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本质是什么

2016-11-26 00:35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管理学教研室主任
领导科学论坛 2016年2期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管理学教研室主任 李 蕾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管理学教研室主任李蕾

十八届五中全会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五年描绘了一个非常美好的蓝图。在讨论创新这个问题的时候,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报告里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将变成全社会的一种风尚,创新将处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的枢纽位置。

一、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

现在大家普遍认识到,经济新常态正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那么经济新常态到底“新”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APEC首脑会议上面的一段讲话非常清晰地阐明了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概括起来,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特征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会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样一个判断,是建立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律性的认识上的。当前中国各个地区情况不一样,沿海地区基本上进入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中部地区可能在工业化的中期,一些欠发达地区可能处于工业化的初期。但总体来说,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已经往前推进了很多。观察世界各国工业化历程,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当工业化推进到中期或者是中后期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一个下降,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

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否就会下降很多呢?可以肯定地说,不会的。从高速调整为中高速,这个中高速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其中一个增长的指标就是,到2020年我们的GDP总量和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对于2010年要翻一番,这应该说还是很快速的一个增长,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未来五年,GDP平均每年要保持6.5%的增速。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上也专门讲到了中国经济问题,他指出,中国经济未来保持中高速的增长这是有保障的,有潜力的,因为中国经济有很强的韧性,有很大的回旋余地。“韧性”是指:虽然现在我们面临着增长上的一些挑战和压力,但是中国企业众多,具有内部消化这些挑战的能力。具有“回旋余地”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很大的国内市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中国经济是有韧性和回旋余地的,有信心在未来五年实现这样一个发展目标。

对于新常态,首先在经济的增长速度上一定要调整,肯定会放缓,但是这个放缓不是无限制的下滑。经济新常态里面我们要保持战略性的定力。这个战略性定力就是对经济增长速度调整的空间在放大,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上面,这种战略性的定力会提高,不会简单去看一个季度的数据,而是看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其次,我们要认识到未来的五年还是一个中高速增长,和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非常快了。

第二个特征是结构优化。过去的经济发展是通过要素投入总量的扩张,但是在经济新常态下,通过要素投入总量扩张这条道路就不能再持续了,因为总量扩张会过度消耗资源,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无限发展。这样,必然会转向一个结构优化的集约型的发展方式,就是要消化过剩产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把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方向去引领。

第三个特征是动力转换。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是为什么将创新放在所有的战略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的这样的一个核心地位,置于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提出,经济新常态的这些变化是和过去的这种方式和所面临的背景相比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是客观存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实际上也是基于对国际形势的一个整体判断。中国的经济增长经过三十多年积累,现在经济增长的总量已经全世界第二。另外一方面,李克强总理讲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对当前经济形势如何看,另一个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事情。他指出,我们的经济总量虽然是全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只有7000美元,7000美元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全世界人均收入排名,中国在第80位,因此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底子还很薄,还要靠发展来解决我们的问题,中国还远远没有发展到位,再是我们也看到要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任重道远。还应看到,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经济社会包括全球治理格局快速变化的时期。中国进入了新常态,全世界也在寻找新的平衡,我们把国外的原材料、零配件运回中国进行加工生产,然后外销,卖到欧洲各国,原料供应国负责提供原料,以中国为代表的制造业国家负责生产,然后供全世界消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式。

那么在全球的这种再平衡过程中,我国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首先,第一个挑战就是各个国家都在追求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世界整体的经济增长相对于十年前或五年前,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低迷期。现在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周期性循环的相对低谷期,但是它也会再迎接下一轮的高涨期。我们上一轮创新的浪潮主要是互联网,互联网浪潮目前为止还没走完,但是对它的大规模投资已在减少。

然后我们会期待下一轮的创新高峰,而下一轮的创新高峰,可能会带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可能就是能源革命。但是,新能源的出现是需要一段时间沉淀和酝酿的,它不是某一天一下子就出来的,例如,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开发,这个新能源有可能就是整个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我们现在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各发达国家的产业回流。现在各国的增长相对于这个创新拉动的周期性来讲,都是相对低迷的一个周期,各国都在调整,例如美国、欧洲提出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德国提出工业4.0。中国过去30年主要的发展就是制造业,但是,现在我们的一些高端制造业可能要回流到美国,回流到欧洲。例如GE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它开始把一些工厂迁移回美国。

