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朝鲜类书《大东野乘》之文献资料价值

2016-11-23 14:39杨萍
人间 2016年24期
关键词:历史

杨萍

摘要:《大东野乘》作为朝鲜稗说文学发展至后期之代表作,不仅广泛地反映了朝鲜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小说和文学评论的产生,而且对研究朝鲜历史和文化发展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在历史领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关键词:《大东野乘》;历史;文献价值

中图分类号:K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14-01

朝鲜类书《大东野乘》作为朝鲜稗说文学发展至后期之代表作,反映了朝鲜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对研究朝鲜历史和文化发展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资料价值,其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记载可以帮助我们再现并还原历史原貌。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日本侵略朝鲜,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次战争在各国的称谓不尽相同,朝鲜侧称为“壬辰、丁酉倭乱”;日本侧面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史料称为“万历朝鲜之役”或“万历东征”;欧洲历史学者称为“七年战争”或者“活字与青瓷战争”。由于其爆发于公元1592年(中国农历壬辰年)故笼统地称为“壬辰战争”。这场战争在著名明清史大家李光濤先生的《朝鮮‘壬辰倭禍研究》中有言:

萬曆二十年壬辰(西元1592年),朝鮮突遭倭禍(禍首豐辰秀吉,一稱平秀吉),幾致亡國,明出兵援韓,擊敗日本軍,再造東國,為第十六世紀之末東方一大事,此段大事,倭以壬辰四月十三日在朝鮮釜山登陸,至萬曆二十六年戊戌遁去,首尾凡七年。[1]绪言

在《大东野乘》第十一册中亦记载了这场战争,为我们研究这场战争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

壬辰四月,秀吉遣其将平秀家等督精兵二十万,以平行长、平义智、平信调等为先锋,残我八路,夷我五庙,陷我三京(汉城、开城、平壤),烧我二陵(宣、靖陵),幸赖圣天子(明朝万历神宗皇帝)特遣都督李如松,统帅南北官军四万余兵来我国,遂致平壤之捷。丁酉(万历二十五年)之乱,又遣杨经理、麻都督,以致稷山之捷。戊戌(万历二十六年)军门邢玠经理万世德分遣两路诸将,都督麻贵由东路镇蔚山,都督董一元由中路镇泗川,都督刘铤由西路镇顺天(疑天),都督陈璘由水路遇贼于露梁,鏖战大捷。[2]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场战争的发生时间是壬辰四月,同时记录了这场战争中日本和朝鲜双方的主要参战将领。日本的主要将领是平行长、平义智、平信调,朝鲜派出的主要抗战将领是李如松、杨经理、麻都督等。日本在当时朝鲜的侵略行径“残我八路,夷我五庙,陷我三京(汉城、开城、平壤),烧我二陵(宣、靖陵)”,同时也看到了朝鲜人民的抗战过程,在他们英勇的抗战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战争的胜利。

历史上,中国的援朝战争并非抗美援朝这一次,早在明朝万历时期的这场壬辰战争中,中国就参与了援朝抗日战争。参与这场援朝战争是明末著名将领杨镐,他于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即日本侵略朝鲜的第二年(1597年)奉命经略援朝军务。其在朝鲜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看成壬辰战争(1592-1599)拯朝鲜于水火的功臣。因为丁酉年(1597)日本进攻时,杨镐与邢筁是最为重要的明朝将领,也是他们奠定了战争胜利的格局。万历二十五年(1597)封贡议败,朝鲜战事再起。明朝逮捕主和议的石星、沈惟敬,以兵部尚书邢筁总督蓟辽,以右佥都御史杨镐经略朝鲜军务。时日军由南往北进攻,锋势甚锐,汉城告急。六月,杨镐抵达平壤,当即指派诸将。日军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围攻驻守南原的明将杨元,杨元不敌弃守,邻近全州守将陈愚衷亦不战而逃,京畿危在旦夕。在此关键时刻,杨镐自平壤抵汉城,指挥明军大破日军,从而解王京汉城之危,遏止了日军的北进,取得稷山大捷的胜利。李光涛先生在其《朝鲜壬辰倭祸研究》论曰:

稷山大捷,由丁酉倭祸言之,乃明人再度援韩第一功。而是役立功人物,又应以经理杨镐为第一。[1]208

杨镐指挥明军乘胜进攻,将日军主力团团包围于蔚山,惜天雨连绵十数日,明进军不利,反为日军所乘,蔚山失利,使战果未能扩大。对于蔚山之役,《明史》卷259《杨镐传》、卷320《朝鲜列传》,皆以为大败.《杨镐传》称:“是役也,谋之经年,倾海内全力,合朝鲜通国之众,委弃于一旦,举朝嗟恨。”李光涛在《朝鲜壬辰倭祸研究》一书中,对《明史》的说法进行了批驳,他引用《朝鲜王朝实录》材料,认为蔚山之役并非大败,只是清正趁雨天反攻,令明军进攻失利,但并非大败。朝鲜对此虽有惋惜,亦未归罪于杨镐。李光涛在其《朝鲜壬辰倭祸研究》一书中亦说:“蔚山之役,由杨镐言之,可谓虎头蛇尾,有始无终”,[1]蔚山役后,明朝赞画主事丁应泰劾杨镐“贪猾丧师,酿乱欺罔”,杨镐被革职撤回。但朝鲜君臣皆以丁应泰言为诬妄之辞。

另《大东野乘》第三册《再造藩邦志》5中记载了杨镐返回中国时的情形:

杨镐回还之日,朝鲜自国王宣祖至平民百姓皆恋恋不舍,宣祖率百官泣送于弘济院,汉城士民男女重髫戴白,皆出送郊外,诸臣以诗为别。[2]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朝鲜统治阶级对中朝关系的重视,也看到朝鲜民众对中国友邦的热情。

此外,在《慵斋丛话十》中记载了我国元代人偰斯文长寿,元末因战乱到朝鲜避难以及其家族到朝鲜之后的情况:

偰斯文长寿,大元人也,其父逊,元末避乱来奔,朝廷爵之。能诗文,《近思斋集》行于世。斯文登清州壬寅科,官至二品,有文名,扶翌恭让王,参九功臣之列。其后得罪于我朝,流寓而卒,亦能诗文,有《芸斋集》行于世。手书《牧隐集》,其笔法遒劲有范。斯文之弟眉寿、敬寿并登丙辰科,眉寿官至二品。敬寿之子循,登戊子科,又丁位未重试,官至二品,有文名。偰氏以异国之人,父子孙相继显职,而今则其裔甚少矣。[2]236

历史上元末战乱,许多元朝人逃到朝鲜避乱,从朝鲜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这些人到朝鲜的发展状况,得到一些历史真相,这在某些方面可以作为我国历史的一些补充。

中韩今日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仅是利益的需要,其有更深一层的原因则来自两国历史的渊源,自古至今中韩两国就从未停止过交往或合作,在未来的发展中,中韩两国只有交流互助才能塑造更为长远与和谐的历史画卷。

参考文献:

[1]李光涛.朝鲜壬辰倭祸研究[M].中央研究院 历史所专刊之六十一.1972.

[2]大东野乘[M].朝鲜古书刊行会.

猜你喜欢
历史
元旦的历史演变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7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