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的写我“心”和写我“想”

2016-11-23 10:31邓丽娜
开心素质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技法习作情感

邓丽娜

不造假,写我“心”,是对习作最起码的要求,有个性,有创意,写我“想”,是习作的关键所在。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习作大都变成了与个性、心灵不相干的东西,更谈不上创意。习作上充塞着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唯独丧失了自己。以平时复习考试为例,学生中有不少习作都出现父母早逝,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在残酷“命运”的考验下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脆弱,超越了别人也超越了自己等诸类套话。新课程改革对话题作文理念和内容上进行了刷新和渗透:一是倾向对生活的关注,二是导向真情实感。新话题作文的话题,就是生活的话题。生活的话题就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

一、习作要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独特感受”实际上就是指在充实和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个性与创新的习作。这种感受主要靠长期的生活观察和生活感悟。如积极投身校园文化活动,家庭农务活动。有时,一次活动经历就是一篇作文素材。日常生活是学生作文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源泉,所以,学生作文有和无,优和劣,完全看他对生活和知识的积累,看有没有感情和思想的流露。从某种意义上说,习作教学一定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才会有生机和活力。

二、习作教学从内容入手,重视培养学生求真求诚的学习态度

从内容入手是由写作的一般规律决定的。首先要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写作材料,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写作动机,表达欲望。从内容入手还要求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习作的实践与体验中而不是“技法”上。做到淡化写作技法,引导学生积累,诱发真情实感,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情感方式和兴趣意志。如当前国外著名的习作训练法:头脑风暴和自由写作,都十分注重学生个体对生活积蓄的倾吐,从写作的内容和题材上解决制约学生的写作源问题。把学生习作时的内在紧张调节到适度的位置上,充分发掘了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是思想,让学生的思想不受羁绊。这两种习作训练法强调写作不仅仅是交流和应试手段,而是自我发现的手段。教师并不在文法、词法、句式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而是真正让学生从顾虑中解放出来,自由表达,乐于写作,从数遍讨论和评价中把它提炼成要写的内容。与这些训练相一致的是,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或进行每周两到三次的话题作文,或利用音乐、农村风光或简单的媒介促进学生自发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使学生从乐写到会写。

三、习作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生活调查,培养学生对作文话题研究的能力

习作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生活调查的根本特征是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这种方式是把学生的写作置于集体思维碰撞中,通过畅所欲言的小组讨论,交换信息,开拓思路,启发认识,集思广益,从而确立自己的习作选题。然后,通过集体讨论评价,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把一个宽泛抽象的话题变成一个具体的、有针对性、可供论述的论题。此时,教师需启发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调查结果呈现方式,并指导学生对实践进行适当的反思评价。这样,学生的审题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习作教学上组织学生调查生活寻找话题,是因为作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文的话题就是生活的话题。一是以教材为依托,拓宽教学空间,引导学生确立话题。二是认真思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三是在校园文化、家乡风俗、传统文化中提炼出话题。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复古与时尚”等。四是从学科间的联系中寻找话题,最后选取适当的角度安排习作。

传统习作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写,单纯地教技法、文体和语言,生硬地将技法、文体和语言解剖并强行塞入学生的头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对习作过程情感和智慧的投入。而现地在习作中提倡“我手写我‘心,我‘想为我文”的新概念写模式,话题作文是一个很关键的载体,它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话题作文的简易化只需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兴趣和习惯,二是知识与生活积累,三是情感体验与创新。只要点燃学生习作的激情,哪怕是技法笨拙,也应以赏识的目光视之,因为这样一种习作形式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才智,唤起学生对生活本身的热情,促使他们从书本走向现实,从现实回归书本,思接千载。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壬田中学)

猜你喜欢
技法习作情感
手绘技法表现
情感
作品一
台上
秀秀台
习作展示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