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寻源

2016-11-24 20:44钟有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问渠比萨斜塔祖冲之

钟有

【上期赛题】只要我们葆守永不疲倦的好奇,不必逃离日常也能摆脱庸常。只要我们以谦卑的姿态洞察世界,不必周游远足也能阅人知事、鉴往知来。得失进退总在心,心若在,世界永远是常新的。(选自《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6年24期《打开求知的味蕾》)

新浪微博里看到微博名为博物杂志的账号,许多网友把身边的花草树木拍下来询问他是什么品种,他有问必答。仔细看了看网友的问题,我乐了。图片里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动植物,不就是一些我们小时候捉着玩儿的小昆虫和家门口的老树吗?同时,我也感到羞惭,我说不出来它们的名字。看着许多网友发问,我不由得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之前没有对这些寻常的事物发问呢?伟大的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逢事都问个为什么。”而在数百年前朱文公就教诲我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求源,方得周全。我们应该要学会发问,学会探寻。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就是祖冲之。他对当时人们视作常识的“圆周是直径的三倍”发问,他想知道为什么。在浓重的好奇心的指挥下,在经过多次测量和复杂计算之后,他否定了这句话。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他还想知道圆周和直径真正的关系,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地计算之后,他成功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在当时,他是世界第一人。大胆卓越地问渠寻源,让历史记住了祖冲之,让无数后来者踏足科学的田野时,都安静地向他投去崇敬的目光。

无独有偶,十六世纪末时,伽利略对当时深受尊敬的亚里士多德的深入人心的“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学说发问,他对这个学说感到疑惑不解,他想知道真相和原理。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他在众人的嗤笑声中,完成了比萨斜塔实验。在众人眼里,他是一个挑战圣人的黄毛小儿,觉得他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但是他尊重自己的求知欲,比萨斜塔实验完美地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两个同时落地的铁球,落实的是他自己的新的观点。他成功地成为了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又一位在科学界掀起惊涛骇浪的学者。他,改变了世界。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坐在中学物理课堂时,深深地敬佩这位勇敢无畏的问渠者,这位科学界的弄潮儿。

放眼生活,我们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刨根问底,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正视并重视求知欲,没有尊重我们的好奇心,没有勇敢无畏地问渠寻源,所以我们日复一日,所以我们碌碌无为。

让我们问渠寻源,乐于日常,摆脱庸常。

(编辑:李跃)

评点:黄绍文

文章先以微博网友的发问,引出“学会发问探寻”的观点,观点的提出简洁有力,清楚明晰。接着围绕观点展开议论,列举了祖冲之、伽利略的例子,再将观点的现实意义写出,给人以警醒与思考,结尾发出号召,再次点题。文章结构严谨,调理清晰,层层深入,将观点论证得十分透彻。这样的结构虽清晰稳妥却也略显呆板,少了些灵活自如。从语言上来说,全文行文流畅,语言生动而又自然,比如“”黄毛小儿”“弄潮儿”等词语就用得很形象,将原本枯燥的故事讲述得生动有趣。还有议论的语句也十分精彩,观点讲得很透彻,语言也很精妙。从选材上说,祖冲之和伽利略的素材有些陈旧。

下期赛题】

并不是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越过山丘,无人在为你们鼓掌喝彩,山丘之后,在等待的,只有曲折的山路,时晴时雨的天气,不动声色又铁面无私的命运,而这,就叫做人生。 (选自《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6年24期《越过山丘之前》)

猜你喜欢
问渠比萨斜塔祖冲之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
让祖冲之死不瞑目的《大明历》
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
问渠那得清如许
祖冲之
比萨斜塔
爬上比萨斜塔
《问渠哪得清如许》油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祖冲之序列密码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