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之美 动人心弦

2016-11-25 22:07吴应海
大作文 2016年12期
关键词:傅抱石孙家老农

吴应海

谦虚是一种美德。面对一个温文尔雅、低调谦卑的人,我们无不油然而生敬意。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人对话,更是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散发着智慧的芬芳。

谦恭是一种智慧

上世纪20年代后期,四大名旦享誉戏坛的局面形成:程砚秋唱腔如潇洒书生,戏迷多为知识界人;尚小云“铁嗓钢喉”,追看他戏的以北京南城商贾最多;荀慧生台风烂漫,生活气息浓郁,市民阶层看得如醉如痴;唯有梅兰芳成派较早,反倒少了流派痕迹,各阶层观众无不喜欢,都能从他的表演中找到合自己口味的某一部分。

梅派被后人称为“没派”,一是说梅派全面,十旦九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梅兰芳的性格。从那张著名的四大名旦合影可以发现:程砚秋昂首扬眉,尚小云意气风发,荀慧生依偎着尚小云,而梅兰芳俨然一位谦谦君子。

说梅兰芳谦恭,也是因他最讲究分寸,充满了智慧,他把儒家的中庸境界化入表演,一招一式都有度,在温厚平易中将中国女性含蓄优雅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他中年后名满天下,行里行外依旧评说梅兰芳本分,心力只用在台上,要把台上的一切做圆了。

有人曾开玩笑,形容梅兰芳是“戏曲界的薛宝钗”,黄宗江不以为然,他眼中的梅兰芳圆融但不圆滑,说家常话也带着韵律。有一次,梅兰芳乘飞机经过台湾岛上空,飞机有可能被打下来,梅兰芳一手拉着儿子梅葆玖,一手拉着女儿梅葆说:“那咱们就殉了。”

梅兰芳的另一个儿子梅葆琛有一次看完《霸王别姬》对父亲说,第二场虞姬手持宝剑出场时,剑鞘在身后翘得太高,挑着斗篷不好看。结果第二天,再演这场戏时,梅兰芳就把这个动作改了。

解放后,一个梅家的老服务员去看戏,回家说那天妆化得脸上红色太重了。第二天演完,梅兰芳就问她:“今天是不是比昨天要好些?”

在梅兰芳的时代,梨园界的规矩极大,角儿和普通人隔着银河般的距离,名角们一般也很讲派头。梅兰芳却少有,他是一个对人极其谦恭的人。即使面对晚辈,梅兰芳也会轻轻欠着身,面带笑容,声音低低地说话。如果晚辈中有女性,他还会起身让座。解放后,有一次梅兰芳去武汉演出,开演前一个小孩子请他签名,他低声对小朋友说:“请你原谅,在这公共场所,如果大家都来找我签名,就会妨碍台上演员的工作,扰乱秩序,是不大好的。”小朋友说:“你快给我签吧,别人不会看见的。”梅兰芳没办法,只好把手册摆在腿上签好了递给他。与梅兰芳合作过12年的琴师姜凤山对此感慨地说:“他啊,就怕让别人为难。”正是这份谦恭的智慧和一丝不苟的戏风,造就了一代京剧大师。

素材解读 细节看出人品,无论是乐于接受儿子、自家老服务员的建议,还是不摆架子、平和待人,无论是给晚辈欠身、给女性让座,还是不愿扫“逼”自己签名的小孩子的兴,都悄然折射出梅兰芳开阔的心胸和谦逊的品性。一代大师能如此平易近人,堪称楷模。

让自己“低”到尘埃里

光绪皇帝的老师孙家鼐是清咸丰年间的状元,历任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权高位重、名震朝野,但这样一位身居要职的当朝一品大臣却行事低调、不张扬,在与人相处时,总是把自己放到最低处,总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因而赢得了大家的敬重。

1899年12月16日,孙家鼐回老家探亲。皇帝的老师、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要回来的消息不胫而走,知州魏绍殷、总兵郭宝昌决定以最隆重的礼仪接待衣锦还乡的孙大人,一大早便率领文武官员来到北门列队迎候。锦旗飘扬,鼓乐齐鸣,场面异常隆重。孙家鼐一行是从北面来的,所以本应由北门进城。当孙家鼐快要到达北门的时候,听到了门内喧天的锣鼓声,他立即停了下来,派人打探。打探的人回来报告说,是知州和总兵等官员在列队迎接。孙家鼐内心极为不安,因为他不喜欢张扬,不喜欢摆谱、拿架子,便连忙吩咐车马改道,从小路绕行至南门,悄悄进城回到了家。那些官员在北门等了很久也不见孙家鼐的影子,便派人打探消息,结果听说孙家鼐已经从另一个门进城回到家了,知州魏绍殷、总兵郭宝昌连忙率领文武官员到孙家拜见孙家鼐。见到孙家鼐后,他们立即上前施礼。孙家鼐一见,连忙将他们拦住了,反而向他们深施一礼,说:“在京城我是官,但在家里,我就是你们的臣民!”他坚持请知州魏绍殷和总兵郭宝昌坐在上位,孙家鼐坐在下首陪着,这种谦虚的态度让大家特别感动。

