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美与悲剧之源

2016-11-23 14:41颜修
人间 2016年24期
关键词:死亡悲剧文学

摘要:人类自产生自主意识以来,就发现了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所有人,都难逃一死。活着只有一条艰难之路,死亡却是千奇百怪的容易。人类对生命终结问题的关照,产生了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人类在哲学与艺术的海洋中,不断探寻永恒。对永恒的向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希望生命永恒、希望亲情、爱情、友情永恒,这种美好的愿望,产生了人类文化中美若星辰的文学艺术,但人类永远无法达成永恒的宿命,又是人类一切悲剧的源头。

关键词:文学;死亡;永恒;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17-03

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石猴跳入水帘洞,为猴群觅得一个有石窝、石灶、石盆、石床、石碗、石凳的安身之所,遂被众猴拜为王,名曰美猴王。美猴王在猴群中分派君臣佐吏,带领猴群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不与飞鸟为伍、不同走兽攀亲,不受人王拘束,整日欢会,自由自在,快活赛神仙。可是有一天,美猴王忽然悲从中来,涕泪零零。猴群不知何故,问猴王为何悲伤。猴王答曰,今虽不受人管束,不惧禽兽威服,但实在逃不出阎王老子的手掌,等到年老血衰,必然身死赴黄泉,如今的自由快活,也不过是将要消散的云烟。猴王语罢,众猴皆掩面而泣。

美猴王超然于众猴之上。他天生神力,能去往众猴不能去往之地;他也善于思考,在众猴不倦的欢愉中,提出了一个令所有猴子都感到忧虑的问题——“猴”必有一死。正是因为这个哲学问题的提出,《西游记》的故事才拉开了大幕,这部经典名著才得以流传于世。

美猴王的难题,其实是人类的难题。人类自产生自主意识以来,就发现了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所有人,都难逃一死。老死、病死、跌落悬崖而死、落入虎口而死、被火舌吞噬而死、被水泽淹没而死、被雷霆击打而死、被同类战争杀死。活着只有一条艰难之路,死亡却是千奇百怪的容易。死去同伴的状貌,往往令生者不甚恐惧:皮肉之下,白骨可见;身死之后,将居何处?人类对生命终结问题的关照,产生了对人生意义的追寻。美猴王的办法是出山渡海,寻仙求术;人类则在哲学与艺术的海洋中,不断探寻永恒。对永恒的向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希望生命永恒、希望亲情、爱情、友情永恒,这种美好的愿望,产生了人类文化中美若星辰的文学艺术,但人类永远无法达成永恒的宿命,又是人类一切悲剧的源头。

一、神话故事

《山海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书,也是中华民族的“神话史诗”。华夏祖先面对客观的世界,无常的命运,产生了对自然人生的认知方式。诸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故事,正是远古先民对人类超越自身局限性,征服客观世界的浪漫幻想。女娃溺于东海,但她的精神不灭,化而为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281)。精卫虽小,但生命不灭,以不灭之身填有限之海,未尝不能为也。夸父“逐日而走”,因为口渴,“饮于河、渭”,因为不够,又“北饮大泽”,喝光了几条大河的水,可还是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282)。夸父的故事非常有趣,夸父能喝光几条河的水,可见他并非凡人。可夸父又死于口渴,可见他难逃凡人的宿命。好在故事结束时,夸父的手杖化为桃林,夸父的生命以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得到了延续。同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英雄鲧,为了救苍生于洪水,“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于是被杀于羽山之郊。大禹从鲧的肚子里钻出来,继承了父亲治水的事业,“布土以定九州”[1](283)。治洪水、救苍生是凡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鲧因此牺牲了性命。但在故事里,他的生命和理想超越了普通人身体的限制,在儿子大禹身上得到了延续。又如黄帝、蚩尤各请天神相助,逐鹿天下;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后羿弯弓搭箭,射下九日;共工争帝不成,撞断天柱。先民英雄在神话传说里纷纷超凡脱俗,成为寄托先民永恒理想的化身。

二、诗经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五百多年间,各个阶层诗人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语言优美朴素,韵律和谐,对当时的社会百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艺术记录。《卷儿》的诗人当是一名贵族,他怀恋之人被征召从军,不得与之相守,于是作者发出感慨,“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伤”,“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1](3)《谷风》记录了一位被丈夫遗弃女子的悲哀之声,她希望夫妻应该似“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应该“黾勉同心”,“及尔同死”,结果却是“能不我慉,反以我为仇”,“有洸有溃,既贻我肄”。类似之作还有《氓》,男人追求女人时,蚩蚩之貌令人不能不信其心之诚,他登上墙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美好时光短暂,“女也不爽,士二其行”,女人总结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1](10)《黍离》是东周大夫悲悼周王朝覆亡之作,作者路过东周故国宗庙宫室,只见“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于是作者仰天长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三、楚辞