究其原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成本。过去这些公司将工厂从美国搬到中国,是因为中国有便宜的劳动力。但是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虽然劳动力是生产中间很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在总成本中,除了劳动力以外还有能源成本。在这方面,美国比中国有优势,它的能源价格比较低,通过测算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加能源成本相当于美国的70%。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工业化回流是为了做智能生产。其生产的东西,精确度非常高,中国现在是做不了的。

其次,美国通过智能生产,利用机器人,通过管理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例如一个美国工人通过该系统,劳动生产率是中国工人的好几倍,这样就可以降低总成本。因此,很多发达国家在考虑把一部分生产回流。这样一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形成了压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端和低端的挤压。低端代表的就是各个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现在的发展水平不如中国,他们在做中国的替代,例如越南、印尼等国,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现在比他们贵,越南的劳动力成本大概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像耐克的足球鞋就被放到了越南去生产。中国现在面临的是两头挤压,高端的生产可能要回流到发达国家,低端的可能要流到比我们更欠发达的的地区,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

我们面临的第二个挑战就是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现在我们处于新的产业革命的前奏期。各国都在积极争取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走在前面。这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就是“两化”融合,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让信息化充分渗透到工业化中去。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说过,20世纪的工业化解决的什么问题?解决的是用机器替代人的体力,就是把人的体力解放出来。21世纪我们的工业化就是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用智能制造,用机器人,用传感器,去替代人的体力和脑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说的“两化”融合,例如3D打印,云计算,大数据的挖掘,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等。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这些。例如美国提出的工业化战略,英国提出的工业2025年战略规划,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中国也提出了制造业发展规划,这就是《中国制造2025》。新的产业浪潮正在出现,这时,创新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创新这一最为重要的因素最早是由奥地利籍的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在我国,创新这一理念实际上已经提出很多年了,虽然大家都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是落地却很难。我们创新能力不足,那么如何来弥补这个问题呢?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以及“十三五”规划建议实际上就详细地规划了下一步如何推动创新工作的开展。

二、创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分别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实际上是起引领的作用。

那么,创新究竟是什么?有的人认为是科技创新、技术储备,例如我们发展“互联网+”很迅速,但我们不掌握芯片技术,只能靠进口。中国现在的专利申请数量在全世界相比是多的,是排在前列的,我国每年用于科学技术研究的费用占GDP的比重也很大,但是,创新却一直做不好,例如我们的专家和科学家,开发出一项技术然后这项技术变成了专利,但是它的产业应用、转化率不高,就是不能将技术转化成一个具体的产品,到市场上去创造价值。目前,我们的转化率只有70%左右,像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他们的转化率可以达到90%以上。这是因为创新是一个市场过程,关键是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那么,创新究竟是什么?它和市场、技术到底是什么关系?到底是技术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或者是市场的问题?约瑟夫·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的鼻祖,经过研究,他发现每50年到60年就会有一次大的创新,在这个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很多企业开始大量投资到这个系统里面去。最近的一次创新就是互联网,互联网从80年代开始出现,到90年代人们认识到了互联网的好处。人们可以在上面发E-mail,可以看新闻,可以卖商品,最后互联网发展成为了社交网络,比如现在大家都在使用的微信。社交网络把人和人连接起来,这个时候很多企业开始投资,比如说需要互联网,就要通讯技术的投入。然后有很多企业开始做互联网的应用,比如马云,他学习借鉴了美国的电子商务模式,从美国回来以后开始做阿里巴巴,将中国的中小企业和全世界联通,他成功了。因此,在上升期,创新活动非常活跃非常发达,大批企业开始进行投资,但是不可能无止境地增长,到了一段时间以后可能会达到一个顶点,然后慢慢地,大家的投入就会小一些,小一些,这轮创新就沉寂下来,然后再期待着下一轮创新。所以熊彼特说,经济为什么会有周期性的发展,是因为我们有一轮又一轮的创新。关于这个创新,熊彼特解释说,就是新的做事情的方式。

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例如互联网出现之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就在海外市场做生意。当时,是通过中国的出口商和国外的进口商这两道中间环节。但是,阿里巴巴将这些中小企业、制造商和国外的用户直接联系起来,不需要通过进口商,也不需要通过出口商,可以直接通过阿里巴巴网站马上和对方建立联系并进行交易。自人类产生开始,就开始有交易,最开始是物物交易,这个交易本身一直存在,但是怎么样去发展交易,跟谁去做生意,这个方式在不断变化。因此,创新并不神秘,它是一个持续的变化的过程,就是新的做事情的方式。

