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心理学策略

2016-11-25 09:02高峰官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沟通针对性

高峰官

摘 要: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引起班主任的重视。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要以良师益友的角色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架设沟通的桥梁,应从沟通的目的性、诚挚性、情境性、相融性和针对性等方面,把握好心理沟通的策略和艺术。

关键词:沟通;目的性;诚挚性;情境性;相融性;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C-0019-02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学生由于受到家庭、身体、学业、升学等因素影响,心理上出现各种不适,产生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引导,会形成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出走、轻生等令人痛心现象,应引起全社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特别是班主任的高度重视。

班主任在加以矫正时,要以良师益友的角色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架设沟通的桥梁,通过班会引导、个别谈话、开设“心灵之窗”信箱,让学生写心理日记、自由作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敞开心扉,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方式为学生排忧解难。对学困生、特殊家庭、性格怪异学生的心理引导更要以爱动其心,以理导其行,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点。多微笑,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与善意,从而克服心理障碍,正确看待人生挫折,激发进取意识,保持自信,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也是错综复杂的,可谓千人千面,千人千性。因此做学生心理工作时,一定要把握沟通交流的策略和艺术,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沟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思想性

每次与学生谈心、沟通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谈什么,想怎样谈,想达到怎样的效果,可能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谈话前都要作出预设。特别是谈话目的确定要因谈话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因谈心的重点和问题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谈话前要备好课,预设好目标。在沟通前,要对谈话对象作一些了解,诸如对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思想状态、学业情况、个性特点和当前思想上的困惑等,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引发学生的共鸣。

毋庸置疑,沟通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谈话内容切忌空泛,而应该围绕着具体的问题和困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二、 沟通要浸润关爱具有诚挚性

很多学生对班主任,特别是对新班主任,一开始会有所顾虑,不愿主动说实话,说心里话。班主任谈话时要以诚心换得心灵沟通,取得学生信任。为此,班主任帮助学生时要显现诚意,而不是过过场,要关心爱护学生,要让学生体验到你的关爱。这样学生才会与你推心置腹,谈话才能打动、感化学生。如果班主任与学生交流缺乏诚心,缺少热情,谈话中充斥着空洞的说教、无休止的责备,就会引起学生反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心灵随之封闭,达不到效果。可见,要取得谈心成功,关爱和诚心非常重要。

三、 沟通要讲究互动具有情境性

班主任与学生谈心时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的谈话情境,要选择好谈话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现实生活中,有的班主任习惯在课前、饭后或课间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当着其他教师的面,与学生谈心,特别是谈有关异性交往的敏感话题时,学生往往有抵触情绪,造成较大心理压力,加上办公室其他教师在一旁旁敲侧击,也会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反感。这时候,学生心灵是封闭的,无论是教师语重心长的说理,还是苦口婆心的教育,都不会产生共鸣。如果班主任,能根据谈话内容、性质,把时间安排得宽裕一点,地点安排在无其他教师和同学在场、相对安静地方,创设一种宽松的谈话氛围,就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 沟通要善于倾听具有相融性

师生沟通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如果只是班主任说教,不了解学生的想法,又有何意义!谈心要做到有的放矢,就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话说全说好。而在现实中,师生间谈话往往是教师喋喋不休,学生俯首贴耳,教师推心置腹,但学生静心反思的比较少,这样的局面亟需改变。

班主任倾听学生心声,有多方面的益处:一是边听边分析学生的话是否有道理;二是可以摸清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对症下药;三是可让学生感受班主任对自己的重视与信任、理解与尊重。

五、 沟通要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要谈话的内容各不相同,为此,对不同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一些学习成绩好、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言行较为傲慢,在他们心目中,好多事都无所谓,对老师多有不敬。对这样的学生,一方面谈心要肯定其优点,另一方面要用语言暗示,使他们领悟教师的意图,正确地看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对善辩的学生,由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往往强词夺理,在谈话中要抓住主要矛盾,找准问题突破口,要言之有据。对欲言又止的学生,因为他们对班主任有所顾虑,交流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让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信任感,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可见,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业上是指导者,在生活上是学生的照顾者,在情感上是学生的呵护者。沟通时,有时需要言语上的沟通,有时更需默默地陪伴。其实陪伴也是一种无声沟通,是走进学生心灵的良策。(下转29页)(上接19页)为此,班主任要多一点陪伴意识。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承受着身体、心理上的双重压力,特别是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会让学生产生紧张情绪,每年临近中考,都有不少学生出现各种不适,或多或少出现心理问题。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记、谈心等形式,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和宽容而不是苛求,多一份帮助而不是放任和责备,多一份陪伴而不是旁观和远视。因为,教师多一份陪伴,学生就多一份安全感;多一份陪伴,学生就多一份自信与从容;多一份陪伴,师生间就多一份融洽。这样,师生关系就会和谐,就不会产生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就能化解师生心中一些困惑和怨气,让师生共同体验学业上的风和雨,共同领略求学路程上的阳光与风景。

参考文献:

[1]武莉.提高班级管理能力,促进职高学生健康成长[J].教育现代化,2016,(17).

[2]周爱华.如何加强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J].新课程,2016,(6).

猜你喜欢
沟通针对性
加州鲈烂身病因复杂,准确诊断,针对性用药十分重要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有针对性地运用例证——《拥抱“不速之客”》升格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高职高专班主任与学生教育沟通问题探讨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学会用“耳朵”与学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