与《诗经》交相辉映的,是著名爱国诗人屈原之作《离骚》。屈原学识渊博,忠心耿耿。他希望能够帮助楚王抗击秦国侵凌,让楚国江山得以继续传承,但事与愿违,楚国终被强秦所灭。现实让诗人痛苦不堪。他发现自己对楚国败灭的国势无能为力,他同时发现自己对被楚王冷落的命运束手无策,悲愤之情从诗人胸中迸发而出,“忳鬱邑余侘傺系,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1](230)诗人上天入地,探寻通往光明的道路。“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1](230)女嬃劝诗人明哲保身,但诗人选择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231)。他上扣天门,却遭冷落,“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1](231)。诗人接着下寻佚女宓妃、有娀氏女和有虞之二姚,结果并无所获。诗人只好找神巫灵氛占卜,灵氛劝诗人远游他乡。“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1](232)诗人在远行途中,忽然看见自己的故土,“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1](233)。经过多方探索,诗人仍然找不到一个让祖国长治久安的方法,同时又无法舍故土而远走他乡,于是他选择步彭咸后尘。“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1](234)。正如辞中所言,诗人在家国兴隆之梦破灭后,抱石自沉湘江,留下千古悲剧。

四、散文与辞赋

公元前221年,秦国以一国之力,“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2](8)。秦始皇摩挲着传国玉玺,“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锯,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拒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谷。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8)秦始皇以为如此,便可“子孙帝王万世”[2](8)。然而,“陈涉,瓮牖绳枢密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将秦始皇千秋万代的梦想彻底击碎。几十年后,西汉文学家贾谊写下《过秦论》,探讨了秦始皇期望永恒,却必然被后来者替代的宿命,成为流传至今的名篇。

五、汉乐府诗

南朝时期,萧统从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史称《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所录皆为五言诗,刘勰《文心雕龙》赞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其“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这十九首诗较为广泛的反映了汉末文人对宗庙祭祀、帝王出猎、爱情友谊、生存死亡等的感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日已远,衣袋日已缓……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1](394)远行异乡的情人,令诗人无比思念,以至于日渐消瘦,衣带渐宽。诗人努力多吃饭,以免自己的身体因思念过于憔悴,等不到情人的回归。“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撼轲长苦辛。”《今日良宴会》的诗人对世道不平满怀激愤,于是不无讽刺的呼吁人们追逐富贵,不要让短暂的人生贫困交加。《西北有高楼》的作者经过雕栏楼阁,忽然听到动人音乐,“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1](396)。其曲之悲,令作者联想到杞梁妻。作者感叹奏乐者心中之苦无人能理解,正如自己知音难觅。高喊“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却在一首音乐的催发下,生出如此感慨,不得不令人怀疑他们“据要路津”的可能性。不论是对知音的渴求,还是对政治抱负实现的渴望,最终都成为作者的一场白日梦,幻化为抟扶摇而上九千里的大鹏,飞向缥缈永恒的未知处。又如“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1](398)?“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冉冉孤竹生》399)“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1](400)“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1](401)“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1](401)“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减。一心抱区区,惟君不识察。”[1](402)“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1](403)有关亲情、爱情、友情、事业等等的美好愿望,都可以用《客从远方来》中的诗句概括。“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膠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六、史记

《史记》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谈到《史记》时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受宫刑之痛辱后,司马迁将其人生理想寄托于研究社会自然的规律,通达历史变幻法则,形成一套为世人认可的文字遗产,从而完整其不完整的生命,完成其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不少篇章都因其详实的记载、丰富的内容、较强的文学性而广为人知。如《项羽本纪》中,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率楚军大破秦军,“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轩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2](35)。及攻破咸阳,杀秦王子婴,分封诸侯,“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2](39),一时间风光无限。不料几年后便被围垓下,自枭其首。虽然司马迁认为项羽“自矜功伐”、“欲以力争”[2](44)导致其必然失败,但司马迁也为“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的项羽感到惋惜。《留侯世家》记载了汉初三杰之张良的传奇一生。作为刘邦的主要谋士,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2](74),帮助刘邦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劝谏封赏雍齿、迁都长安等等,为大汉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天下已定、群臣争功之时,张良认识到君臣一心打天下的阶段已经结束,“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2](76)。韩信不听张良劝告,自恃功高,终被吕后所杀。灿若星辰的英杰俊才,无论当日如何耀眼,最终都会落入历史长河。司马迁椽笔一挥,在长河中拾取最闪亮的几个石子,为后人研习天人古今之道提供了最鲜活的社会记忆。