这个新的做事情的方式会带来新的变化,然而它带来的影响力、驱动作用更强。熊彼特认为这种变化首先需要技术,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例如电脑、手机,我们不可能进入互联网时代。因此,技术是创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技术的突破性的发展越根本越深层次,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就越大。但是,只有技术创新还不足以持久发生。熊彼特认为如果要保持持久创新的话,还需要市场。因为创新要产生价值,只有将技术和市场连接在一起,只有将它和顾客连接在一起,和需求连接在一起,和企业连接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市场价值。因此,熊彼特认为,创新从本质上来讲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创新有了技术以后还需要市场。

对于市场的了解,企业最清楚。企业知道哪些地方会有市场机会。例如马云,在互通互联的需要最强烈的地方,他看到了市场给予的机会。

近日,Facebook的老总扎克伯格到中国来访问,他在清华大学发表了演讲。他今年只有31岁,2004年他只有20岁,创办了自己的互联网公司。他在演讲中讲到,在他20岁的时候,互联网已经很发达了,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是他觉得有一个市场有一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时每天上网他可以在门户网站看新闻,可以听朋友们推送的音乐,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买到商品。但是有一个市场,有一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是什么呢?我们有了新闻,有了音乐,有了商品,可是我们还需要朋友,在互联网上我们找不到朋友,互联网没有把我和另外一个人连在一起。所以他从学校退学,创办了Facebook,这就是社交网络的最开始的一个先驱,就是要把人和人连接在一起。

阿里巴巴和Facebook这两个案例启示我们,创新最后需要市场,它需要有企业家的精神去寻找在什么地方可以应用这个技术。我国的技术转化率太低,科学家或技术专家在发明一项技术时,都是从技术角度去考虑该技术有一些什么样的应用。但是,有的时候,市场的应用角度和技术应用角度是不完全一样的。而技术如何转化成市场的产品,转换成市场的价值,实际上是需要企业和企业家来做的,是需要所谓的创业者来做的。因此,我们现在需要把这个市场角度加上。

再有,熊彼特说技术和市场这实际上是“两个螺旋”,两个旋,两条线,然后它们交织在一起,但是光有技术和市场还不够,还有第三个因素,就是制度。技术和市场加上制度这个因素的综合结果,实际上是一个三螺旋的结构,最后创新就可以变成持久创新。这个制度包括:政府的措施政策,金融体系建设,市场体系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有技术,企业家也看到了市场,却还顾虑重重,不能放开步子去创新的原因。

制度问题之一,就是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现在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不完善,导致有些企业会抱怨,他们投入很多去搞创新,去做技术,去做市场,可是这个产品还没有推出来,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还没有推向市场,其中一个技术人员流失了,他就把这项技术带出去,这个产品就有可能被别人提前推出,产品也许还没有那么成熟,但已经在市场出售,所以创新产品还没有上市,仿制品就已经上市了。

制度问题之二,就是我们发现企业是有创新的愿望的,很多人有创业的意识,问题的关键在于金融系统的资金能不能过去。金融系统的资金在中国还是比较充裕的,但是到不了小微企业那里去,因为有相当大的比重在金融系统里面自循环,还有相当大的比重流到了大型国有企业,真正的最有创新因素的中小企业创业团队得不到资金的支持。

除此以外,还涉及到一个制度问题。电动汽车技术在不断发展,其车速已经可以达到每小时100多公里,速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充电设备是否方便,这些方面还有一些技术我们要去做。现在很多技术已经突破了,市场也有这个需求。那么下面就有一个制度设计问题。

2015年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出现“井喷式”增长,其中制度设计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第一,现在买电动汽车,政府会提供补贴,因为它完全用市场的价格去和燃油汽车相比较,规模暂时上不去,所以没有优势,新技术发展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政府就要补贴。这样它的成本优势就很明显。另一方面,现在中国很多城市交通拥挤,像北京等城市买汽车都采取摇号的办法,但现在的制度设计对电动汽车而言,摇号的中签率是100%,你只要参加摇号,都会中签。这样设计就非常有利于电动汽车发展。因为现在北京普通汽车摇号的中签率大概是130比1,有的人甚至摇两三年都没摇到,但如果你买电动汽车,马上就可以买到。

