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

  • 观书有感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③那得④清如许⑤?为⑥有源头活水来。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着蓝天白云的光影在其中移动。要问这方塘里的水为何如此清澈?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持续注入。注釋方塘:方形的池塘。鉴:镜子。渠:它,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如许:如此,这样。为:因为。诗中的知识这首诗的作者朱熹是古代有名的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从小学习天赋极高、读书认真仔细,他还特别擅长把艰涩难懂的道理用简单的诗句表现出来。比如这首诗,他就是把读书、

    格言·校园版 2023年31期2024-01-12

  • 问渠哪得清如许
    我发言的题目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观书有感》正是做学问之道。朱熹一生热衷教育,热爱读书,其弟子总结的“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其中,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都说明做学问要学会反思。反思,是进步的基石,能让我们查缺补漏,提升认知,稳步前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循序渐进积累知识,构建“半亩方塘”,持续反思会让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让“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5期2023-03-16

  • 基于“问渠”的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神,开发了线上“问渠”系统,以期通过“问渠”的多功能途径来助力我校的人才核心素养培养。(一)“问渠”的内涵“问渠”取自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行动”是水利院校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意见,将新时代水利精神作为水利特色院校人才核心素养的重要教育改革内容。南昌工程学院作为水利特色院校,有必要让学生传承

    科学咨询 2023年1期2023-03-01

  • 观书有感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形水塘半亩大,清澈澄净如明镜,天光云影映水塘,闪耀晃动不停息。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头为它持续地输送活水呀。这首诗看似是山水诗,其实是凝聚着作者多年读书心得的哲理诗。诗中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你看,一块半亩大的方形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起笔灵动、自然。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這面“镜子”明晰地映照着天光和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水面多么静谧可爱呀!第三、四句作者自问自答。这水为

    小学生作文·小学低年级适用 2022年4期2022-04-27

  • 改变真难
    宝。从朱熹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到季羡林“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我们看到了前人读书的快乐和收获。书是丰富多彩的,不但给予了我们无尽的知识,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我们应该“好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寒假里读《可爱豆奇遇记》这本书,我常常笑个不停。书里有个爱说“呢”字的飞天老师,他说的每一句话末尾都要加个“呢”字。后来,他决定不再加“呢”字了,可一開口每句话还是都加了“呢”!看来飞天老师已经养成了爱说“呢”的习

    小学生作文·小学低年级适用 2022年4期2022-04-27

  • 雨(外二首)
    问渠墨泼万里  有银驹在天空狂奔蹄声如雷  踏翻谁的心事如果将那心事写进那荡起的涟漪一定如同泪滴滑落恋人的眼眶便能复制葱绿在荒芜的沙漠窗外的芭蕉置身风雨清脆的声音宛如老挂钟的钟摆时刻面临向左向右的叹息夺走街道地盘的是无数种颜色缝合的巨大天空让一切的窘迫  惶恐和匆忙都能闲庭信步蒹 葭風吹着白头的芦花沙沙作响宛如我在岸边回眸时忐忑的心跳叶尖晨露  聚成水域有多少相思  围困涨潮的眼睛风急浪高每一寸逆流都弓着身子靠近水的中央那里  你翠绿的裙摆缀满我的歌声那时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期2022-03-11

  • 言 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一项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心理功能。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是从想象开始的。想象是艺术欣赏、学习知识、创造发明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艺术,打开了人们的想象力。灵感、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元素。艺术家总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观察、分析、感悟生活,用想象力来创作、抒发对人生的感悟。我们生活在艺术和想象力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1期2022-03-10

  • 漫谈“诗教”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提高认识、大有收益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但寓意深刻,内涵

    初中生学习指导·作文评改版 2021年4期2021-09-10

  • 问渠那得清如许
    斩棘、乘风破浪。问渠那得清如许?将创新进行到底!“日日新,又日新,我常新。”没有酷似昨天的今天,只有创造明天的今天。在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中,风吹锦帘,只瞥见:在历史中,从未不乏墨守成规而致衰落的例子。而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我们民族焕发出长久的活力。中日甲午战争中,“轰隆”一声,定远舰被击沉。伴着那声巨响、伴着无数国人的恸哭与哀叹,洋务派的“创新”告停。无数个残夜下,李鸿章问着自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决策错了吗?难道创新是无用的?其实他没有看到:汉阳铁厂、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1期2021-09-10

  • 问渠园记
    得异境焉,呼之为问渠园。园之小不足一亩,可以笼而有之。然,园囿虽小,而多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园之一隅拥飞流之瀑,水扣石上,宛若“大珠小珠落玉盘”。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叠石之密,水流尚不通,独一缺口,水于其中倾泻而出,然其中生花草,正掩其缺。或墨绿之青苔,或亮绿之浮萍,或水绿之蕨草,皆处于石上。右有若熊罴登山之石,镌:问渠。渠石之上虽无玉蓬相盖,倒有树木遮阴;其下虽无芝兰相称,却有烟雾之托。园内一溪,曲折回环。微风轻拂,溪面破焉,阳光照于其上

    孩子·小学版 2020年5期2020-02-24

  • 文明垦利传承美
    韩佑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题记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江南;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更爱那祖国几千年来的灿烂悠久的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今年国庆假期我观看了《攀登者》这部励志电影,讲述了两代登山者与暴风、

    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学生版上半月 2019年12期2019-09-10

  • 问渠”在何处,“源头”教材中 ——对回归教材的思考及做法
    ☉安徽省无为中学 方 兴在高三复习阶段,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回归教材.对于回归教材,或许有的教师不够重视,不以为然,或许有的教师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个人以为,在高三整个复习阶段,提升对回归教材的重视程度、实施回归教材的科学做法,把回归教材真正落实到位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科学备考、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所在.下面谈一谈个人对回归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的一些尚不成熟的做法.离开了教材就离开了高考,离开了教材容易导致失去方向,形成低效.如何回归教