七、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是基于汉语独有的韵律节奏美而产生的文学艺术,是中国文学里最为耀眼的双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从台阁走向关山与荒漠,心中充满了建功立业以达不朽的理想。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大声呼喊出圣明君主不再,天地悠远,人生短暂的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28)。张若虚则在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中细致而有层次的描写了相思离别之苦。王维与孟浩然试图进入山水,在相对静止的山水里,捕捉人生中稍纵即逝的美好。王维参禅悟理,研习书画,因此其诗充满了禅佛理味与空间想象感,在超越轮回的智慧与超越人类生命的大自然中研磨永恒之美。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诗人饱蘸笔墨,描绘祖国边塞的长河落日、戈壁孤城,通过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完成对有限人生的超越。代表盛唐诗歌最高艺术成就的诗人李白,升天入地、穿今越古,将盛唐的自信与抱负一览无余的展现在世人面前。然而,现实无情关上了实现理想抱负的大门,诗人蓬勃的生命力激荡冲突,转而发掘有限人生面对种种束缚时复杂情感。“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3](66)“我纵言之将何补?”[3](6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3](7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3](74)“吾将囊括大塊,浩然与溟涬同科。”[3](7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8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3](89)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另一位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更无处实践自己的理想。他在感慨人生不易的同时,将目光投向庶民百姓,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诗作。杜甫之后,唐诗的高峰上又添韩愈、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等璀璨钻石,使唐诗在批判现实、探索心灵等方面有了新的成就。唐诗丰富的积淀,促使更善于表现情感的宋词兴盛起来。词作家借词抒发离愁别绪、爱恨情愁,如晏殊、晏几道、柳永、周邦彦、秦观等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3](43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4)“寸寸柔肠,盈盈粉泪。”[4](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4](17)至苏轼、辛弃疾,句式长短交错、变化多端的宋词,也可以用以“言志”,与“言情”交融一体,向唐诗的高远古雅靠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4](7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4](82)别离悼亡、思乡念故,功业难就、人生短暂等等话题,正是唐诗宋词所反复吟唱的。才华横溢的诗人们,在诗词中超越了自己有限的生命,将千百年前瞬时而逝的个人体验转变为人类的共同体验,从而完成了个体生命的升华。

八、元杂剧与明清小说

元明清时期,元杂剧与明清小说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杂剧作家,为我们留下了《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梧桐雨》等经典作品。这些剧作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疾苦、激烈的社会矛盾有较为深刻的反映。窦娥蒙受不白之冤,在审判者面前也无法洗刷冤屈,冤死刀下。故事本来到此为止,但是在剧作中,窦娥的血飞溅白练,六月天突降鹅毛大雪,当地亢旱三年。关汉卿让窦娥所遭受的不平,通过这三件超自然的现象昭示天下,让在人间得不到伸张的正义,在超越人间的“苍天之上”保留了一份希望。

明清小说可分为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公案小说等类型。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镜花缘》、《聊斋志异》、《红楼梦》等经典作品。如果说《西游记》产生于美猴王对永生的追求,那么可以说《三国演义》出自各路英豪为一统天下的美梦而进行的苦心经营;《水浒传》里好汉们都有一个天下清平的梦想,《金瓶梅》中的男男女女则在酒色中忘忧作乐;《镜花缘》中的君子国、无继国、黑齿国、不死国等国正是作者美好理想国的幻景,《聊斋志异》里有花妖狐魅和人的真挚爱情,也有为求功名埋首八股的执着书生,有对统治阶级残酷压榨的揭露,也有对劳动人民不懈斗争的歌颂。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一开头便带有虚无缥缈的神话色彩。跛足道人摇头所唱“好了歌”,甄士隐所做“好了歌注”,更是直接点明了作者的世界观,名利富贵、爱恨情仇,都是即将消散的烟雾。

时间是另一条流逝不停的河流,它冲刷出一条人类肉眼无法观察的河道,并且正在渐渐抹去存在过的人们的所有印记。手执火把围猎巨兽的远古先民,手臂与脚踝上沾染过怎样血痕?攻灭六国始皇帝,如何筹划千秋万代的基业?忧国忧民的杜甫,是否在春草遍围的城墙边投笔着墨?曹雪芹批阅《红楼梦》十载,曾记下多少人和故事?这些被时间推进未知空间的迷题,永远不能得到回答。

人类发现自己所留下的痕迹,总会被时间慢慢抹去,哪怕镌刻于磐石龟甲,最终都会化为风中尘土。人类无法通过控制时间来解决此生有限的问题,但人类通过文学艺术,体验到了生命拓宽延长的可能性。文学艺术帮助人类对抗生命的有限,并将有限的自然时间和生理时间转化为无限的心理时间和体验时间,从而使人体验和接受时空的流转,坦然面对衰老死亡,同时超越衰老死亡,迎接永恒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81、282、283、3、10、230、231、232、233、234、394、396、398、400.

[2]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35、39、44、74、76.

[3]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8、66、69、71、74、77、87、89、436.

[4]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10、17、71、82.

[5]汪天文.社会时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作者简介:颜修(1987-),男,湖北宜昌人,就职于铁道警察学院,助教,文学硕士,主要研究中外小说。

猜你喜欢
死亡悲剧文学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画家的悲剧
文学小说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近视的悲剧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文学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