可见,创新的基本条件是技术、市场和制度的结合,其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引发创新,但是我们要的是持续的创新、持久的创新、大的创新,都需要技术、市场和制度三个要素的结合,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个累加的结果,就是技术、市场和制度任何一项发生变化,都会带来创新,都会导致做事的方式发生变化,但是要想创新和过去有较大的不一样,要想创新真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它需要的创新是一个大创新。这个大创新需要技术,需要市场,需要制度。

首先,中国现在技术积累的时间还很短,所以在一些关键性的核心技术上我们还需要有突破。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五年,一些战略性新兴领域里面,中央在建议里面部署了若干项目,要在这些核心技术上面有所突破。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太短了,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去追赶发达国家用了二三百年的工业化过程,所以我们的工业化不是一种常规的发展,我们的工业化是一种“弯道超车”。“弯道超车”靠的是后发优势,就是我走的比你晚,然后你已经开发得差不多,我去跟随,但是我们现在已经走到前面了,或者我们走到比较前面的位置了,下一步我们的后发优势在减少,我们跟随的这种战略,慢慢不起作用了。我们现在要引领,要创新,在技术上面就需要发挥国家的优势,充分发挥政府调动资源的能力。这样让我们在核心技术上面有所突破。

然后就是在制度层面强调改革,在市场层面强调国有企业改革,让有能力的、有实力的企业真正强大起来。现在我们的国有企业有技术有资金,唯一没有的就是机制。国有企业一半像个企业,一半像个机关,所以它不是市场导向的,不是按照需求去安排战略,必须进行改革。另外,我们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大量的“创客”,我们要去推动“互联网+”行动,还要去激发千千万万创新人员的创业激情。

那么,为什么创新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很重要?而且创新向什么样的方面去发挥作用?首先,关于需求,过去我们更多是通过需求、提高挖掘需求的潜力来推动经济增长。现在我们的需求管理仍然有空间,对此李克强总理曾指出,下一步我们的财政政策还是有空间的,他特别提到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基础设施投资。例如,在东部比较发达的地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已经比较发达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城市的地下管网现在欠账很多,这块基础设施的投资是有很大需求的。他特别提到说,政府未来的这种财政投入肯定是要投,但是希望用这种PPP的模式,吸收社会资本进来,就是政府也投资,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因为像地下管网建设,实际上也是可以有投资回报的。在中西部地区地上投资的量还非常大,例如高速铁路建设,有些地区还有高速公路建设等。因此,我们在需求方面,还是有空间的。但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中,除了需求之外,更加强调了供给的管理。这是因为需求在不断提高,现在每一年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长其实都是超过GDP增幅的。但是消费的增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比较慢的过程,可是另外一方面,供给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供给主要是三个因素,一个是劳动力,一个是资本,一个是效率,就是全要素的生产率。但实际上,因为以往很多发展是很粗放的,单位GDP的能耗很高,同一个劳动力的产出与美国、日本、德国相比,都是很低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效率来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通过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通过消化过剩产能,同样还是用这些人,还是用这些资源,却能够生产出来质量更好的产品,生产出新产品。我们可以通过对供给的管理,使过去不能生产的高端产品实现生产。再有,我们可以通过供给管理去生产一些过去没有做过的产品。

供给管理靠什么呢?就是需要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本质特征实际上就是两方面,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就是市场的驱动。然后用制度这根轴把技术和市场连接在一起。这样的一个架构就是一个创新引领发展的架构。这个创新它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创新非常强调人的作用,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创新活动中最核心的因素是人。人是有创新意义的人。例如,领军人物,必须有吸引和造就领军人物的政策,比如说现在的“千人计划”。然后就是知识产权保护,要让创新的这些人员真正有动力。现在很多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很有魄力,有胆识,把自己的一些股份拿出来奖励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用股份这个“金手铐”把核心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留下,这就是依靠人。

