厉害,我不干了!”于是他跑去加拿大,又学了几年电影,打算改投电影导演。

他可能没想到,自己回国以后加入的新艺城电影公司里,仍然有徐克……初入公司的那几年,他没有发挥个人风格的机会,接拍的都是命题作文,在《龙虎风云》之前,连拍了四部喜剧片。

“喜剧不是我想拍的,我不懂拍喜剧,也不看喜剧。所以心里面总是很郁结。”林岭东说。后来终于有一天,老板麦嘉信任他,给他400万,随便他拍什么。林岭东也没多想,“我都不知道拍什么,先考虑我自己喜欢看什么电影,警匪片原来是我一直喜欢看的电影——刚刚好打开新闻,就看到一个打劫事件……”

那是当年轰动全港的打劫案——尖沙咀么地道专卖劳力士的“忠信表行”遭劫,悍匪是第一个在香港使用AK-47步枪行劫的叶继欢。

在电影里,他还把自己无奈的情绪投射到周润发身上来发泄,“把他打死了,他不会有快乐的。”

电影外,林岭东却收获了快乐:《龙虎风云》为他赢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在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林岭东高举起奖座,说了声:老板,我终于拿到了!“其实我指的是王天林。”林岭东追忆说,“他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我终生的老师。”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徐克厉害,林岭东也厉害,徐克有黄飞鸿,林岭东有风云系列:从最初的《龙虎风云》,一直到《监狱风云》《学校风云》《圣战风云》。当然,王天林的另一个弟子杜琪峰,也绝非等闲之辈。这三个人,后来还联合执导了电影《铁三角》,片名不免令人想起那个高手辈出的黄金时代,英雄惜英雄。

林岭东似乎是一个没有什么算计的导演,他不喜欢港片“一切从票房出发”的行事风格,总是显得很随性:只根据自己当时的想法、心理状态来拍片。他曾数度赴好莱坞发展,却又数度回归。1996年赴美拍摄了《硬闯100%危险》,次年即以《高度戒备》回归香港影坛;2001年再度赴美执导科幻片《复制人》,2003年又回来拍了《奇逢敌手》;此后三度赴美拍摄《地狱醒龙》,2007年却三度回归拍了《铁三角》。“猛龙过江”的那些好莱坞岁月,在他看来只是一种“习作”,好像白领派遣到异域驻扎了几年,最终还是要回到香港,因为“有感情”。

港片借尸还魂

如今耳顺之年的林岭东,其实并不比徐克或者杜琪峰更年长,他与杜琪峰同年,比徐克还小5岁。但是相比徐克和杜琪峰在合拍片领域的风云再起,林岭东仿佛已风云沉寂了多年。从他们的普通话流利程度就可见一斑——徐克和杜琪峰的国语基本上已经不需要翻译,而林岭东的国语则非常勉强,屡屡将“轰动”念成“光动”、“麦当雄”念成“麦当红”。一口港普似乎在向观众暗示:他并没有赶上合拍片大潮,并没有成为香港导演来大陆收获第二春队伍中的一员。

其实他也是来过的,就在去年,林岭东的警匪片新作《谜城》悄悄上映。说悄悄,自然是因为票房和口碑都不尽如人意。《铁三角》之后7年的复出之作,如石沉大海。但林岭东却仿佛又找到了创作的那团火——他的下一部电影即将上映,定档11月25日,片名就叫《冲天火》。这一次,他也终于等到了《谜城》时错过的吴彦祖。

一个尴尬的问题,仍然要问:你觉得香港电影现在怎么样?林岭东举起右手,比划出一个从上往下迅速坠落的手势:“香港电影潜水了……”

“以前因为大陆市场没有开放,香港电影的观众就只有本土那600万人口,制作费很低,我们要靠整个东南亚的市场才行。突然间,我们多了大陆市场,现在有13亿多的观众,而香港本土才800万,贡献的票房都不够电影成本,所以一定要寄希望于大陆市场。”林岭东说。但是他也非常明白合拍片有合拍片的规矩:“三分之一的演员要从大陆过来,三分之一我们要到大陆来拍……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很多的创作就要调整,因为我首先要解释那三分之一的人物是怎么到香港来,这个故事怎么样发生,这个情节怎么走……看起来很小的要求,对创作却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没办法,演员太贵,一定要有足够的钱才能够拍,必须想办法根据合拍片的规矩拍。”

于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谜城》中要大费周章地解释佟丽娅饰演的女主角,如何来到香港,大陆背景等等。感觉林岭东真是傻得可爱,要知道很多合拍片里其实是给大陆主角直接设定一个香港身份来打擦边球的,只要演员的身份证是中国大陆就可以……

不过,横在香港导演面前的另一道坎,其实更难跨越——他们不能再像大卫·波德维尔对香港电影风格的总结那样:尽皆癫狂,尽是过火。“大陆有一些题材,比如说神、鬼都不能拍。如果真的开放题材,大陆有很多题材可以拍,太多了。”林岭东说,“现在基本上是美国的电影雄霸全球,因为他们很开放。赚不赚钱还是其次,但电影是一个艺术的事业,影响太大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香港电影式微,香港导演叫苦,一群被香港电影哺育长大的电影人,却在成为这个时代新的票房担当。比如大鹏执导的《煎饼侠》,尚格·云顿、古惑仔这些港片标签一样的人物纷纷登场;又比如新生代香港导演许诚毅的《捉妖记》,好莱坞合家欢动画电影的背后仍然是港风一脉相承。香港本土电影产业虽已死,港片深入骨髓的“快准狠”“癫狂过火无厘头”却换了一个驱壳仍然在续命。当然,这其中最可怜的,莫过于假借致敬名义的吃老本,比如王晶导演今年又在《澳门风云3》里偷了他爹王天林的徒弟林岭东《监狱风云》里的经典桥段。

林岭东说:“我拍电影的期望,就是不要拍完一个戏,在戏院两周、三周,下片就完了,不是的。我希望这个片子比我的命还要长,这个最重要。”

猜你喜欢
杜琪峰徐克香港电影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徐克眼中的狄仁杰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孝心最可贵
高圆圆的拒绝和杜琪峰的等待
王濛莎作品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