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2016-11-23 00:38徐淑芬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思维训练生活化数学

徐淑芬

摘 要:认真剖析我们的日常教学,随着数学生活化浓度的加深、半径不断扩充的背后,有些教学行为在操作过程中对生活化的把握时有偏颇,致使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在教学中却难以凸显出来;有些课堂思维训练的含量有些失缺。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其生活化,更要关注思维训练。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是借助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而把问题置身于纯数学内部的知识网络和抽象的逻辑关系的环境中是很难直接引起小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从而进行积极思考的。创设蕴含着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在现实生活中给数学找个“原型”、把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该说是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乐于探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数学思维是具有层次性的,一般来说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水平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低年级教学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形象的现实素材,紧密贴近其身边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即:选择其身边的能够经常接触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话题作为引发学生对问题思考与交流的问题情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认知水平的发展变化,仅从学生身边实际选择素材是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要将学生的视野逐步从自我世界、周围环境引向现实社会、科学技术等更为广阔的空间,选择更为丰富的素材,同时要特别注意挖掘富有时代气息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的视野不囿于一个狭窄的空间,拓宽到更广阔的领域。如借助神舟六号飞船的绕地球圈数与每圈所需的大约时间的一些数据信息计算飞行总时间数来学习两位数乘法;利用几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总数变化情况引入复试折线统计图的学习等,创设出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数学问题情景。

二、选择蕴含着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有的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与要研究的问题联系很紧密,但只能体现问题的一部分或一个层面,选择这样的素材作为问题交流的环境,往往缺少给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多种角度思考与交流的空间,致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在一个点上,就解决具体问题而思考与交流,难以养成全面分析问题的习惯。如: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很多老师都喜欢用购物问题这一与小数加减法联系比较紧密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来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进行交流,这一素材就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和算理的学习和交流来看是比较贴切的,而与人教版实验教材创设的父子两人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台跳水比赛进行交流的情景,相比较却显得有些单一,甚至是在一些方面达不到交流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分析教材提供的这一情景其具有:可以先加后减或先减后加的不同策略解决问题和口算、估算、笔算,算法多样化一个侧面的体现;加、减法同时学,或是先学习减法的提示;由两位小数加减法起步的学习起点;得数末尾有0的小数加减法问题的明确;同时还蕴含着不同国家国旗、奥运知识等生活小知识以及情感教育的因素等。教学中以这样的素材作为问题的情景进行问题交流,学生会在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及算理的同时,获得的是多方面的认识和体验。

三、选择有利于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迁移学习新知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每个学生都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以及数学活动经验与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大多数的内容都具有环环相扣、梯度递进、螺旋上升的特点,这些内容新知的学习,学生往往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借助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迁移学习新知的。教学中选择的问题情景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要有利于学生迁移学习,培养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平均数》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做踢毽子比赛游戏,在水平均衡的情况下,有意识的把学生分成相同人数和不同人数的几个组,进行成绩统计,课上组织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成绩比较,先出示相同人数组成绩进行比较,学生借助已有的计算总和的知识,用总和来比较成绩的优劣是科学合理的,紧接着出现不同人数的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学生就会对利用算总和的方法进行比较有所质疑,从而在矛盾冲突中认识到需要有一种更合理的比较方法,顺其自然的引入并揭示“平均数”。

四、选择有利于发挥数学自身特点的素材,创设数学自身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都具有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的结构。而这其中大多数数学知识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这类内容的学习是借助生活情景,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其结构一般是: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还有些数学知识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原型的,这样的内容的学习是需要通过解决数学知识内部矛盾或问题来发展的,是靠数学自身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的。如:学习圆周率的认识时,让学生回顾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关系,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同心圆,感受圆的周长与半径有直接关系,激发进一步探究有什么样的关系的欲望,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测量,统计与分析,从而初步探究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着固定比值,总结出了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理解圆周率的产生。在这样的数学内部的问题情境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想、测量、统计、分析、总结、归纳、验证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几何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思维的迁移,领悟到数学内部的抽象的逻辑关系。

猜你喜欢
思维训练生活化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深入挖掘,妙笔生花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