创新是为了人,我们所有的创新最后还是要去解决人的问题。创新要围绕市场,市场就是需求,需求就是不断去研究人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现在不是没有需求,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现在中国国内市场,中国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还不适应人民群众已经升级的消费需求。老百姓不是没有钱,不是不想消费,但是我们的消费需求已经升级了,可是我们没有完全想要满足他们。例如,中国游客到日本去旅游,抢购商品的行为,就是我们没有考虑到消费者需求的升级。所以创新是为了人,要围绕消费者,真正把中国的消费者包括全世界的消费者,把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新需求研究清楚,才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第二个创新的特征就是企业家推动。市场的轮子怎样才能转得快,谁去挖空心思研究人,谁去挖空心思依靠人,应该是企业家。所以企业家推动其实更重要的是要去创造这种市场的压力,同时我们要去创造盈利的可能性,企业家就是一方面被盈利的诱惑所吸引,一方面又要被市场淘汰的压力所推动,就会主动去创新。

第三个特征就是先发优势。这个先发优势即科技创新引领。商业模式创新的背后没有技术的底蕴,没有技术的支撑,没有这样一种优势,很容易被人模仿。例如京东的成功。它最核心的还是技术,就是怎样能够快速地把商品配送到消费者那里去。京东背后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来储存,它会提前预测某个区域会有人购买某件产品,然后把货物从大库提前配送到了物流中转中心,能够保证及时配送。

第四个创新驱动的特征就是有创新的网络。未来的创新不是单打独斗的创新,一定是一种开放式的互联网思维的创新。例如GE公司,它正在做变革,要把互联网的这种创新网络的思想工业化;例如苹果公司的苹果手机,它打造出一个平台,这就是创新网络,然后把自己编写应用软件的源代码开放出来,全世界的软件工程师都可以用苹果的源代码来书写能够搭载在苹果平台上面的应用软件。当苹果手机的使用者进入AppleStore的时候,他能够看到不断更新的应用软件,有的软件是免费的,有的是收费的。苹果公司和软件开发商就一起分享了这个价值。这样的一种网络,它的这种效率,它的这种影响力,可以说是指数的增长,有很强的集约效应、整合效应、协同效应,这对我们中国的企业是一种启发。

最后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质量和品牌。现在,中国的产品数量和品种已经不成问题,我们生产的很多产品在质量上仍有欠缺,产品质量还有提高的空间。另外就是品牌。品牌的背后不是电视广告,电视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慢慢就要过去了。未来要靠口碑,口碑的背后是持久的承诺。因此,品牌后面是一个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持久的承诺。这个持久的承诺要靠创新,要靠技术,靠市场推广,靠这些企业家的精神去做,背后还有精神文化价值的不断挖掘。

三、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关创新引领发展的重大举措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把握新常态创新引领,实际上是有新的动力和新的举措。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消费的扩大,三个问题实际上是集在一起的。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推动消费扩大,新举措里面就有扩大开放,然后是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生态文明作为支撑体系。通过这种创新驱动产生内生动力,同时通过城镇化,通过生态文明,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来形成一个支撑体系。

第一,创新驱动需要市场。中国最大的市场就是国内市场,国内市场要加速,就要在“十三五”期间启动一些大的项目,启动一些大的区域性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在“一带一路”,在长江经济带,在京津冀一体化开发的格局里面形成若干个“十三五”区域开发热点。

第二,创新需要技术的支撑。通过技术的推进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这需要我们在研发上面有持续性的投入。首先,在产学研体系有一个比较好的分工,在“十三五”期间我们会把原来分散在各个部委的研究资金集中到重大项目。其次就是针对通用型的技术,要有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利用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孵化器来承担通用技术开发。同时也希望大型国有企业能够承担一些通用技术的开发工作,作为整个产业的排头兵。其次就是应用技术,应用技术的开发主要应放到企业里面去,然后让中国在高技术领域能够在关键核心问题上有所突破,这就是创新驱动的方向。

第三,就是改造制度环境。要统筹国内国外的创新资源,对创新的基础进行设计,例如怎样去整合金融资源,怎样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怎样用市场的方式来提供激励,有些新技术初期还不能创造市场价值,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还不合算。我们要通过政府的补贴来调整制度设计。

第四,服务业创新要适应消费升级,同时发展生产性的服务业。现在,很多制造业其服务业特征越来越明显。例如,我们卖完机器以后,通过售后服务再去创造社会价值。再比如农业,现在也有一些服务业的特征,比如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体验性的农业。这些就是通过服务创新来使消费升级的需求得到满足。

第五,在服务业发展的前提下,还需要发展生态产业。要发展绿色产业,努力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第六,就是以改革来促发展,促创新,包括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我们还要加快金融体系改革,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益,让更多的金融资源能够流到创新的第一线去。

任雪娇根据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赵春燕