    中学数学杂志 2018年21期2018-11-17

  • 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粉丝”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何定位这项工作的价值,真正理解这项工作启动的意义,这是解题的方向。追本溯源,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启动之初,常委会领导就曾说过,“收集人民的建议,是人大信訪工作的回归本源”。我认为,在人大信访经历了涉法涉诉体制改革后,做好这项工作本身,是使人大真正成为一条民意主渠道的必然要求。“市民建议征集平台”,顾名思义,主体是每一位市民。市民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主体,只有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我们这座城市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

    上海人大月刊 2018年7期2018-11-01

  • 观书有感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赏读哲理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想通问题、获得新知识、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 2018年25期2018-10-20

  • 问渠·溯源·活水 ——“朱子读书法”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启示
    成果,提炼出了“问渠、溯源、活水”三步教学模式。一、“朱子文化”渗透背景下“三步”教学模式的形成朱熹诞生地尤溪有一著名景点——半亩方塘,塘边有“观书第”,不远处还有“溯源处”和“活水亭”。这里的“半亩方塘”曾被朱熹写入他的不朽之作《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诗收入古代启蒙读物《千家诗》,今又入选初中语文课本,可以说家喻户晓。此诗是朱熹自己读书的体验,是一首哲理诗而非风景诗,从“问渠”到“活水”的溯源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2018-04-03

  • 光的名义
    韩思南问渠受想四方習乾坤阴阳饮玉露琼浆隙若得三生穿梭、灵动迷裳念不尽扑鼻落花香忽引庄周梦蝶、蝶恋红装观一纸墨画墨染离殇进而生 心乱情伤却静坐藏经阁 誓夺状元郎无奈风轻云淡 仙气缭绕莫守蟠桃园 勿溺温柔乡苍穹之上风铃舞月光朗朗待到功成日 英姿飒爽何须问尽十月霜寻源行识八荒悟天地玄黄斗魑魅魍魉洞明受七世轮回、魂断愁肠忆不得迎面回马枪遥指夸父逐日、日醉西方听一泼血雨血溅乌江甚而遭 火攻雷降亦怒砸阎罗殿 笑洒孟婆汤不料风起云涌 魔性游晃莫离灵台山 勿忘三星洞莲台之

    北方文学 2018年2期2018-01-27

  • 得半日之闲 可抵十年尘梦
    这样评论阅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有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的很大部分来自于阅读。阅读与我而言更像是精神的一种旅行,它能使得我的言谈举止不至于“无味无趣”。为人应心若磐石态若风,若漂泊远方时有了文化便不会是无根的树,人、企业、国家亦是如此。喜爱周作人的那句“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书中静读不知“蕉中鹿”,惊醒时分感叹“流光容易把人抛”。前行路上,“虽不能爾,心向往之”,我相信书中的文字,不仅是前人写在心灵上的语言,更会成为镌

    时尚北京 2017年1期2017-02-21

  • 由“问渠那得清如许”探究“渠”与“那”
    50014)由“问渠那得清如许”探究“渠”与“那”华 琼(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本文以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研究对象,进而探究“渠”与“那”的词义和用法。渠;人称代词;那;疑问代词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之一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七言绝句写得非常好,堪称经典。诗句的后两联更是尽人皆知,常被人们引用。可是对于“问渠那得清如许”这一句中“渠”和“那”的理解,还存在难点和疑点。所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2016-12-06

  • 问渠寻源
    文公就教诲我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求源,方得周全。我们应该要学会发问,学会探寻。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就是祖冲之。他对当时人们视作常识的“圆周是直径的三倍”发问,他想知道为什么。在浓重的好奇心的指挥下,在经过多次测量和复杂计算之后,他否定了这句话。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他还想知道圆周和直径真正的关系,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地计算之后,他成功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在当时,他是世界第一人。大胆卓越地问渠寻源,让历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31期2016-11-24

  •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笔者认为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能为我们带来启迪,如果我们不断地提供学生“源头活水”,相信就一定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 键 词】 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活”起来;有效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47-02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了现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9期2016-10-14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道数列问题的探究与反思
    05300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道数列问题的探究与反思◎高福岚(河北衡水一中,河北 衡水 053000)在数学的学习中掌握方法,可以不变应万变,归纳重要题型的解题方法尤为重要.例 已知数列{an}中,a1=5,a2=2,an=2an-1+3an-2,n≥3,n∈N*,求数列{an}通项公式.解法一 由题意得,an+an-1=3an-1+3an-2=3(an-1+an-2),即:{an+an-1}是一个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an+1+an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4期2016-06-01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黄丽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黄丽娟2016年高考全国课标Ⅱ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6年12期2016-06-01

  •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 黄美丽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黄美丽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重理轻文”的现象愈发普遍与严重,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普遍认为语文学习没有那么重要,而将心思全放在了应付数理化生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去深入学习语文。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对语文“乐学”就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如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7期2016-03-03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中“渠”字意义探究
    有感》这首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这一句诗的“渠”字注解为“它,方塘。”笔者认为这一解释值得商榷。“渠”字作为人称代词始见于《三国志》:“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它是由“其”字发展而来。到了唐代,“渠”字大量出现,表示“他或她”。如:(1)师曰,子见甚道理,便道渠无彼往。(唐《洞山语录》)(2)渠若向西行,我便东边走。(唐《寒山詩》)(3)对云:“渠亦不道今日是。”(唐《祖堂集》)(4)若道人心变,从渠照胆看。(唐《游仙窟》)尽管到了宋代,“他”在口语中已经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5期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