孙家鼐省亲期间,有一天曾独自微服去访问一位长辈,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急匆匆赶路的汉子,那个汉子挑了一担粪,不小心把粪水溅到了孙家鼐身上。孙家鼐也没说什么,只是瞅了瞅那个汉子。那个汉子却说:“我是状元家种田的,溅脏了你的衣服又能怎样?”孙家鼐听罢,严肃地对他说:“状元家种田的也得讲道理,不能仗势欺人啊!”那个汉子骂了几声,孙家鼐也没和他一般见识。事后,有乡亲告诉那个汉子,说那天被他骂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孙家鼐。那个汉子一听,懊悔极了,连忙登门赔罪。孙家鼐不但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反而安慰了他一番。

还有一天晚上,孙家鼐戴着小帽、穿着便服,独自一人提着灯笼去探望朋友,回来时夜已经深了,恰好遇上都司率队查街巡逻。孙家鼐把身子靠近墙面站立,想等巡逻的人过去了再走。结果,巡逻的人认为他形迹可疑,便要把他带回衙门审讯。当他们走到状元府门前时,孙家鼐要求叩门请人作保,守门人王兴见状大吃一惊,痛斥都司竟然把孙公押了起来。都司吓坏了,连连赔罪。第二天,知州、总兵又带着都司上门请罪。孙家鼐不但没有怪罪都司,反而称赞他忠于职守,一时间被州人传为佳话。

素材解读 为人谦虚、不事张扬、保持低调,这些是许多人都能明白的道理,但一个人声名大振、飞黄腾达时,往往很难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平和地看待一切,所以趾高气扬甚至飞扬跋扈也就不足为奇。而贵为皇帝老师、身居高位的孙家鼐,竟然让自己低到尘埃里,这怎能不让人刮目相看?衡量一个人,只要看他失意时是否坚强和高贵,得意时是否谦逊、忍让,就足以窥一斑而见全貌。

徐悲鸿的高尚与谦卑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自幼喜好绘画。一次,他到亲友家喝喜酒,许多有钱子弟都身着绸缎,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褂,因而遭到他人奚落。后来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他向别人借钱,可谁都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

此后,他发愤绘画,终成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1929年,时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发现齐白石的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两次请他“出山”担任学院教授都被谢绝。

第三次请时,齐白石道出了苦衷:“我没读过书,怎么能教大学生呢?”徐悲鸿说:“你的画好,画给学生看就是教学,可以为人师。”终于打动了齐白石。

赴任那天,徐悲鸿亲自来接,上完课,又把齐白石送回,并搀扶他下车。对徐悲鸿的礼贤下士,齐白石直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也。”

1931年,徐悲鸿到庐山写生,许多美术爱好者前来请教,其中有傅抱石。看了傅抱石的画,徐悲鸿赞赏不已,因等待的人太多,只好请他留下地址再详谈。傅抱石怅然而归。

第二天一早下起雨来,家境困窘的傅抱石想:“徐悲鸿哪会注意到自己呢?”忽然听到有人敲门,一看正是徐悲鸿。见大师冒雨登门,傅抱石夫妇感激不尽。看完画后,徐悲鸿说:“你的前途不可限量。”他多方游说,筹措经费,让傅抱石出国深造,最终成就了一位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师。

还有一次,徐悲鸿举行画展,观者如潮。正当他向众人介绍作品时,一位老农上前说:“这幅画画错了。您画的是雌麻鸭,它的尾巴哪有这么长?”旁边的人训斥说:“你个乡下人懂什么?”徐悲鸿马上制止,走到《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画前,老农接着说:“雌麻鸭毛为麻褐色,尾巴很短,而画中羽毛鲜艳,尾巴很长。”徐悲鸿仔细看了看,确实如此。他真诚地认错,并向这位老农鞠躬致谢。

几天后,他重新画了一幅,专程赶到老农家中请教,一时间众人对徐悲鸿交口称赞。

往事随风飘逝,徐悲鸿的绘画成就令人佩服,其谦卑的待人方式和高尚品格更让我们受益匪浅。

素材解读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心中不同凡响的艺术作品,更因为他们高尚的品格。这一点在徐悲鸿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他对齐白石的尊敬,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唯才是举;他对傅抱石的关爱,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爱惜人才;他对指错老农的恭敬和认错,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谦卑……

猜你喜欢
傅抱石孙家老农
LARGE TIME BEHAVIOR OF THE 1D ISENTROPIC NAVIER-STOKES-POISSON SYSTEM*
打猎误伤老农肇事逃逸被公诉
老龙和老农
“傅抱石”为何屡拍高价?
傅抱石《古长城下》:凡画山水,得其性情
傅抱石画三峡
老农答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